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林 石峰
【摘 要】新技術發展正助推新聞生產和傳播模式發生巨大改變,技術賦能新聞傳播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存在著被邊緣化和指導屬性降低甚至失靈的問題。為應對現實挑戰,需要突出人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賦能,推動新聞傳播事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技術賦能;新聞傳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路徑
當前,隨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AI)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智能終端平權,助推了新聞消息發布權力下沉,新聞傳播活動朝著“機器智能”和“官民混合”的方向發展。如何在技術賦能新聞傳播的背景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主導地位,提升其指導效能,是當前需要引起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一、技術賦能新聞傳播引起的傳播變化
人工智能寫稿、智能推送、AI虛擬主持人等,技術賦能下的新聞傳播活動呈現了全流程改變趨勢,過去“采訪—寫作—把關—分發”的流程模式被重構。
(一)新聞內容生產——機器輔助下的多端多源
專業媒體在依靠新聞記者采寫的基礎上,應用機器輔助生產甚至替代生產,是新聞生產活動流程性顛覆的代表現象之一。2018年,新華智云科技有限公司的 “媒體大腦·MAGIC短視頻智能生產平臺” 在世界杯報道中實現了均時50.7秒的短視頻制作紀錄;2022年,“百度智能云曦靈”數字人平臺打造的首個AI手語主播,使人工智能以“類人”的形象與用戶面對面接觸。輔助服務系統能夠在數秒內實現對相關背景材料和數據的搜集,為新聞生產裝上了“極速動力”。
智能設備終端的便利化與網絡服務效率的提升,為新聞來源提供了新路徑。自媒體平臺上非專業“平民記者”大量出現,并且由于其發布的內容、時間、語言表達的接近性,情感表達的真實性以及新聞評價的利益關切性,極易產生局部爆點效應,成為輿論場的重要參與者和影響者。近年來一些引發熱議的輿論事件,最初的推動者都是自媒體。新聞生產呈現多端多源的特征。
(二)新聞內容傳播——“第五媒介”的轉向
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已基本完成了“第五媒介”轉型,即基于手機等移動終端平臺所進行的個性化即時信息傳播載體轉型[1]。當前的新聞內容分發模式,已經進入軟件平臺聚合新聞、用戶自主搜索關注和人工智能精準推送相結合的時代。新型傳播平臺依靠其強大的聚集能力,實時將各類主體生產的新聞信息進行聚合,形成新聞大數據庫,依靠區塊鏈等技術,實現新聞信息生產產權確權與新聞信息可溯源。用戶可以通過主動或者被動的形式選擇相應的應用平臺,結合自身喜好進行搜索選擇或接受平臺推送的新聞信息,傳播平臺則在“人機互動”過程中,搜集用戶的關聯屬性、網絡行為、喜好偏向等畫像數據,利用智能匹配技術,為用戶精準推送各類新聞內容。“主動搜索+被動接收”的新聞分發模式是傳統媒介“第五媒介”轉向的主要特征。
(三)新聞內容傳播中的再生產——互動加工中的裂變
傳統媒介向“第五媒介”轉向后,新聞生產活動也產生了互動加工裂變新形態。如人教社版小學數學教材插圖事件,在傳統主流媒體集中報道之前,自媒體已經開始爆點傳播,并產生了較強的局部效應,引發了網絡輿情。主流媒體對相關問題進行關注并報道后,一些門戶網站和自媒體又對其進行轉發和加工并于客戶端上傳播。同時,具備社交功能的平臺中也有大量網絡名人基于新聞內容進行加工與傳播,并附以顯著的觀點,并增加了更多所謂確鑿的“新聞證據”,使得該事件變得更為復雜而深入,產生了許多無法驗證真假的信息,從而形成“爆點—關注—裂變—多爆點”的新聞內容傳播新形態。
這種新形態也離不開智能推送技術平臺的推動。如在最初爆點階段,最先接觸的受眾會轉發該內容進入自身的社交圈,形成小范圍在線人際傳播,推送系統會根據其熱度將其推送至畫像接近的受眾群體。同時,平臺會將關注熱點推上熱搜,供部分關注熱搜受眾選擇。這就形成了初級的傳播,最終形成新聞輿論事件,從而吸引大量專業權威媒體的關注與報道[2]。這些報道會伴隨著市場化媒體及自媒體的加工、轉發讓新聞形成裂變,從而形成多爆點,使得受眾關注一個事件時,往往感覺到新的信息在不斷出現,讓人應接不暇。
(四)新聞效果機理——互動儀式鏈下的群體極化
蘭德爾·柯林斯提出的“互動儀式鏈”(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理論認為互動儀式鏈是人與人在同一(物理/虛擬)空間場景下所產生的高度情感鏈接。這種鏈接產生的前提主要有四個:一是參與者需要同時聚集在同一場景,且與是否存在互相關注無關;二是設置相應的屏障,排除局外人參與;三是需要有共同的關注對象與活動;四是需要共同分享情感體驗[3]。
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終端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互動儀式鏈,如QQ、微博、微信、小紅書、騰訊新聞、百度、知乎等。在一些購物軟件的直播帶貨場景或社交功能拓展區塊,支付軟件的社交區塊等場域,以及專門人群使用的軟件平臺,如音樂(錄制)軟件、學習軟件、家庭助手類軟件、票務軟件、導航軟件、租車軟件等使用場景之中,也能觀察到大量的互動儀式鏈現象。人們在其中分享共同關注的新聞信息,互相交流觀點。每個互動儀式鏈的組成是多樣的,這些互動儀式鏈場域是“第五媒介”轉向中重要的新聞“爆點空間”。當接觸到新聞信息時,人們傾向于將其轉發到某個自己較為信任的互動儀式鏈中,這種轉發就會引起共同關注點的變化,經過觀點交換與情緒渲染,極易形成群體極化現象。如鐵鏈女事件產生爆點初期,最初持續關注該事件的抖音賬號“我是月嫂”的相關內容被大量轉發到各類平臺和群組中,逐漸從單個爆點演化為重要輿情,通過互動儀式鏈的信息轉發與討論同時催生了群體極化現象的出現。此時,在智能推送的助推下,同類信息反復出現,產生了極強的“回音壁”效應,進一步加重了極化群體的固化思維。
二、技術賦能新聞傳播背景下輿論引導面臨的新挑戰
技術賦能新聞傳播對新時期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一)新聞生產和傳播的無序化程度加深
首先,市場化媒體和自媒體新聞來源的可靠性低。其次,雖然各大媒體的智能機器人都有語義識別和學習能力,但由于機器語言的公式化,仍然會產生語言組織混亂問題。新聞視頻剪輯的機器化雖然效率極高,但是邏輯混亂、粗制濫造、表達不清晰的問題也較為突出。再次,主動關注某個類型或某個領域的新聞本身就是對新聞內容的人為篩選,一旦出現某些負面新聞被“追捧”,那么被影響個體將主動搜索某事件的“爆料”,推送系統將會捕捉到用戶行為,進而進行針對性的推送,從而產生負面輿論的“信息繭房”,接收群體在反復的信息刺激中,可能產生負面情緒,進而通過轉發和評論的方式在自身所處的互動儀式鏈中進行發泄式的多重傳播。在經過個人意見渲染的新聞成為關注重點后,又會產生疊加效應。最后,市場化媒體、自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除了自身發掘新聞外,還會對主流媒體的新聞內容進行互動性加工轉發。在此過程中,部分自媒體為吸引流量聚集粉絲,任意增刪新聞內容,甚至不惜曲解、歪曲事實甚至是惡意解讀和揣測,引發負面輿情,給社會穩定造成不良影響。
(二)輿論引導不能適應輿論發展新形態
虛擬網絡世界中,人類以虛擬在場形式存在于各類與自身的喜好相一致的群組中。互動儀式鏈組建的自由與監管的困難,容易出現謠言傳播催生群體極化的問題,形成負面輿情。對于這些輿情,官方常用的應對方式就是通報回應,但往往通報辟謠能力欠佳,容易受到質疑而影響政府公信力。在豐縣“鐵鏈女”事件中,官方先后多次就該事件進行通報辟謠,且通報中的內容多強調結果而未擺明證據,未做出針對性的回應,同時對通報的殘留風險和長尾效應準備不足,有“一通了之”的固化思維。結果事與愿違,廣大網友并未信服,而是對相關通報內容進行反駁和質疑,甚至加速群體極化情緒。
現實中,互動儀式鏈類型的拓展,為通報辟謠信息發布增加了難度,通報辟謠信息在互動儀式鏈流轉過程中,無數接收者會對該內容進行分析與判斷,存在的問題將被發現。同時,儀式鏈中的個體間交流,會進一步放大通報辟謠信息的漏洞,成為群體反辟謠的關鍵點[4]。此外,智能技術的推送會加劇反辟謠“證據”的集中和強化,隨著同主題的新聞內容被推送到關注者面前,關注者自身發現的“漏洞”將與其他個人或自媒體發現的漏洞進行集中,最終導致通報辟謠信息因“漏洞太多”而走向無效傳播。反復的“無效”通報辟謠將會進一步損害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官方通報辟謠是政府行政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回應群眾關切,展示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網民素質的提升和技術的下沉,已經改變了過去“一通了之”的時代。政府部門在通報辟謠時如果沒有基于行動上的落實,沒有重點把關內容與事實的關系,責任意識淡薄,不尊重新聞規律,無法在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信息的傳播,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才能把握輿論的主導權。
三、技術賦能新聞傳播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現的路徑
作為我國新聞傳播活動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傳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經典共產主義報刊理論,凝練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精髓,在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要求,保證了我國新聞傳播事業健康發展,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持。在機器賦能新聞傳播的新時代,需要探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的實現路徑。
(一)突出人在新聞傳播中的主體地位,重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賦能
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這是毋庸置疑的,機器生產、分發與傳播所使用的機器語言,也是人為了滿足自身需求創造出來的。從實踐上來看,機器輔助新聞生產在財經和體育類新聞消息發布方面,體現了很好的輔助作用,但是在新聞通訊、新聞評論等主觀意識較強的新聞內容生產上,機器卻無用武之地。所以,應重提人為新聞傳播主體的概念,重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賦能效用。
在具體操作上,應強化人在新聞采寫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將機器作為重要輔助工具,強化事前與事后人的把關。事前把關即人工選擇報道素材搜集與篩選,對報道內容的來源進行把控。事后把關則是對機器生產的內容進行審核,避免出現為了搶時效而忽略新聞質量的問題。
此外,新聞人才培養方面,在持續推進高校新聞學專業教育的同時,要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內容加入其他相關專業公共主修課程,提供給致力于畢業后從事新聞傳播相關工作的學生進行選擇學習。對自媒體等從業人員設置門檻,應設置相關的學習培訓課程,其中應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作為重點內容,課程合格才能進行相關從業行為,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意識的自媒體[5]。
此外,要堅持開展各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訓。主流媒體應定期對所屬人員開展培訓,依托院校資源,創新培訓模式,提升業務水平。自媒體、市場化媒體方面,應依托平臺,開辟任務打卡式學習模式,將自媒體從業人員資格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關內容學習嵌套,落實持證上崗制度。還可以開辟職業證書考試,將自媒體從業人員資格證考試納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體系,考試應重視體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相關內容。
(二)從源頭進行布局,建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的智能系統
智能推送系統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領域的最重要技術之一,它可以幫助用戶找到想要的新聞信息,降低信息過載;能為站點提高點擊與轉化率,深入了解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然而智能推送并非真“智能”,其簡單化的“興趣”關聯、用戶關聯、屬性關聯,容易產生“信息繭房”,進而引起群體極化問題,所以要從源頭進行干預。首先,在大學計算機編程類專業教育中加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其次,要對媒體機構、平臺、專有軟件企業以及第三方軟件開發企業的相關工作人員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培訓,使編程人員在編寫基于人口統計學推薦、基于產品推薦、基于協同推薦、基于用戶的協同推薦、基于產品的協同過濾推薦過程中始終具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意識,增強智能推送系統建設的“社會效益導向意識”。如智能系統分發時,調整相關參數,減少高同質化內容的反復推送,引導用戶對相關問題進行理性思考,有效降低“信息繭房”效應。還可以對流入新聞數據庫的負面內容進行機器定級,以減少帶有極端情緒負面新聞的分發。最后,增加智能推送系統效果數據搜集與反饋,推動推送系統與輿情發生的關聯性研究,補充人性化的調試機制,為推送系統的“人性化”提供理論與實踐基礎。
(三)強化平臺責任,建立監督機制
網絡信息傳播平臺應承擔首要主體責任,對所屬的互動儀式鏈空間進行監督,成立專門的部門對自身平臺輿論進行一定的分析,并將其作為互動空間建設的依據。應對群組發起者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提出硬性要求,強化對個體入群行為提示,入群組前應設置相關內容學習的要求和在線答題的方式,通過方可進入。平臺還應定期向群組發起者與成員推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內容,以提高其對自身行為的自我約束。對互動儀式鏈內個體的違規行為進行提醒,通過“學習——恢復”機制進行行為規制。學習的內容應融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內容,強化個體的社群行為規范和社會責任意識。
平臺應采取對上傳內容進行“機器+人工”的雙重審核機制,致力于形成雙重權力牽制模式。網信部門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普檢+抽檢”的模式對平臺內容進行監督,及時發現易引發輿情內容并進行處置。
要加強對當前移動互聯網空間中的互動儀式鏈進行研究,發現群體極化與輿論導向偏向的新規律,將其研究成果應用于平臺監管中,有效預防因互動儀式鏈產生的社會問題。
(四)重視通報辟謠的質量把控
當前,要將對新聞效果的關注放在因互動儀式鏈空間拓展所帶來的群體極化問題上。群體極化等網絡輿情出現后,相關部門和主流媒體應迅速采取行動,及時依據行動結果進行公開通報,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實現。其中,相關涉事部門辟謠式回應的質量尤為關鍵。應選優選強政府通報辟謠部門專門性人才,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培訓。
首先,在網絡輿情事件發生后,立即核實相關情況,對于確實存在的問題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糾正、解決。對于沒有問題但是易造成群眾誤解的,應及時搜集相關證據;對于一般問題,在核實后進行全面而詳細的通報;對于短時間無法解決的問題,采用分步通報的方式,回應群眾關切,逐步紓解輿論事件,縮小影響范圍。其次,通報內容應有專門人員把關,避免出現臨時工作人員擔負正式工作人員職責的情況出現。主要內容應遵從新聞傳播規律,基于事實撰寫,針對問題回應,避免避重就輕。應重點關注核心受眾群體的反辟謠行為。反辟謠實際是公眾對通報辟謠內容中不合理部分進行的質疑,也是解決新聞輿情的關鍵核心點。抓住該首要矛盾,就是牽住了通報辟謠“牛鼻子”。最后,通報內容寫作的表達應站在群眾視角看問題說問題,堅決摒棄“官本位”思維模式,以達與民共情之目的。
四、結語
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使過去一些難以想象的事情變成了現實,其對新聞傳播領域也必然會造成新的影響和沖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是刻板的教條和生硬的指令,其真理性和生命力,正在于它能從實際出發,擁抱科學,回應時代,服務群眾。在新的形勢面前,既不能聽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被邊緣化,也不能故步自封,抱著過時的教條不放。只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努力探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的實現方式和路徑,才能確保新聞傳播始終堅持在正確的方向。潮
參考文獻
[1]馮靜.第五媒體在與傳統媒體互動中的傳播策略調適[J].學習與探索,2016,8:147-152.
[2]宋佳琳,唐英.大數據背景下個性化新聞推送的問題及策略[J].青年記者, 2019,35:27-28.
[3]謝小萍.虛擬場景中互動儀式鏈的形成:以觀看《守護解放西》群體的互動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2,8(16):121-124.
[4]羅瑤.網絡輿情事件中政府回應話語框架及其對公眾滿意度的影響研究:框架理論的視角[D].華中農業大學,2021.
[5]李敬雯.扎實推進新聞傳播專業思政建設:評《新聞傳播專業思政的理論與實踐》[J].傳媒,2022,17:100.
(編輯:覃世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