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歌/江蘇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石,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深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展農戶信用貸款;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信用信息共享。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農村信用體系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的最新要求。
降低交易成本。隨著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產生較大的資金需求。金融機構為了降低風險會設置較高的信貸門檻,農戶也會因渠道方式等制約不愿向金融機構借貸,形成農戶“借貸難”“借貸貴”局面。建立農村信用體系可以有效化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信貸方式轉變,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有效推進鄉村治理能力提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貫穿于“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中,以法治保障自治的權威,再以自治的方式把德治融入農村信用制度建設之中。社會信用制度的有效運行促進村民踐行村規民約、遵紀守法、有序參與村民自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營造誠信文明鄉風環境。誠信文化嵌入、誠信意識提升是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和有力抓手。一方面,通過誠信文化宣傳,鼓勵農戶講誠信。另一方面,通過信用戶、信用村鎮等的評定,信用狀況好的經營主體享受到信用紅利,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戶參與信用建設的積極性,有助于構建農戶守信、企業守責、互信共贏的鄉村發展新風貌。
完善法治建設構建長效機制。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作用于鄉村治理的路徑就是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社會管理等多種手段對信用主體開展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從而實現各類矛盾、糾紛源頭治理的目標。
信用制度體系逐步健全。江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是自上而下推動的。2018年12月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和省農業農村廳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江蘇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2022年6月江蘇銀保監局和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印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建檔評級工作方案的通知》,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制度遵循。各地在落實省級層面制度同時,結合地區實際,建立適應本地區發展的相關制度,探索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創建工作。
信用建設助推產業振興和基層治理。各地探索將信用建設融入鄉村生產,結合各地產業發展特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振興之路。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實施“誠信電商戶”創建,為“誠信電商戶”提供信貸、廠房、租賃等綠色通道,促進當地電商業發展?!靶庞?網格”正成為助推社會治理的有效模式。睢寧縣架設信用工作基層網絡,每個網格均配有網格長、網格指導員、駐格輔警、網格協管員等,將信用工作與基層黨建、網格化社會治理等工作相結合,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部分地區將信用與村級日常管理結合起來,把信用與金融、養老、福利獎勵、鄉規民約等相融合,試點誠信積分制管理,探索用誠信積分兌換生活用品、享受公共服務,實現自主治理。邳州四王村用信用積分鼓勵村民自愿積極拆除違建,釋放占用的集體空間,大大改善了村居環境。
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部分地區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以“農戶信用評分+信貸”“公司+農戶+信貸”“農機購置補貼+信貸”等支農模式為基礎,推出“陽光信貸”“E捷貸”“三治惠民貸”等信用貸款產品,減輕農村經濟主體融資成本,有效服務農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完善農村信用管理制度機制。一是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職能部門合作,協同金融機構開展信息采集和信貸需求對接。二是充分發揮地方立法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依據《江蘇省社會信用條例》,建立健全信用信息采集和認定、應用、評價、激勵與懲戒等制度,做好與國家和省相關政策銜接,依法依規開展信用評價、信用積分等工作。三是建立工作考核制度,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工作目標考核,納入各縣區對鄉鎮、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內容,倒逼各地重視并做好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加大農村信用信息采集力度。一是建設廣覆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基礎數據庫。支持縣區建設域內共享的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實現與省市縣公共信用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為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服務提供數據支撐。二是加強信息采集和更新力度。進一步完善信息采集員管理機制,明確信息采集員工作職責,提高信息采集員工作積極性。加強村鎮信用信息歸集,尤其是“信易貸”信息歸集,建立村民信用檔案,強化信息安全,保護個人隱私。三是進一步提高數據質量。綜合運用數據核對、統計報表比對、現場抽樣調查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入庫數據的準確性。
構建農村信用激勵與約束機制。一是建立統一的農村信用評價標準。建立科學、準確、權威的農村信用評級指標和模型,盡量減少主觀評價內容。有條件的地區可建設農村信用評價平臺,以農戶或涉農經濟主體為單位開展信用評價和監測。二是建立健全支農惠農的守信激勵機制。對誠信守法的農村經營主體實行項目優先、政策傾斜、審批優先、評先評優等獎勵激勵措施,對其在信貸申請、政策咨詢、技術服務等方面優先優惠。三是建立健全農村信用失信懲戒機制。對失信主體在申請相關政策支持、資金投入時從嚴審查、限額限量,嚴格市場準入管理,嚴打無證制售假劣農產品、違法焚燒秸稈等嚴重失信行為,提高懲戒震懾力,嚴格執行失信當事人市場退出機制。
加強金融產品創新。一是涉農金融機構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為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支持。二是結合地方特點和農村經濟主體需求,針對信用良好的農村經濟主體,推出符合地方“三農”需求的信貸新產品。大力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貸款業務。鼓勵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增加首貸、信用貸。三是加強配套政策實施,通過增加政府貼息資金、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等方式,健全涉農貸款風險補償和分擔制度,引導保險公司和擔保機構開展農戶信用保險、擔保等業務,降低涉農貸款風險。
探索創新助力經濟社會發展。一是把信用建設作為助推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探索創新實踐方式,把信用建設與鄉村發展結合起來,特別是與地區特色產業相結合,助力當地經濟發展。二是加強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信用監管,通過信用承諾、信息公示等手段,引導農資生產經營主體誠信經營,讓農民“放心消費”,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是創新拓展更多“信易+”應用場景,在公共資源分配方面向守信居民或商戶傾斜,通過開展“信易貸”工作,支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大力推動基層信用示范試點。一是在做好省級層面工作推進的同時,更加關注縣級、村鎮工作情況,將一些卓有成效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經驗推廣到各縣區。各縣區著手抓好示范試點村信用試點,形成一批亮點進行經驗總結,并在全省推廣。二是組織鎮(街道)、部門和金融機構開展順應農村特點、形式多樣的信用知識宣傳活動,積極開展信用鎮街、信用村(居)創建、“誠信示范戶”“誠信模范”評選等系列活動,樹立誠信典型,以榜樣的力量帶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