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李峰鑫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南昌33000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情緒激動、過度勞累、便秘、不良飲食習慣等引起的冠狀動脈血流減少,促使機體出現冠狀動脈病變所致,具有病情兇險、發病急驟、高發病率、高病死率等特點[1-2]。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療效肯定,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是治療AMI的常用手段。但該手術屬于創傷性操作,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患者出現焦慮等不良情緒,直接影響術后康復進程與轉歸效果[3-4]。心理彈性是指在痛苦、逆境或災難中個體保持健康心理狀態,心理彈性良好者抗壓能力較強,可保持積極的應對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狀態,促進疾病康復,改善預后[5]。本研究分析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臨床護理對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采用便利抽樣方式選擇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行PCI治療的98例AMI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6]中AMI相關診斷標準;生命體征平穩;接受PCI術治療;意識清楚;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伴有嚴重貧血、全身感染者;合并惡性腫瘤;重要器官功能嚴重受損;精神病史。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一般資料調查表。包含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性別、婚姻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家族史、冠心病史、病變血管支數、家庭居住地、吸煙史等。
2)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CD-RISC)[7]。共25個條目,包括3個維度,分別為自強(8個條目)、樂觀性(4個條目)、堅韌性(13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每個條目0~4分,總分為100分,分值高低與心理彈性呈正比,以70分為臨界,總分數≥70分,表示心理彈性良好,反之,則表示心理彈性差。
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8]。共10個條目,涉及應對事情的自信心、對日常生活突發事件及各類難題的應對態度等,總計1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評估,總分為0~40分,評分高則自我效能感好。分值<20分表示自我效能低,20~30分表示自我效能中等,>30分表示自我效能高。
先用統一指導語告知患者本次調查的意義、目的、問卷內容、填寫注意事項等,取得患者同意后發放問卷。調查人員和患者以面對面、一對一的形式進行調查,患者閱讀后獨立選擇,調查人員準確記錄。所有問卷當場回收。
應用SPSS21.0軟件分析數據,組間比較根據資料類型計數資料選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選用t檢驗,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共發放問卷98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98例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總分為(62.49±8.49)分,力量得分為(21.54±4.52)分,堅韌得分為(32.10±7.39)分,樂觀得分為(8.95±2.04)分,其中心理彈性良好37例(37.76%),心理彈性差61例(62.24%)。
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單因素分析 n(%)
由表1可見,年齡、自我效能、性別、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與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職業、婚姻狀況、家族史、冠心病史、病變血管支數、吸煙史與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無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年齡≥60歲、女、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2500元、家庭居住地農村、自我效能<20分是影響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2—3。

表2 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變量賦值情況

表3 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98例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總分為(62.49±8.49)分,其中心理彈性良好37例(37.76%),心理彈性差61例(62.24%),提示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有待提高。分析其原因為:AMI病情兇險,患者常伴有瀕死感,給患者帶來強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刺激,且疾病發作時的創傷應激、PCI手術創傷、自我感受負擔、對疾病未知擔憂、經濟負擔等可致患者喪失康復信心。部分患者出現社會角色缺失、自理能力下降等情況,使其無法有效應對、適應疾病,產生恐懼、焦慮等多種不良情緒,進而降低心理彈性水平[9-10]。臨床工作者需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對于心理彈性低者開展個體化、全面化的心理護理,增強其心理彈性,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改善預后。
本研究中,年齡≥60歲、女、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2500元、家庭居住地農村、自我效能<20分是影響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的高危因素。分析其原因為:1)年齡小者身體狀況相對較好,具有較強的疾病治療信心,隨著年齡不斷增長機體各項臟器逐漸衰退,對疾病帶來的不適癥狀耐受性更差,術后恢復進程緩慢,使得患者思想負擔加重,同時,患者因疾病拖累家庭而產生愧疚等不良情緒,降低心理彈性水平[11]。2)在家庭中女性往往承擔著照顧者的角色,患病后角色轉換以及擔心孩子、老人無人照顧,自我感受負擔加重,不愿因自己的健康問題打擾別人,使得家庭關懷和社會支持減少,導致心理彈性水平下降[12]。3)文化程度高者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更好地理解醫護人員宣教內容,提高疾病認知水平,同時此類患者自身知識儲備較高,可更好地與醫護人員交流、溝通,能掌握手術重要性、預后效果等相關知識,加上經濟收入相對較高,面對疾病更客觀,心理彈性水平相對較高[5]。4)家庭收入低者會因疾病治療增加家庭經濟負擔而產生更重的家庭負罪感、心理負擔,心理應激反應更強烈,對困境適應不良,使得心理彈性水平降低[13]。5)居住地在農村的患者多無穩定收入來源,缺乏一定的經濟實力,常需自費治療,加上文化程度偏低,對疾病認知不全,無法堅強、樂觀地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打擊,同時出院后一旦出現并發癥,擔心當地醫療機構無法及時救治,降低了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6)自我效能可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一行為的信念與判斷,自我效能感水平低者對糾正不良習慣和用藥、運動、飲食、復查等效能表現差,進一步影響其術后恢復進程,易出現并發癥,同時,他們缺乏維持心理水平和健康生理等能力,降低心理彈性水平[14]。
總之,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有待提高,年齡≥60歲、女、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家庭人均月收入<2500元、家庭居住地農村、自我效能<20分是影響AMI介入治療患者心理彈性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