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詞語的考釋和溯源,可以發現,宋元明時期的俗語詞“事件”不是指“鳥獸類的內臟”或“禽畜內臟頭蹄”,而是指肉類食材和人體被分割成的塊狀物。同時,“事件”還是一類菜品的名稱,其特點是由禽獸肢體內臟或其仿制品切塊烹飪而成。“作為食物的家禽內臟”是“事件”的后起引申義,往往記音寫作“時件”或“什件”?!扒菪髢扰K頭蹄”義則是與“四件”相混所致?,F代辭書對“事件”的解釋屬于以今律古之誤。
關鍵詞:“事件”;“時件”;“什件”;“四件”;《漢語大詞典》
一、引言
在《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漢大》)中,“事件”條共有8個義項:①事情。②事項。③指文案。④指案件。⑤指歷史上或社會上已經發生的大事情。⑥鳥獸類的內臟。⑦指人體的部分。⑧指器物。大抵前五項指“事”,后三項指“物”。在《漢大》舊版中,無義項④“指案件”,并將義項⑦“指人體的部分”歸于義項⑥“鳥獸類的內臟”下。值得注意的是,義項⑥、⑦存在一定爭議,其詳細書證如下:
⑥鳥獸類的內臟。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食店》:“更有川飯店,則有插肉面……雜煎事件?!彼螀亲阅痢秹袅讳洝ぬ鞎灾T人出市》:“御街鋪店,聞鐘而起,賣早市點心,如煎白腸、羊鵝事件?!雹咧溉梭w的部分。《水滸傳》第四六回:“楊雄又將這婦人七事件分開了,卻將頭面衣服都栓在包裹里了。”明陶宗儀《輟耕錄·想肉》:“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軍嗜食人……或乘夾袋中,入巨鍋活煮,或刲作事件而淹之。”[1](第1卷,P547)
《近代漢語詞典》依據同樣書證,將“事件”釋為:“從身體上分出的部分(多指禽畜內臟頭蹄)?!盵2](P1957)《宋語言詞典》對“事件”的釋義是:“指禽畜的某一部分(多指內臟頭蹄)、常用作烹飪原料者?!秹袅讳洝肪硎度怃仭罚骸瘴?,各鋪又市熬熟食,頭、蹄、肝、肺四件,雜熬蹄爪事件,紅白熬肉等?!盵3](P257)胡靜書認為,應將《漢大》義項⑥、⑦分別釋為:“人或動物的內臟”;“碎塊,指烹飪所用切好的原料,或人或動物肢體分解后的碎塊”[4]??梢?,各家釋義見仁見智,未成定論。同時,“事件”為何可指內臟,是否還包括頭蹄,它與飲食烹飪的關系何在,其得義之由究竟是什么,仍需要結合相關書證進一步加以考辨。
二、俗語詞“事件”考釋
通過對詞語的考釋和溯源,可以發現,宋元明時期的俗語詞“事件”不是指“鳥獸類的內臟”或“禽畜內臟頭蹄”,而是指肉類食材和人體被分割成的塊狀物。同時,“事件”還是一類菜品的名稱,其特點是由禽獸肢體內臟或其仿制品切塊烹飪而成。
(一)指被分割后的肉類食材
“事”的本義是官職、職務?!墩f文解字·史部》:“事,職也。”[5](P98)之后,引申出職守、職事、事情等義。“事”與“物”常相連用,可指萬事萬物;同時,“事物”“物事”這組同素異序詞,既可單指事,也可單指物。在詞義沾染的作用下,“物”即是事,“事”即是物。“件”有分、分開的意思?!墩f文解字·人部》:“件,分也。從人從牛。牛大物,故可分。”[5](P260)《廣韻·狝韻》:“件,分次也。”[6]“件”由被分開的部件引申為物件,也可指事件。需要指出的是,“件”不能單獨指稱事物,必須加修飾語成詞,如“抄件”“文件”“條件”等?;蛘呤桥c“事”“物”搭配成詞,如“物件”“件物”“事件”等,均可指物?!稘h大》對“事”“物”“事物”“物事”“物件”“件物”等皆有釋義、書證,可以參看。
受“件”的語義影響,“事件”指物時往往特指分開的部件。在宋元明俗語詞“事件”中,“件”的含義約等于“塊”,“事件”猶“物塊”。如南宋吳自牧《夢粱錄·面食店》中有“紅爊大件肉”,“大件肉”即是大塊肉。在現代漢語方言中,與飲食相關的詞語中仍不乏以“件”作“塊”義的用法。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記錄,杭州把切成大方塊加鹽白煮的豬肉稱作“件兒肉”[7](P1448),廣州把食物斬切成小塊稱作“斬件”[7](P3666)。
胡靜書結合《宋語言詞典》的釋義,將“事件”稱作“烹飪時經過處理的碎塊狀備料”[4],這一釋義過于寬泛,因為“事件”僅針對肉類食材,而非所有食材。其所引書證如下:
(1)馬斯荅吉湯:補益溫中順氣。羊肉(一腳子卸成事件),草果(五個),官桂(二錢),回回豆子(半升),搗碎去皮。右件一同熬成湯,濾盡,下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馬斯荅吉一錢,鹽少許,調和勻,下事件肉、芫荽葉。(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
(2)川炒雞:每只治凈,切作事件,煉香油三兩炒……(明代劉基《多能鄙事》)
(3)蒸羊眉突:羊一口,燖凈,去頭蹄腸肚,打作事件,用地椒、細料、酒、醋調勻……(明代劉基《多能鄙事》)
例(2)和例(3)實際上都轉引自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以上三例中的肉類都能夠切割成“事件”。在《飲膳正要》中,共有四處記載了“事件”,這四種食材皆是肉類,如:“羊肉一腳子卸成事件”,“狼肉一腳子卸成事件”,“鵪鶉二十個打成事件”,“兔兒二個切成事件”[8]。《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庚集還有條目“筵上燒肉事件”:
(4)筵上燒肉事件:羊膊(煮熟燒)、羊肋(生燒)、麞鹿膊(煮半熟燒)、黃牛肉(煮熟燒)、野雞(腳兒生燒)、鵪鶉(去肚生燒)、水扎兔(生燒)、苦腸蹄子、火燎肝、腰子、膂肉(已上生燒)、羊耳舌、黃鼠、沙鼠、搭刺不花、膽灌脾(并生燒)、羊奶肪(半熟燒)、野鴨川雁(熟燒)、督打皮(生燒)、全身羊(爐燒),右件除爐燒羊外,皆用簽子插于炭火上,蘸油、鹽、醬、細料物、酒、醋調薄糊,不住手勤翻,燒至熟,剝去面皮供。[9](P390)
可以看出,除了“全身羊”用“爐燒”外,其他食材“皆用簽子插于炭火上”而燒熟,說明這些包括禽獸肢體和內臟在內的肉類食材都需要改刀處理,并切作塊狀物,以便于串在簽子上。因此,這里的“肉事件”即指“肉塊”,例(1)中的“事件肉”為同素異序,當與此同。
(二)指人體被分割成的塊狀物
在《漢大》中,“事件”的義項⑦是“指人體的部分”,所引書證為:《水滸傳》第四六回:“楊雄又將這婦人七事件分開了,卻將頭面衣服都栓在包裹里了?!泵魈兆趦x《輟耕錄·想肉》:“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軍嗜食人……或乘夾袋中,入巨鍋活煮,或刲作事件而淹之。”[1](第1卷,P547)
先分析《水滸傳》中的例證。胡靜書認為,此處是說楊雄怒殺有奸情的妻子,要挖出其心肝五臟看,然后又將潘巧云的七事件分開了。作者指出,“這里的‘事件顯然指人的內臟,如果釋為‘人體的部分等于沒有解釋”。因此,可將義項⑥“鳥獸類的內臟”修訂為“人或動物的內臟”[4]。我們認為,這里的“事件”并不指人的內臟。第一,《水滸傳》此例前文云:“一刀從心窩里直割到小肚子上,取出心肝五臟,掛在松樹上。”一般認為,“五臟”是指脾、肺、腎、肝、心,“心”“肝”均屬于“五臟”,因此,這里并不是五臟加心、肝等于“七事件”?!靶母挝迮K”是習語,早見于北宋樂史《李翰林別集序》:“白之從弟令問,嘗目白曰:‘兄心肝五臟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霞散爾爾!”[10](P1458)佛經亦常見,如宋代賾藏主編纂的《古尊宿語錄》卷十九:“你還肯么?你若肯,心肝五臟頭目髓腦,一時屬老僧。你若不肯,心肝五臟頭目髓腦,一時分付?!盵11](P359)第二,在《水滸傳》原文中,楊雄是將潘巧云的心肝五臟掛在樹上之后,“又將這婦人七事件分開了”,此處的“又”恐怕作“又去分尸”理解才更為合理,否則,何必剛把內臟掛在樹上,又立刻將它們“分開”呢?因此,這里的“事件”可隨文釋作“人體被肢解后的塊狀物”,與內臟并無關聯。
再分析《輟耕錄》中的例證。結合上下文來看,此處是說人被“刲作事件”,“刲”的意思是割取,如“刲刳(剖割)”“刲股(割大腿肉)”等,因此,這里的“事件”仍然是指“人體被肢解后的塊狀物”,而不是《漢大》所釋的“人體的部分”。
總之,《漢大》“事件”義項⑦所引兩例,其實都是指人體被分割成的塊狀物,這一義項并沒有脫離“事件”的“物塊”語義范疇。
(三)指一類菜品的名稱
在《漢大》中,“事件”的義項⑥是指“鳥獸類的內臟”,所引書證為: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食店》:“更有川飯店,則有插肉面……雜煎事件。”宋吳自牧《夢粱錄·天曉諸人出市》:“御街鋪店,聞鐘而起,賣早市點心,如煎白腸、羊鵝事件。”[1](第1卷,P547)
這兩例“事件”皆是菜名,但均未明指“鳥獸類的內臟”。在《夢粱錄》中,除了上述的“羊鵝事件”外,還有“假驢事件凍”“十色事件凍”“糟鵝事件”“熝肝事件”“煎鵝事件”“假羊事件”“假驢事件”“蹄爪事件”①:
(5)凡點索茶食,大要及時。如欲速飽,先重后輕。兼之食次名件甚多,姑以述于后。曰百味羹、錦絲頭羹……假熝蛤蜊肉、葷素水龍、白魚水龍、江魚水龍、肉水龍、腰子假淳菜、腰子假炒肺、羊爊爊下飯、假牛凍、假驢事件凍、蛤蝤凍、雞凍、三鮮凍、石首白魚凍、假蛤蜊、三色水晶絲、五辣醋羊生膾、十色事件凍、三色炙潤鮮粥……又有托盤檐架至酒肆中,歌叫買賣者,如炙雞、八焙雞、紅爊雞、脯雞、爊鴨、八糙鵝鴨、白煠春鵝、炙鵝、糟羊蹄、糟蟹、熝肉蹄子、糟鵝事件、熝肝事件……(《夢粱錄》卷十六“分茶酒店”)[13]
(6)又有下飯,則有焙雞、生熟燒、對燒、燒肉、煎小雞、煎鵝事件、煎襯肝腸……(《夢粱錄》卷十六“面食店”)[13]
(7)又下飯,如五味爊麩、糟醬、燒麩、假炙鴨干、簽雜鳩、假羊事件、假驢事件、假煎白腸、蔥焙油煠骨頭、米脯大片羊、紅爊大件肉、煎假烏魚等下飯。(《夢粱錄》卷十六“面食店”)[13]
(8)更待日午,各鋪又市熝熟食:頭蹄肝肺四件、雜爊、蹄爪事件、紅白熝肉等。(《夢粱錄》卷十六“肉鋪”)[13]
此外,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亦記錄了當時的“煎羊事件”:
(9)食店:……大片腰子、松花腰子、燥子決明、二色繭兒、江魚玉葉、鯚魚拖齏、羊頭黿魚、錦雞黿魚、奪真元魚、剪花饅頭、煎羊事件、葷素簽、錦雞簽、雜菜羹、蝤蛑簽、鼎煮羊、盞蒸羊、羊炙焦、大包子、羊血粉、龜背、大骨……[14](P111)
結合文義,以上用例均不能直接得出“事件”是指“鳥獸類的內臟”,并且在同一文段中,“事件”還與以具體內臟命名的菜品相并置。
值得注意的是,《夢粱錄》卷十六“葷素從食店”對“事件”亦有側面說明:
(10)葷素從食店(諸色點心、事件附):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萊菔皮春繭、生餡饅頭……更有專賣素點心從食店,如豐糖糕、乳糕、栗糕……韻果、七寶包兒等點心。更有饅頭店,兼賣江魚兜子、雜合細粉、灌爊軟爛大骨料頭、七寶科頭。又有粉食店,專賣山藥丸子、珍珠丸子……麻團、糍團及四時糖食點心。及沿街巷陌盤賣點心、饅頭、炊餅,及糖蜜酥皮燒餅、夾子、薄脆、油煠從食……蒸糍、粟粽、裹蒸、米食等點心。及沿門歌叫熟食,爊肉、炙鴨、爊鵝、熟羊、雞鴨等類,及羊血灌肺、攛粉科頭,應干市食,就門供賣,可以應倉卒之需。[13]
該條目內,小字“事件”與“點心”并列,兩者同附于“葷素從食”,由此可知,它是一類菜品名稱,并不專指內臟。從這段文字的表述來看,除了各類點心、饅頭等高熱量的碳水食物之外,最有可能稱為“事件”的就是“沿門歌叫熟食,爊肉、炙鴨、爊鵝、熟羊、雞鴨等類”,這與上文所列各種“事件”菜名的構詞語素也恰相吻合。同時,例(5)中所言“托盤檐架至酒肆中,歌叫買賣者”,與這里的販賣方式極為相似,它所出售的菜品中就有“糟鵝事件”和“熝肝事件”。在《夢粱錄》中,將這類菜品均歸入“從食”,它“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以應倉卒之需”,簡言之,就是可以隨買隨吃,極為方便,近似于后世的“小吃”,這也應是“事件”類菜品的一個顯著特征。
與之可以相參照的是,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所記載的“煎事件”:
(11)都城食店多是舊京師人開張,如羊飯店兼賣酒。凡點索食次,大要及時:如欲速飽則前重后輕,如欲遲飽則前輕后重。(重者如頭羹、石髓飯、大骨飯、泡飯、軟羊、淅米飯。輕者如煎事件、托胎、奶房、肚尖、肚胘、腰子之類。)[14](P9)
在例(5)中,雖然已提及“凡點索茶食,大要及時。如欲速飽,先重后輕”,但并未說明何為“重”何為“輕”。這里則列舉了“重者”“輕者”的一些食品名稱,“煎事件”即屬于“輕者”,那么,《夢粱錄》中的“假驢事件凍”“十色事件凍”“糟鵝事件”“熝肝事件”也必為“輕者”。由此可知,“事件”類菜品的另一個顯著特點為“輕”,它不是主食,不能速飽,主要是用以佐餐,按照當時的說法,這類菜品應屬于“下飯”的性質。例(6)中的“煎鵝事件”和例(7)中的“假羊事件”“假驢事件”,在文中都直接寫明了屬于“下飯”品?!跋嘛垺钡淖舨托再|,宋代文獻中亦不乏記述?!秹袅讳洝咪仭罚骸吧w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蛏载S厚者,下飯、羹湯,尤不可無。雖貧下之人,亦不可免。蓋杭城人嬌細故也。”[13]同時,此處還將“煎事件”與肚尖、肚胘、腰子等內臟菜品并列,再次表明“事件”不可能專指內臟。
總之,在宋元明文獻中,沒有用例可以證明“事件”為“鳥獸類的內臟”。宋代筆記中的“事件”也應屬于同一類菜品,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以佐餐,可以隨買隨吃,極為方便。我們對宋代筆記中所提到的“事件”類菜品進行了歸納分類,具體如表1所示:
結合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表1中的“事件”作“塊”講均無齟齬。這里不妨以“蹄爪事件”為例,來說明“事件”也不可能是指“頭蹄”?!秹袅讳洝と怃仭罚骸案瘴?,各鋪又市熝熟食:頭蹄肝肺四件、雜爊、蹄爪事件、紅白熝肉等?!盵13]“蹄爪事件”是與“頭蹄肝肺四件”“雜爊”“紅白熝肉”并列的菜名,其中,“蹄爪”是食材的種類,“事件”是食材的性狀,相當于現在當街售賣的豬蹄、雞腳、鴨掌等鹵味小食,這也正合“事件”類菜品附于“從食”的特點。如果將此處的“事件”釋為“禽畜的內臟頭蹄”,顯然與“蹄爪”語義重復。
綜上,《漢大》義項⑥所引書證中的“事件”,應當釋作:一類菜品的名稱,其特點是由禽獸肢體內臟或其仿制品切塊烹飪而成。
三、辭書誤釋“事件”的緣由
《漢大》等辭書對“事件”的誤釋,主要是因為在近現代漢語方言中,“事件”在表示“家禽內臟”義時,往往記音寫作“時件”“什件”;同時,“事件”亦與“四件”的方言發音相似,它們的所指又都包含內臟。辭書編撰者對此未加深究,以今律古,從而形成了論文開頭所提到的現象。
(一)“事件”與“時件”“什件”
據我們考察,“事件”指“物”時又可以作“時件”。在中古漢語早期階段,“事”屬于崇母之韻,“時”則屬于常母之韻;到了中古晚期,莊組聲母和章組聲母合并,崇母和常母也隨之合并,二者幾乎完全同音。同時,“事”與“時”的韻母相同,只有聲調略有差異,在漢語方言中極易混淆。如果不清楚“事件”表“物塊”義的由來,而用文字記錄時,便會采取常用字來記音而寫作“時件”。在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中,除了“煎羊事件”之外,還出現了“花時件”一詞:“肉食:入爐炕羊……白煠雞、白燠肉、花時件、八糙鴨、炕雞、炕鵝……”[14](P111)此處的“花”有“雜”義,“花時件”應略似于《東京夢華錄·食店》中的“雜煎事件”。
《明清吳語詞典》亦收錄有“時件兒”:“<名>雞鴨的內臟做的菜。二碟子雞肫肝,有些變味的了,不妨炒他一炒,改做炒時件兒。(續海上繁華夢1集21回)”[15](P548)《續海上繁華夢》是孫家振描寫晚清上海風貌的小說,這例書證表明,至遲在清末,“時件”已經產生了內臟的含義。至今上海仍有“炒時件”,是本幫菜的傳統菜肴,實際就是炒家禽內臟。1982年1月20日《文匯報》云:“她覺得還是買只活雞合算,半只紅燒燒,半只白斬斬,內臟炒時件,頭腳做雞骨醬,湯可下壽面?!盵16](P2645)《菜譜集錦》中還收錄了一道川味的“魚香時件”,主料正是雞肫、雞肝[17](P133)。
“事件”指“物”時還可以作“什件”。在中古漢語時期,“事”屬于止攝的去聲之韻,“什”則屬于深攝的入聲緝韻,這時二者的發音相差較大。隨著語音的演變,尤其是入派四聲之后,到清代時,二者發音已然相近,開始出現以“什件”記“事件”的用法。以《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例,全書共計17例“什件”,426例“事件”。426例“事件”均不指“物”,凡是作“物”講的“事件”都記作“什件”,如“金什件”“銅什件”等。這時,以“事”指“物”的用法已經接近消失,而“什器”“什物”卻更為常用,因此,“事件”多記作“什件”。過去的傳統川菜便將炒家禽內臟稱作“炒什件”,《漢大》亦收有“什件”:“雞鴨等家禽的內臟做食品時的總稱。”[1](第1卷,P1102)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記載,溫州、上海、杭州、寧波等地,都將“作為食物的家禽內臟”稱作“事件”[7](P3158)或“時件”[7](P2147)。
筆者認為,隨著“事件”逐漸專指“事”,方言語詞中保留的指“物”用法又多記音寫作“時件”和“什件”,于是菜名中本指“物塊”的“事件”發生了詞義轉移,而改指“作為食物的家禽內臟”。也正是因為方言中存在這樣的用法,所以辭書編纂人員和研究者未做深究,一時誤釋。
(二)“事件”與“四件”
至于《宋語言詞典》《近代漢語詞典》誤釋“事件”為“禽畜內臟頭蹄”的原因,實是與“四件”一詞有關。前引《夢粱錄·肉鋪》中已見“頭蹄肝肺四件”的說法,其中有“蹄”,自然指的是“獸”而非“禽”。《夢粱錄》卷十六“酒肆”還有“肥羊酒店”賣“羊攛四件”的記載:“又有肥羊酒店,如豐豫門歸家、省馬院前莫家、后市街口施家、馬婆巷雙羊店等鋪,零賣軟羊大骨、龜背爛蒸大片羊、雜熓四軟、羊攛四件。”[13]雖不知具體所指,但既然用于“攛”,微煮即熟,自然就不包括“蹄”這樣的難熟之物??傊?,“四件”在當時是指獸畜身上的四種食材,具體是哪四件,則并不一定。
清初翟灝《通俗編》卷二十七“事件”條云:“《夢粱錄》:御街早市賣羊鵝事件,食次名件有十色事件、糟鵝事件,其豬羊頭、蹄、肝、肺則稱四件,酒肆賣攛四件?!盵18](P638)此處將“四件”也抄錄其中,可見清人已不明“事件”源流,以致于與“四件”相混。到了清末,陳作霖《金陵物產風土志·本境動物品考》中的描述又有不同:“殺而去其毛,生鬻諸市,謂之水晶鴨;舉叉火炙,皮紅不焦,謂之燒鴨;涂醬于膚,煮使味透,謂之醬鴨;而皆不及鹽水鴨之為無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濃,至冬則鹽漬日久,呼為板鴨。遠方人喜購之,以為饋獻。市肆諸鴨,除水晶鴨外,皆截其翼、足,探其肫、肝,零售之,名為四件。唯雞亦然?!盵19](P130)這時“四件”已轉指家禽的翼、足、肫、肝。夏曾傳《隨園食單補證·羽族單》為“四件”又別增一說:“雞鵝鴨事件:今人以雞鵝鴨之肫、肝、心、腸謂之事件,或曰四件。京師曰三件。或雞曰雞雜,鴨曰鴨雜。雞四件太小,以炒食最宜;鵝鴨者用火腿煨食甚佳,以鵝為尤勝。”[20](P124)此處的“四件”則是指家禽的肫、肝、心、腸,均為內臟。這也表明當時“事件”與“四件”已很難區分。民國時期,俞士蘭《俞氏空中烹飪》所載“魚香四件”,便與上文所引《菜譜集錦》中的“魚香時件”主料全然一致,均是內臟中的肫、肝[21](P330)。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記載,南京將供食用的家禽的兩翅兩腳稱作“四件兒”,丹陽將供食用的家禽的頭、腳、翅、肫稱作“四件”[7](P955)。
總之,“事件/時件/什件”與“四件”的方言發音比較相似,它們的所指又都包含內臟,同時,其詞義覆蓋范圍均逐漸縮窄到家禽,因此,極易發生混淆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宋語言詞典》《近代漢語詞典》等辭書對“事件”的誤釋。
四、結語
總的來看,“事件”本是唐宋以來出現的新詞。通過對中國基本古籍庫的檢索,可以發現,“事件”的最早用例出現于唐代:一是杜佑《通典》卷五十三:“……并所供糧料及緣學館破壞,要量事修理,各委本司作事件聞奏。”二是馬總《通紀》卷十五:“因命樞密直學士,起今后于樞密使處,逐月抄錄事件,送付史館?!绷碛幸焕娪凇栋驳撋绞论E》卷上:“每衣計四事件。”該書舊題唐姚汝能撰,實是偽書??梢?,“事件”最初是偏向于“事”的。如前所述,在宋元明俗語文獻中,它更偏向于“物”,“事”就是“物”,“事件”猶“物件”。同時,受“件”字語義的影響,“事件”逐漸產生出“物塊”義,并經常用于烹飪習語中,又順理成章地成為菜名。隨著時代的變化,“事件”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指“物”,“事件”的“物塊”義也已然湮沒。不過,含有“物塊”義的“事件”這個詞的語音在菜名中流存下來,但是到晚清以來也已經縮窄,轉移到僅指代“作為食物的家禽內臟”,常記音寫作“時件”或“什件”,又與“四件”相混淆。而后人不曉其義源流,并習以為常,以致在詞匯訓詁和辭書編纂時以今律古,出現失誤。綜上所述,語文類辭書對“事件”的解釋可修訂為:“亦作‘時件‘什件‘四件。①塊狀物,指可切成塊狀的用于烹飪的肉類食材,亦可指人體被肢解分割后的部分;②一類菜品的名稱,其特點是由禽獸肢體內臟或其仿制品切塊烹飪而成;③作為食物的家禽內臟?!蓖瑫r,還需要對相關書證予以調整、更定。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2]白維國.近代漢語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3]袁賓,段曉華,徐時儀,曹澂明.宋語言詞典[Z].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胡靜書.“事件”補釋[J].殷都學刊,2010,(2).
[5][漢]許慎.說文解字[M].陶生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20.
[6]余迺永校注.新?;プ⑺伪緩V韻(定稿本)[M].臺北:里仁書局,2010.
[7]李榮.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8][元]忽思慧著,張秉倫、方曉陽譯注.飲膳正要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9][元]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M].王云路等點校.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10][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宋]賾藏主.古尊宿語錄[M].蕭萐父,呂有祥,蔡兆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
[13][宋]吳自牧.夢粱錄[M].清嘉慶十年(1805)虞山張氏照曠閣刻本.
[14][宋]西湖老人.繁勝錄[A].[宋]耐得翁.都城紀勝[A].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筆記(第八編第五冊)[C].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
[15]石汝杰,[日]宮田一郎.明清吳語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16]許寶華,[日]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9.
[17]上海市人民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服務食品技術研究中心. 菜譜集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1.
[18][清]翟灝.通俗編[M].顏春峰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19][清末民初]陳作霖.金陵物產風土志[A].[清末民初]陳作霖,[民國]陳詒紱.金陵瑣志九種[C].陳濟明點校.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20][清]袁枚原撰,[清]夏曾傳補證.隨園食單補證[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
[21]藍勇.中國川菜史[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
①各版《夢粱錄》排印本關于食品語詞的標點多有訛誤,今以清嘉慶十年學津討原本為底本自行點校。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Shijian(事件)”
Zhang 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and trace to the origin of the word “shijian(事件)”,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mmon saying “shijian(事件)” in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doesnt refer to “the viscera of birds and animals” or “the viscera, head and feet of poultry and livestock”, but refers to the meat material and human body divided into blocks. “Shijian(事件)” is also the name of a class of dishes that feature sliced animal parts or their imitations. “Poultry viscera as food” is a later extended meaning of “shijian(事件)”, which is often written as “shijian(時件)” and “shijian(什件)”, while the meaning of “the viscera, head and feet of poultry and livestock” is caused by mixing with “sijian(四件)”. The interpretation of “shijian(事件)” in modern dictionaries is wrong, whitch belongs to measuring the past in terms of today.
Key words:“shijian(事件)”;“shijian(時件)”;“shijian(什件)”;“sijian(四件)”;Hanyu Da Cidian(《漢語大詞典》)
作者簡介:張驁,男,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