摘 要: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是國有企業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繁重艱巨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國有企業必須構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但是目前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建設還面臨諸多困境,因此為了構建高質量的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國有企業要采取以下措施:轉變工作理念,明確協同監督目標;強化信息系統應用,完善監督協同制度;重視監督結果運用,落實監督追責制;樹立協同合作理念,培養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會計監督;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問題整改
2020年國資委印發《關于深化中央企業內部審計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構建集中統一、全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當前國有企業面臨的外部監督環境復雜多變,行業監督改革、減稅降費、放管服改革等重大舉措不斷出臺,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任務迫在眉睫。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是國有企業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監督是保證企業經營管理行為可行性的關鍵,而內部審計重在對資產審查與核算,保護國有資產安全高效。因此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構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對全面提升國有企業治理效能、防范重大風險,實現提質增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概述
會計監督是企業管理人員按照相關的財務管理制度要求對經濟活動合理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等進行有效監督的一種經濟管理形式。其重點工作是監督企業經濟業務活動是否客觀真實以及企業的資產是否安全。內部審計是企業相關人員借助系統化、規范化的操作對企業各項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經濟行為作出客觀真實的評價,并且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構建相對完善的風險管控制度及應對措施,以此提升企業經營活動的穩定性。通過對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概念的分析,二者是兩種獨立的監督活動,例如內部審計的主體為內部審計部門,其主要是圍繞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提出具有價值的建設性審計報告。而會計監督的實施主體則是財務部門,其主要是對國有企業各項經濟業務實施監督管理,并且對不合規的業務享受拒絕權,是一種常態持續性的監督活動,隨著國有企業經濟業務的發生而存在。
雖然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之間存在區別,但是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二者存在內在的聯系性:首先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工作實施的依據相同。國有企業相關部門在實施會計監督、內部審計工作時,必須要依據統一的評判標準和依據。而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內部審計制度、會計監督制度是國有企業監督工作實施的重要依據。因此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各項法律法規體系是開展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依據。其次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目的相同。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都是企業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應的目標和依據。會計監督是對各項經濟業務活動是否合規、合法進行監督,以此降低企業成本支出,實現企業經濟活動效益最大化。內部審計則是通過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監督、評價以及確認服務,以此及時發現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因素,并且提出相應的整改意見。因此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具有相同的目的,即通過發揮職能降低企業風險,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再次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檢查對象相同。本質而言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檢查對象都是以反映和記錄企業經濟業務活動的各種會計資料以及相關活動,通過對會計資料所記錄的各種數據報表的檢查與評價,以此判斷企業經濟業務活動是否合規、合法,并且對其反映的真實性進行評判。因此總體而言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具有同向而行的內在關系,會計監督成果是內部審計工作順利實施的根本保證,是內部審計線索的主要來源。內部審計是會計監督重要依據,是不斷促進會計監督整體質量的重要導向。
二、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現狀
實踐證明推動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對實現國有資產提質增效、防范重大風險、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些年,隨著我國內部審計體系的不斷完善,尤其是大數據審計模式的實施,有效推動了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融合發展。但是受限于諸多因素的制約,導致國有企業在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建設上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國有企業監督協同理念不完善,缺乏明確目標
通過調查目前制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重要因素就是國有企業監督協同理念滯后,缺乏明確的目標。例如當前國有企業財務人員與內部審計人員仍然是按照傳統單獨監督的思維工作方式開展工作,并沒有樹立數據共享意識,缺乏融合觀念。另外當前國有企業監督協同目標不明確,尤其是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目標設定過于籠統,不能有效指導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工作,導致國有企業監督體系缺乏針對性與目的性。
2.國有企業信息化程度低,監督協同制度不完善
隨著業財融合系統的應用,實現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關鍵就是要構建信息化系統,達到會計數據與內部審計數據的共享。例如為了提升內部審計質量,國有企業要構建集約化的數據共享平臺,以此及時將發生的各項財務數據反饋給內部審計人員,便于全方位地開展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工作。但是受限于國有企業總體信息化發展水平不高的制約,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信息系統相互獨立,存在數據來源不統一、后期數據管理不到位等現象,造成數據協同利用的廣度不夠;與此同時基于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發展,國有企業暴露出監督協同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例如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流程不合理,沒有及時結合監督協同機制構建相應的制度規范。
3.監督結果不重視,整改追責制度落實不到位
目前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工作的重點放在內部監督過程上,而對于內部監督結果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一方面國有企業對于監督結果所反饋的問題不夠重視,尤其是未將問題整改作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發展的驅動力,導致內部監督工作形同虛設;另一方面整改監督體系不完善,追責制度落實不到位。當前國有企業對于監督結果并未及時反饋給監督對象,這樣容易導致內部監督體系形同虛設,致使國有企業財務問題難以根本上解決。另外國有企業在落實內部監督成果整改追責制上存在執行力度不足的問題,并未將整改作為國有企業領導年終述職、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4.國有企業復合型人才短缺,制約二者協同運行
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雖然具有內在的聯系性,但是二者卻存在明顯的差異。例如會計監督屬于財務人員的工作范疇,而內部審計工作屬于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范疇。推動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關鍵在于構建一支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但是目前國有企業復合型人才相對缺乏:一方面國有企業財務人員與內部審計人員的協同溝通不暢,導致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整體質量不高。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需要財務人員與內部審計人員要建立相應的溝通機制,通過互動交流,做好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工作。但是當前國有企業財務人員與內部審計人員受限于傳統工作理念的束縛,并未構建動態化的溝通模式。例如國有企業財務人員仍然簡單地認為內部審計是對財務工作的審計,因此部分財務人員抱有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復合型人才比較匱乏,缺乏既懂得財務知識、又懂內部審計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三、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的構建
1.國有企業構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的總體思路
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基于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發展的現狀,二者協同機制的構建必須要以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為前提,根據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各相關要素之間的固有聯動關系,創建協同運行機制,以此實現各要素的高效、有機聯動。結合國有企業監督體系的戰略目標要求,構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需要遵循以下思路:(1) 基于國有企業發展戰略,協調與平衡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目標。目標是促使二者協同運行的重要導向,當前國有企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但是國有企業每個階段所面臨的市場環境不同,因此需要國有企業根據具體戰略目標、結合企業內外環境而不斷協調與平衡二者協同運行的目的;(2) 基于二者協同運行目標,明確監督主體的責任,強化分工協作,實現監督資源優化配置。國有企業根據協同運行目標,按照會計監督、內部審計的職能權限,明確二者的權責,并且圍繞二者協同運行目標進一步優化監督資源配置,從而最大程度提升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的整體效能;(3) 基于二者監督協同運行目標,制定相應的監督制度、規則以及辦法,并且通過整合各要素,打破財務部門與內部審計部門的職能壁壘,實現簡繁互補。國有企業要按照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目標要求,對各自工作范疇內的制度、工作辦法等進行優化調整,并且本著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要求,構建符合監督協同運行的相關制度,以此指導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協同運行;(4) 依托財務共享系統,構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監督系統,實現智能化、全程化的風險監督模式。國有企業要在現有的財務信息系統基礎上,構建監督協同運行網絡系統,將財務核算、財會監督、內部監督、專項審計等融為一體,以此及時發現風險、化解風險;(5) 加強技術培訓,提升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實現國有企業監督體系由“單兵作戰”向“協同合作”轉變。
2.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構建的具體對策
按照國有企業構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的總體思路,國有企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轉變工作理念,明確協同監督目標
構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的基礎就是要轉變傳統的監督理念,明確協同監督的具體目標。實踐證明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目標在國有企業監督體系中起著引領的作用,是防范國有企業重大風險的重要舉措。國有企業協同監督目標需要立足于新時代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任務要求,以實現國有企業整體利益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將提質增效作為協同監督的共同目標。因此為了實現共同目標,國有企業財務部門與內部審計部門必須要及時轉變工作思維,由傳統的維護各自工作秩序的落后思想向形成工作合力轉變,以側重本部門獨立開展監督向發揮部門監督合力轉變,從而實現國有企業監督部門的職責,促使國有企業生產經營要素形成企業管理的合力。針對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的內在關系,國有企業協同監督目標可以劃分為總體目標、具體專項目標以及基礎管理目標。總體目標就是通過監督協同促進國有企業完善治理機制,提升國有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增強國有企業風險管控能力;具體專項目標則是會計監督成果作為內部審計監督的專項審計內容,其主要是在總體目標的制約下,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準確的財務信息,從而促進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并且利用內部審計及時發現風險,并且做好審計問題整改工作,支撐國有企業重大決策;基礎管理目標是在總體目標的制約下,達到各項專項業務進行內部審計具體目標的要求,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目標、保證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對使用者有用。
(2) 強化信息系統應用,完善監督協同制度
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隸屬于不同部門,其工作職能不同。因此在監督主體功并存的情況下,國有企業要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創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制度規范:首先國有企業要在現有的財務信息系統基礎上,強化技術投入,構建集約化的業財融合系統。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關鍵就是要實現數據共享,提升信息交流能力。目前國有企業雖然建立了財務共享中心,實現了收支業務的網絡化、數字化處理,但是受限于業財軟件系統、操作系統等因素的制約,導致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存在信息孤島的現象。因此國有企業要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提升國有企業在操作系統、軟件版本、不同業務領域管理系統等內部監督信息采集的效率,培育數字化監督協同生態,實現數據共享。其次國有企業要結合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目標要求,立足于打破部門壁壘目標不斷完善監督協同運行制度。監督協同運行機制實施的關鍵就是要構建相應的制度規范操作,例如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的建立打破了傳統的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工作的流程,因此需要國有企業要重新設計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流程,構建符合監督協同運行的數據采集模型,完善協同監督考核等制度。
(3) 重視監督結果運用,落實監督追責制
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監督成果利用率是國有企業監督體系高質量運行的關鍵,因此為了發揮監督協同運行的整體效能,國有企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結果的利用率。監督協同運行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監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重視監督結果、利用監督結果是國有企業實現監督目標的重要舉措,在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下,確保財務信息準確至關重要,通過內部監督能夠為企戰略決策提供全面的信息。因此國有企業要高度重視監督結果,將監督結果作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驅動力。例如國有企業在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監督結果所反映的問題,將問題整改作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發展的重要導向。二是加大績效考核,落實監督追責制。落實監督追責制是做好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的重要保障,國有企業要強化對審計問題的整改考核,將監督結果整改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于整改不到位或者整改力度不足的要給予相應的處罰。
(4) 樹立協同合作理念,培養復合型人才
人才是支撐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協同運行的關鍵,因此基于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國有企業要加強監督協同技術培訓,在企業內部樹立全員參與的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觀念:一方面國有企業要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定期開展專題培訓,增強財務人員與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例如國有企業要積極創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創新課題研究活動,鼓勵相關人員參與到課題研究中。另一方面國有企業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結合監督協同運行機制要求,加快信息化人才儲備力度,聘請高素質的專家學者充實到國有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體系中,以此提升國有企業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水平。
總之,隨著國有企業改革力度的不斷推進,提質增效、突出主責主業、防范風險,構建集中統一、全覆蓋的內部監督體系是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作為國有企業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環境下,國有企業要構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以此優化國有企業監督管理體系,降低國有企業經營成本,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參考文獻:
[1]張小鳳.內部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協同作用機制研究[J].商業會計,2021(6):89-91.
[2]汪洋.企業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分析[J].商場現代化,2021(18):127-129.
[3]曾暉,梁旭娟.企業集團內部審計監督與財務監督協同機制探究[J].廣東經濟,2022(7):70-73
[4]宋琦.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分析[J].營銷界,2022(18):122-124.
[5]李錦濤.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協同助力企業內部審計研究[J].審計與理財,2022(11):35-36.
[6]葉小麗.企業內審監督和會計監督的監管效能探討[J].審計與理財,2021(3):31-32.
作者簡介:韓麗娟,女,山西省五臺縣人,本科,會計師,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公司審計部科員,研究方向:內部審計發展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