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聞懌/江蘇省宜興市農業農村局
農業有機廢棄物用則利、棄則害。近年來,江蘇省宜興市大膽探索先進適用的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實踐總結可供推廣和復制的技術路線和利用模式,著力推動宜興農業綠色發展、農村生態宜居建設。
宜興既是長三角地區經濟強市,也是環太湖地區農業大市。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蔬菜尾菜等農業有機廢棄物,三大因素制約著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
收儲體系待健全。秸稈具有體量大、易腐、易燃等特征,導致秸稈收集、貯藏、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制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秸稈收儲體系主要由收儲站收貯、農民自收自銷、經紀人運銷等方式構成,2020年,秸稈集中機械化收儲的量僅占離田利用秸稈量的35.82%,其余均依靠農戶人力收集送往處置點,收集體系覆蓋不全面,技術工藝較滯后。果蔬類有機廢棄物未實現應收盡收。
利用方式待轉型。秸稈綜合利用還田比重較大,2020年,機械化全量還田利用率約80.77%,因農機農藝不配套,耕層較淺,影響水稻發棵分蘗、小麥出苗,影響作物產量。2020年,秸稈離田利用率15.45%,秸稈利用方式以肥料化、能源化為主,占離田利用的86.4%,造紙、裝飾等高技術、高值化產業尚待發展。畜禽糞便直接出售或堆漚還田使用,未進行使用前的相關指標檢測,缺乏管理規范性。
農戶認知待轉變。秸稈綜合利用獎補資金申請門檻過高,面向農村宣傳工作較少,農戶對農業有機廢棄物潛在的利用價值了解不夠,市場認知度不夠。畜禽糞污資源化產品以農家肥為主,因肥力較低、運輸成本和人工成本較高等原因,農戶參與有機肥使用的積極性不高。
宜興市結合中央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和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建設工作,圍繞提升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能力,確立統分有序、務實高效的工作舉措。
創建工作機制。建立市級聯席會議制度和工作專班,編制《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建設方案》,列出責任清單,明確責任分工,建立起多方發力、協同管理的工作格局。市農業農村局成立農業廢棄物處理利用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充分調研,厘清各類農業廢棄物處理利用現狀底數,分類編制工作方案,細化工作措施,落實屬地管理,嚴格監督考核。
創新運行方式。突出農業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收、儲、運、用”重點環節,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運行方式,鼓勵、引導有條件的村集體、社會化組織、企業參與。綜合考慮服務能力、服務半徑、示范帶動等多種因素,在全市10個鎮(街道)設點布局。嚴格遵守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遴選項目實施單位,聘請第三方進行基礎建設工程、作業量審計。
創設扶持政策。中央、省級和宜興財政均設立農業廢棄物處理利用專項資金,有關鎮(區)開展秸稈離田工作獎補,形成縱向層層發力、橫向面面兼顧的政策扶持局面。成功申報2021年、2022年中央農作物秸稈重點縣項目,爭取中央財政資金2080.1萬元,重點建設了11個實施主體的收儲場地和設備工程。宜興市級對收集利用稻麥秸稈數量不少于500噸的利用主體按每噸不高于100元的標準進行獎補,對符合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的按照每畝40元進行獎補。丁蜀鎮對村級組織或種植大戶秸稈離田利用按照每噸300元進行獎補;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對離田利用主體按照每噸150元進行獎補。2020年以來,共投入各類資金2399萬元。
創導科研攻關。與蘇州農業科學院、中南民族大學生命學院等省內外多家科研院校開展政產學研深度合作,為探索全市農業有機廢棄物“五化”利用新路徑提供技術支撐。明確將政策、資金、技術向農業有機廢棄物利用傾斜,設立“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將“農業廢棄物協同處理及基料化利用研發”項目列入首批科技攻關項目。按照農業有機廢棄物“來之于農,用之于農”的發展理念,完善以資源化利用為核心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條,加大對畜禽糞污處理關鍵環節、薄弱環節的投入,構建具有宜興特色的生態循環模式。
創優宣傳形式。2022年,在“中國江蘇網”發布2次媒體宣傳,講解宜興市秸稈綜合利用方式方法、技術要點。聘請省級專家舉辦專題講座,普及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相關知識,參與培訓人數50多人。
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開發利用關鍵在于突破技術瓶頸,構建技術模式,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接受度,開拓利用新渠道,變此“柴”為彼“財”。
構建秸稈還田離田新格局。全市初步形成“農田為主、多元利用、產業增效”的秸稈還田離田利用新格局。一是推廣犁耕深翻還田技術。通過秸稈犁耕深翻,作業耕深18~35厘米,減少耕作層土壤的秸稈占比,提高秸稈還田質量。二是完善秸稈收儲體系。著力構建“村有專業隊伍、鎮有固定場所、市有龍頭企業”的收儲體系,解決秸稈收儲運費時費力費錢問題。2022年,秸稈處理能力1.86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96.69%。三是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宣傳芳橋街道金蘭村“1+N”村集體經營模式,在全村范圍開展秸稈、尾菜、綠植等收集處理,建立村級秸稈收儲加工點,制成有機肥回到農田;推廣圣亭合作社開展秸稈飼料化利用,為山羊制作“訂制餐”等成功案例,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范帶頭作用。
搭建畜禽糞污利用新體系。一是技術推廣與督查整改并重。分場分策開展指導,對規模養殖場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發展減量化、資源化的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模式;對小型規模場、專業戶、散戶開展糞污處理專項指導和督查,以查促改,以改促變,從源頭減少糞污量。二是糞污托管與自行處理并行。與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簽訂長期協議輸出糞污和自建糞污處理工程,主要采用有機肥集中處理模式和普通沼氣處理模式,實現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固體糞便堆肥利用、污水肥料利用和能源化利用。三是加大宣傳與促進循環并進。引導農民改變施肥習慣,促成畜禽養殖企業與林茶果基地等有機肥使用單位簽訂合作協議。2022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99.47%。
創建秸糞藻協同處理新模式。針對宜興環太湖地區藍藻問題,將秸稈、畜禽糞便、藍藻、蔬菜尾菜、園林疫木等農業有機廢棄物協同處理,使加工成的肥料效果更優。一是實現三項技術創新。在秸稈高溫發酵微生物篩選和藍藻脫毒技術、機械化成套設備研發、秸糞藻協同處理配方工藝流程開發上獲得重大技術突破。二是實現成果轉化應用。重點研發蔬菜、草莓專用基質模塊,產品符合國家有機肥NY525-2021標準,廣泛應用于環太湖蔬果基地。三是實現技術集成示范。該技術模式入選2022年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第一批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典型案例,帶動環太湖秸稈、糞污、藍藻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有效利用,為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