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華 姜瑾華/江蘇省農產品品牌發展中心
劉俊逸/江蘇綠邦農業有限公司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必須統籌當前和長遠,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不僅要在硬件上逐步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還要在軟件上著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寧的鄉村精神風貌。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要堅持縣域規劃建設“一盤棋”,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順應鄉村發展規律,探索實踐“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綠色化、數字化、特色化‘三化’并進,驅動、聯動、推動‘三動’賦能,可參與、可推廣、可持續‘三可’協同”的“四三”矩陣路徑,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因地制宜,分類有序推進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不僅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選擇。
加強生態保護。生態是生產、生活的基礎,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強化生態文明意識,優化美化鄉村環境,以資源永續利用為核心,合理配置利用資源,放大鄉村生態涵養功能。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鞏固提升農村“廁所革命”成果,解決好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問題,健全村莊公共環境衛生保潔機制。正確處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保護、治理和利用好生態環境,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基礎支撐。
轉變生產方式。生產與生態、生活密切相關,對生態、生活有重大影響。生產是鄉村發展和農民生活的基礎,不僅具有為人類提供農產品的支撐作用,更具有集“三生”為一體的多種功能,但傳統粗放的生產方式,也給生態、生活帶來嚴重損害。要注重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協調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在生態保護中高效開發,在綠色發展中有效保護。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清潔生產,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這一基本功能前提下,充分挖掘、優化農業多元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動力支撐。
提升生活品質。保護生態、發展生產,就是為了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必須以滿足農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拓展鄉村生態保障、產品供給、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休閑旅游等功能,提高生活品質。通過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舉措,構建良好機制,不僅要留住原村民,讓曾經“出去”的人帶著資源回來,還要讓有志鄉村發展的城里人“進來”,推動人才由城市向鄉村有序流動,解決鄉村“空心化”、人員“老齡化”的問題。引導村民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打造良好人文環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鄉村教育醫療條件,探索村民“互助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讓農民共同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人”的支撐。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應堅持綠色化、數字化、特色化并進,打造綠色鄉村、數字鄉村、特色鄉村,讓鄉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鄉村充滿溫度、各具韻味、富有活力,推動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富村山居圖”逐步在新魚米之鄉全區域覆蓋。
堅持綠色化。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綠色低碳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加快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綠色化,實現鄉村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有機融合。思維方式綠色化是鄉村發展綠色化的前提,要強化系統思維謀劃長遠,把綠色發展貫穿始終,不但要著眼于解決當前的發展問題和滿足當代人的需要,還要著眼于永續發展和人類的長遠訴求,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到生態保護、產業發展、鄉村生活等各個領域。堅守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加強綠色生產技術和經營體制創新,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引導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弘揚生態文明觀、價值觀、消費觀,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形成注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友好的生活理念,讓綠色成為衣食住行的底色,讓“節約、節能”成為村民自覺的選擇和堅守。
推進數字化。建設數字鄉村有助于縮小城鄉的“數字鴻溝”,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重點之一。基礎設施數字化。提升鄉村網絡設施水平,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設施,扎實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往戶延伸,著力打通連接農戶的“最后一公里”,逐步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礎網絡設施。鄉村產業數字化。加快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服務等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應用,充分發揮數字技術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效能,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發展的數字化水平。鄉村治理數字化。打造鄉村智慧大腦,加強鄉村數字化人才的培養引進,建立專業數字人才隊伍,有效提升鄉村數字治理人員素質。豐富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建立“互聯網+網格管理”服務管理模式,提高鄉村治理智能化、精細化、專業化水平,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往基層延伸,為農民提供“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提升鄉村綜合服務效能。
注重特色化。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能搞齊步走,要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展現新魚米之鄉的顏值。傳統村落古韻綿長,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寄托著濃濃鄉愁,具有歷史厚度、文化深度、感情溫度和范圍廣度,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保護的重點。全省目前已有79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江蘇2023年開始啟動省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建設,并明確到2025年,有效保護1000個左右省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筑組群。城郊村要綜合考慮城鎮化和村莊自身發展需要,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保留現有村莊空間形態和風貌特色,發展成為“城市后花園”。一般村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征和時代特點的產業、產品和文化等,打造特色,創響品牌。儀征市新集鎮廟山村利用舊磚瓦、舊水槽等對農戶房屋進行改造,形成一戶一特色的廟山風格;按照宜花則花、宜菜則菜、宜果則果的原則,打造果園、菜園、花園式庭院;發展“野趣廟山”鄉村生態游,展示秦云莊臺、廟山妙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2023年“五一”期間,累計接待游客約8萬人次。
綜合考慮村莊的空間分布、發展基礎、人口規模、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等因素,采取引導驅動、組團聯動、分類推動等不同措施,充分整合資源要素,激發鄉村內生活力,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引導驅動。村級集體經濟發達和資源稟賦優渥的村,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要“一馬當先”,凸顯“頭雁”效應。對于這類村,要鼓勵大膽創新,用好資源稟賦,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釋放活力,為全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先行先試,做好示范。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多形式帶動經濟薄弱村盤活資源,共同發展。這類村主要有兩種類型:經濟實力雄厚型和資源稟賦優渥型。經濟實力雄厚的村通常以企業或能人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建設走在前列。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在永鋼集團的支持下,走出一條以工哺農、共建共享、城鄉融合的鄉村發展道路,成為全省鄉村驅動發展的典型。資源稟賦優渥的村,在生態環境、地理區位、歷史文化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類村應找準著力點,合理定位,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激活鄉村建設動能。

組團聯動。部分村有一定發展優勢,但受村集體經濟體量小、資源碎片化等因素限制,單打獨斗難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對于這類村,要開闊視野,創新探索,組團聯動,采取鎮村聯動、村村聯動、村企聯動等方式,打破地域界線,整合資金、技術、人才和土地資源等要素,一體化規劃、項目化運營、集成化示范、片區化共享,推示范帶、打樣板區、組精品線。組團聯動發展要求參與的各村滿足一定的條件,或資源上共融共通,或區位上相互依托,或產業鏈上優勢互補。組團聯動首先要做好規劃,統籌資源,發揮優勢,完善機制,差異化定位,市場化運營,真正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組團發展已漸成趨勢。浙江省2022年公布的100個未來鄉村示范村中,有25個打破了村域界限,以組團式、區片化的方式推進,為組團聯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鮮活的“浙江樣本”。
分類推動。面廣量大的村集體經濟實力比較弱,資源稟賦比較差,如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還是一道待解的現實命題。對于這類村,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加強統籌,長遠規劃,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分類推動。要根據區位、土地、資源等條件,鼓勵其借助政策扶持、結對幫扶、社會資本支持等“外力”,增強發展“內力”,激發建設“活力”。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品”,盤活閑置或低效使用的存量資產,培植新產業新業態,夯實鄉村建設經濟基礎。要選好村級帶頭人,加大人才引進培育力度,提升村民素質,組織引導農民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主動投身鄉村建設。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一項涉及面廣、內容多、任務重的系統工程和民生工程,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組織保障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堅持尊重農民意愿,廣泛引導農民、組織農民、依靠農民,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有效匯聚多方資源,建立可參與、可推廣、可持續的長效機制,持續提升鄉村建設質效,共建共治共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拓寬可參與的共建渠道。有效投入是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保障,鄉村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項目資金和村集體經濟積累,但鄉村建設是個長期工程,不可能一直依靠財政投入,要創造條件吸引多元主體參與,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建立健全以各級地方政府為主、省級以獎代補的財政投入機制,縣級可按規定統籌整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相關資金和項目,分步逐村集中建設。通過政府、社會資本和村企合作等方式,探索設立投資基金,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持續強化金融支持,大力推進“富民易貸”“整村授信”等舉措,健全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拓展農村產權交易品種,引導農戶閑置宅基地和農房使用權流轉進場交易,探索釋放更多農村產權抵押物金融權能。通過深化完善農村“三塊地”改革,吸引社會組織、鄉賢、創客等多元主體主動參與鄉村建設,優化整合資源,盤活鄉村沉睡資產,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引來金融“活水”。
放大可推廣的借鑒模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對不同經濟實力、不同資源稟賦和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村,應分層分類試點、示范,充分借鑒典型經驗,形成多元化、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模式。以縣為單位組織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制定出臺建設示范標準,提高示范建設科學化、規范化水平,加強示范引領,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串珠成鏈、連線成片。根據村莊實際,對照分析案例,總結借鑒經驗,創新探索實踐,逐步放大典型的示范成效。鹽城市大豐區恒北村做大做強早酥梨特色產業,依托生態果園,做美環境,做優產業,做響品牌,三產融合發展,促進富民強村,成為全國鄉村建設典范,經驗做法被廣泛借鑒。“案例”不是“模板”,“可復制”不等于“照搬照抄”,要因村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攤餅”、不層層加碼。在有效借鑒、創新推廣的基礎上,分期分批推進,保護好鄉村傳統肌理和自然風貌,讓原生的田園風光、原真的鄉村風情、原味的歷史風華留住鄉風鄉韻鄉愁。
完善可持續的長效機制。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重在“建設”,難在“持續”。要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充分發揮村“兩委”職能,突出農民主體作用,構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培育壯大富民產業,建立完善市場運營機制,將鄉村建設與鄉村特色產業、村級集體經濟、農民共同富裕有機融合,開發可持續收益項目,培育鄉村自我“造血”功能,為農民提供富裕的物質生活。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僅要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硬件,更要注重農民精神風貌、鄉村文明風尚等軟件建設,推動江蘇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有機結合,將和的理念貫穿始終,為農民提供富足的精神生活。堅持黨建引領,豐富完善“1+4+1”鄉村治理“江蘇路徑”,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建立長效機制,細化責任措施,創新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治理方式,激發農民參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積極性,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的建設者、受益者、保護者,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治理共同體,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源源不斷提供“村”的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