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堃,唐 城,張 輝,熊凌強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普外科,南昌 330006)
急腹癥是以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急性疾病,發生對象主要為老年、肥胖、合并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其術后發生手術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風險及危險因素與日增多[1]。急腹癥術后SSI作為腹部外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特別是開腹手術發生SSI的風險更高,切口感染的發生會導致患者住院費用增加,延長患者住院時間,且術后恢復周期延長,嚴重可能導致全身感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普外科將負壓封閉吸引(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術應用于急腹癥術后發生SSI患者,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7月至 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腹癥術后發生SSI患者,共83例,均行急診開腹Ⅲ類切口手術,且排除合并有糖尿病、營養不良等基礎性疾病患者。按術后SSI處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n=44)和對照組(n=39);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60.03±13.71)歲;對照組,男27例,女12例,年齡(62.36±16.35)歲;其中急性小腸壞死穿孔38例;急性結腸破裂穿孔16例,急性胃穿孔13例,其他18例;對照組與觀察組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號申請中),患者或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1)術前影像學資料診斷為急腹癥患者;2)急腹癥術后確診為切口感染患者,診斷標準以《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3]為依據;3)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術前診斷非急腹癥患者;2)合并有嚴重心肺腦器官性疾病;3)術后病情較重不能耐受治療過程自動出院患者。
觀察組予切口清創+VSD治療。首先于創面依次予以雙氧水、生理鹽水、醫用碘伏消毒,創面行局部麻醉浸潤,隨后將切口處縫線拆除,清除創面及創面邊緣壞死組織直至見正常組織,清創過程中避免損傷血管、肌腱等組織,保持生理結構完整性,清理完成后再次予以雙氧水、生理鹽水、醫用碘伏、酒精紗布對創面及創面邊緣進行消毒清潔,清除創面殘留液體確保創面及術區皮膚干燥;其次將VSD敷料按照創面大小、形狀進行修剪,確保VSD敷料覆蓋超過切口邊緣2 cm,將VSD敷料縫合固定于切口皮膚兩端上,確保VSD敷料完全覆蓋切口,使用一次性使用體表引流管和醫用透明貼膜對創面進行密封,為確保密閉性可增加透明貼膜覆蓋切口,隨后將體表引流管與負壓引流管進行連接,經負壓引流液瓶與負壓吸引器相連,將壓力設置為13.33~26.66 kPa接通負壓,見VSD敷料和透明貼膜凹陷,則該裝置密閉性完好,持續引流至創面達到Ⅱ期縫合標準。
對照組予切口清創+常規換藥治療。創面清創過程與觀察組一致,清創結束后將切口敞開,放置鹽水紗條,外層使用無菌紗布敷料覆蓋,醫用膠布固定;若外層敷料被浸濕,則需立刻消毒創面及更換敷料,避免二次感染,直至創面達到Ⅱ期縫合標準。
1)治療效果指標:創面行Ⅱ期清創縫合處理時間、患者住院時間、切口換藥次數。2)血清炎癥指標:2組治療前、治療后第7天血清炎癥指標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C反應蛋白(CRP)。
2組治療情況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
由表1可見,觀察組在加用VSD裝置后,患者創面Ⅱ期縫合處理時間、住院時間小于對照組;換藥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組治療后第7天血清炎癥指標水平均比治療前低(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第7天血清炎癥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及治療后第7天血清炎癥指標比較
VSD是一種通過創面覆蓋VSD敷料及透明貼膜與創面形成密閉空間,外接負壓,吸取引流物的醫療技術[4]。我國于1994年早先應用于腹部外科急腹癥手術患者中[5],隨后廣泛應用于植皮術后恢復、治療急性創面、慢性難愈性創面的愈合[6-8]。隨著VSD裝置及技術逐步成熟,該裝置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腹部外科手術中,且用于預防腹部外科手術后切口發生SSI,其應用臨床價值得到肯定[9-10],但將VSD裝置應用于急腹癥術后發生SSI的相關研究報告較少。
急腹癥患者發生術后SSI其主要感染病原菌以大腸埃希菌代表的革蘭陰性菌為主,SSI的發生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是否合并有基礎系統疾病、術前血紅蛋白及白蛋白指標、手術時長、切口類型、手術方式等[11-13]。目前有研究[14-19]表明腹部手術后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率約為1.65%~5.99%,然而急腹癥手術患者,因其大部分無法完善術前腸道準備,且手術方式多為開腹手術,發生SSI的感染率更高[20]。臨床上常以WBC、NEU、CRP為血清常見炎癥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是否發生炎癥和組織損傷,且以創面Ⅱ期清創縫合處理時間、患者住院時間評價患者愈后情況。
本研究選取急腹癥術后發生SSI患者,大部分為開腹手術患者,且切口類型為Ⅲ類,多為術前未完善腸道準備患者,相對于其他腹部手術類型切口,切口感染率較高。觀察組在切口行清創處理的基礎上聯合VSD技術應用于急腹癥患者術后SSI,在排除年齡、性別、是否合并基礎疾病等影響因素的前提下,研究結果顯示,在加用VSD裝置后,觀察組在創面Ⅱ期清創縫合處理時間(5.91±1.33)d、患者住院時間(15.00±5.44)d相比較于對照組指標明顯降低,有助于加快患者術后康復時間;且觀察組換藥次數(2.98±1.39)次比對照組明顯減少,可相對減少患者術后疼痛;同時對比2組在不同方法治療后第7天血清炎癥指標,觀察組患者血清炎癥指標WBC(7.78±2.31)109L-1、NEU(73.10±7.57)%、CRP(19.18±10.71)mg· L-1,血清炎癥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表明加用VSD裝置相較于常規換藥更加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清指標,促進創面愈合及患者身體恢復。
VSD裝置主要由VSD敷料、一次性使用體表引流管和負壓吸引裝置組成,由創面、VSD敷料、醫用透明貼膜三部分形成一個整體的封閉空間。在清創基礎上聯合VSD裝置相對于常規切口感染處理方式即清創加常規換藥,雖然清創過程中可將切口壞死組織及滲出物清理干凈,但是術后換藥過程會將切口重新暴露于空氣中,而使用VSD裝置可將創面由開放狀態轉變為持續封閉狀態直至裝置拆除,從而減少創面與空氣中細菌及病原菌的接觸,降低外源性感染及二次感染的風險;其次負壓引流的作用在整個治療環節中起到關鍵作用,負壓引流過程中將創面產生的壞死組織、組織滲出液、炎癥細胞因子引流出,持續有效地保持創面為清潔及干燥,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面的臨床愈合。
綜上所述,急腹癥患者術后發生SSI應用VSD明顯縮短創面行Ⅱ期清創縫合處理時間及患者住院時間,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程,縮短切口愈合時間,減少切口換藥次數,減輕患者疼痛,且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清炎癥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