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竹枝詞全編》所收《黔苗竹枝詞》勘誤

2023-06-15 08:08:01曾議慧
現代語文 2023年3期

摘? 要:《中華竹枝詞全編》是迄今為止收錄竹枝詞篇目最多、最系統全面的輯本。其中,清代詩人舒位的《黔苗竹枝詞》也據《瓶水齋詩別集》而收錄在內。以《畿輔叢書》所收錄的《瓶水齋詩別集》刻本為底本,對《中華竹枝詞全編》所收錄的《黔苗竹枝詞》進行校勘,可以發現,后者存在著大量的訛文、脫文、衍文等現象。通過對該版本的文字勘誤,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個比較精確的文本。

關鍵詞:《中華竹枝詞全編》;《黔苗竹枝詞》;《瓶水齋詩別集》;文字勘誤

舒位(1765—1816),系清代乾嘉時期的著名詩人,字立人,號鐵云,直隸大興(今北京市)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屢試進士不第,以館幕為生。他曾從黔西道王朝梧至貴州,居黔期間,“輒以見聞所及,雜撰為竹枝體詩,且為之注”,撰成《黔苗竹枝詞》52首,收錄于《瓶水齋詩別集》卷二。《瓶水齋詩別集》現有嘉慶年間刻本、光緒丙戌(1886)王灝輯刻《畿輔叢書》本、曹光甫點校本等。其中,《畿輔叢書》本[1]比較常見。2007年,丘良任、潘超先生等編著《中華竹枝詞全編》時,曾據《瓶水齋詩別集》本將《黔苗竹枝詞》收錄在內[2]。《中華竹枝詞全編》是迄今為止收錄竹枝詞篇目最多、最系統全面的輯本,共收集了4402位詩人所創作的6054篇、共69515首竹枝詞[3]。學界在進行竹枝詞研究時,都把該書列為重要參考。2019年,貴州省文史研究館出版的《貴州竹枝詞集》[4],相關部分也基本沿用了《中華竹枝詞全編》。經初步比對發現,與《瓶水齋詩別集》原本相較,《中華竹枝詞全編》所收的《黔苗竹枝詞》存在著大量的訛文、脫文、衍文等現象。這勢必會給《黔苗竹枝詞》的使用造成不便,甚至會導致對原文的誤讀、誤解。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遇到抄錯或刻錯的字,如不加以校正,就會以訛傳訛,不符原意。”[5](P18)有鑒于此,本文以《畿輔叢書》所收錄的《瓶水齋詩別集》刻本為底本(以下簡稱《叢書》本),對《中華竹枝詞全編》所收錄的《黔苗竹枝詞》(以下簡稱《全編》本)進行校勘,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個比較正確的文本。需要說明的是,出于篇幅的考慮,本文中凡是出自《叢書》本、《全編》本的用例,均不再一一標注頁碼。

一、訛文

李明杰指出:“訛文,就是古籍在傳抄或翻刻中產生的錯字、別字。這是古籍內容中最為常見的錯誤類型,致訛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在復制傳播古籍時,對原稿或底本的字形、字音、詞意等的誤解造成的。”[6](P119)李先生還對訛文的類型進行了劃分,這里主要參照李先生的觀點,將《全編》本所出現的訛文錯誤分為五類:字形相似而訛、字體變化而訛、偏旁誤用而訛、音同音近而訛、篡改原文而訛。

(一)因字形相似而訛

形近字是指在字形上比較相似的字體,因字形相似而訛是古籍傳抄或翻刻中常見的錯誤類型,往往因刻本刊刻不清楚或輯錄者未仔細辨認而發生這類訛誤。在《全編》本中,這也是出現最多的文字訛誤類型。

1.“標”當作“椓”。《叢書》本注釋:“椓船,杙也。”《全編》本輯錄時,將“椓”誤為“標”。“椓船”的釋義為:“釘木樁以拴船。”“標船”的釋義為:“販運貨物的船只。”二者在文意上相差甚遠,因“椓”與“標”字形相似而致訛,當更正。

2.“食”當作“會”。《叢書》本注釋:“昔周武王時遠國來朝,太史次為《王會篇》。”《全編》本輯錄時,將“會”誤為“食”。《新唐書·南蠻傳》“東謝蠻”條:“昔周武王時,遠國入朝,太史次為《王會篇》。”[7](P6320)可見,此處實應為“會”。蓋因“會”繁體作“會”,與“食”形似而訛,當更正。

3.“歸”當作“婦”。《叢書》本注釋:“而昏成三日,婦即別求他男與合,非生子不能歸也。”《全編》本輯錄時,將“婦即別求他男與合”中的“婦”誤為“歸”。亦因“婦”與“歸”字形相似所致。

4.“侯”當作“俟”。《叢書》本注釋:“俟其蝍蛆臭腐,始告缸成,名曰?菜,珍為異味,愈久愈貴。”《全編》本輯錄時,將“俟”誤為“侯”。“俟”意為“等待”,“侯”意為“爵位、姓氏”,二字字義截然不同,當更正。

5.“鳥”當作“烏”。《叢書》本注釋:“男子戴紅藤笠,非是幾不識烏之雌雄矣。”《全編》本輯錄時,將“烏”誤為“鳥”。蓋因“烏”繁體作“烏”,與“鳥”繁體“鳥”相似所致。

6.“粟”當作“栗”。《叢書》本:“三寸桐棺一栗牌。”《全編》本輯錄時,將“栗”誤為“粟”。

7.“攏”當作“櫳”,“鳳”當作“風”。《叢書》本:“櫳就風鬟墮馬妝。”《全編》本輯錄時,將詩句中的“櫳”誤為“攏”,“風”誤為“鳳”。“櫳”與“攏”的字形的確相似,“風”的繁體“風”,與“鳳”的繁體“鳳”卻相差甚遠。

8.“洗”當作“澆”。《叢書》本:“冷水澆來又一回。”《全編》本輯錄時,將“澆”誤為“洗”。“澆”的釋義為:“水或其他液體從上往下落在物體上。”[8](P431)“洗”的釋義為:“用水等去掉物體上的臟東西。”[8](P1081)兩字在表沖洗的動作時或可通用,但此誤仍當更正。

9.“人”當作“入”。《叢書》本:“招魂入骨錦囊開。”《全編》本輯錄時,將“入”誤為“人”。“入”與“人”頗為相似,在古籍謄抄、翻刻中,二字互為訛誤十分常見。

10.“日”當作“曰”。《叢書》本注釋:“其等有九,曰九扯。”《全編》本輯錄時,將“曰”誤為“日”。“日”與“曰”亦是古籍訛文中的常見現象。

11.“冰而”當作“水西”。《叢書》本注釋:“諺曰:水西羅鬼,斷頭掉尾。”清代乾隆年間《貴州通志》:“諺云:水西羅鬼,斷頭掉尾。”[9](P126)可為勘證。《全編》本輯錄時不加考辨,將“水西”二字錯為“冰而”而錄之。

12.“寨”當作“塞”。《叢書》本注釋:“其種在石阡朗溪司及永從諸塞。”《全編》本輯錄時,將“塞”錯為“寨”。“塞”意為“邊遠之地”,“寨”意為“村寨”。“郎溪司”“永從”為現在的郎溪鎮、永從鎮,這里應從“塞”而非“寨”。

(二)因字體變化而訛

在漢字演變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字體往往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經常能夠見到多個字體代表同一字義的現象。在古籍傳寫、翻刻的過程中,因字體變化而發生訛誤的情況亦不少見,很多都是由繁簡字、古今字、異體字、俗體字所致。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應保持原狀。

1.“牁”當作“柯”。《叢書》本注釋:“牂柯蠻,椓船步戰牂柯。椓船,杙也。宋時牂柯蠻入貢,令作本國歌舞。”《全編》本輯錄時,將文中三處“柯”皆錄為“牁”。“牁”系古字,可通“柯”,“牂牁”亦可通“牂柯”。清代乾隆年間《貴州通志》亦云:“自羅甸東,西若自?夜郎牂牁。”[9](P126)不過,按照校勘學的原則,這里還是以保持原文字體為佳。

2.“蹺”當作“蹻”。《叢書》本注釋:“莊蹻至且蘭……按《史》《漢》皆作莊蹻。”《全編》本輯錄時,將文中兩處“蹻”皆錄為“蹺”。蓋因“蹺”的異體字作“蹺”“蹻”所致,本無誤,這里仍以忠實原文為佳。

3.“姜”當作“薑”。《叢書》本族稱“紫薑苗”與注釋:“紫薑苗在都勻所屬。”《全編》本輯錄時,將文中兩處“薑”皆錄為“姜”。二者在名稱上可以互通,皆指苗族的一個分支,并且乾隆前后時期的方志皆稱紫姜苗而非紫薑苗。如康熙年間田雯《黔書》云:“紫姜苗在都勻、丹平,與獨山州之九名九姓苗同類。”[10](P477)嘉慶年間李宗昉《黔記》云:“紫姜苗在黃平、清平、丹江等處。”[11](P573)出于忠實原文的考慮,應保持原來字體。

(三)因偏旁誤用而訛

李明杰指出:“偏旁(部首)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籍在書寫傳播過程中,偏旁的誤增、誤刪或換作其他偏旁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也是古籍致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6](P120)

1.誤增偏旁。“彩”當作“采”。《叢書》本注釋:“祀鬼則用五采旗。”“繡五采于胸前。”“采”本指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史記·項羽本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亦可通“彩”。《全編》本輯錄時,將文中的兩處“采”皆錄為“彩”。

2.誤刪偏旁。“自”當作“洎”。《叢書》本《黔苗竹枝詞·自序》:“洎明始設府州縣。”《全編》本輯錄時,將“洎”字偏旁“氵”誤刪而訛為“自”。“洎”意為“到,及”,“自”意為“從,由”,兩者在文意上雖可互通,但仍以保持原狀為好。

3.誤換偏旁。“捶”當作“箠”。《叢書》本注釋:“將嫁,男家遣人往迎,女家則率親黨箠楚之,謂之奪親。”“箠”的釋義為:“鞭子,同‘棰。”[8](P136)

“棰楚”的釋義為:“棰是木棍,楚是荊杖,古代杖刑的用具,作為‘杖刑的代稱。”[12](P515)《漢書·韓延壽傳》:“后吏無追捕之苦,民無棰楚之憂,皆便安之。”[13](P877)《全編》本輯錄時,將“箠”錄為“捶”,蓋因將偏旁“”換為“扌”所致。

“被”當作“破”。《叢書》本:“無端飛出金蠶箭,擲破雞黃又鬧尸。”下注:“花苗……人死,則集新發歌唱尸側,曰‘鬧尸。葬瘞以雞子擲地卜之,不破者為吉。”《全編》本輯錄時,將詩句中的“破”誤為“被”。埋葬之時,以雞子擲地占卜吉兇,是貴州花苗群體所特有的喪葬習俗。乾隆《貴州通志》曾載花苗喪葬云:“葬不用棺,斂手足而瘞之。卜地,以雞子擲之,不破者為吉。”[9](P121)

誤換偏旁的現象還有一些。如《叢書》本:“渾難樸蔌辨雌雄。”《全編》本輯錄時,將“樸”誤為“撲”。《叢書》本:“泥他蓑影作漁翁。”《全編》本輯錄時,將“他”誤為“地”。《叢書》本:“山家風露竹墻低。”《全編》本輯錄時,將“低”誤為“紙”。

(四)因音同音近而訛

李明杰指出:“古人在書寫時,常用讀音相同或相近字來代替本字,這就是所謂的通假。”[6](P120)作者還指出:“校勘學的誤字不同于正字規范的錯別字。讀古書必須破借字而讀本字,但校古書不能用本字來改借字。”[6](P121)《全編》本編者在輯錄古籍時,有時會將原文中的通假字擅自改為本字,這在《黔苗竹枝詞》中也有體現,根據校勘學的相關原則,應恢復其本來面目。

1.“婚”當作“昏”。《叢書》本:“男昏女嫁兩茫然。”注釋:“東謝昏姻不避同姓,以牛酒為聘”,“而昏成三日,婦即別求他男與合,非生子不能歸也”,“結昏則鄰建空房,名馬郎房。未昏嫁者遇晚聚歌”,“清江昏嫁,姑之子定為舅媳”,“于唱歌時擲所歡以結昏”,“昏姻亦以跳月成”,“昏或先外家”,“其族同姓不昏,異姓不共食犬”。《全編》本輯錄時,將以上“昏”字皆錄為“婚”。“昏”與“婚”為古今字關系,“婚”本作“昏”,這時因為古代娶親多在昏時,“婚”則是后起字。

2.“斑”當作“班”。《叢書》本:“織就班絲不贈人。”注釋:“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班絲”即“班布”,是指一種染以雜色的木棉布。乾隆年間《貴州通志》曾記載紅苗服飾云:“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9](P122)《全編》本輯錄時,將文中的兩處“班”皆錄為“斑”,蓋因“斑”“班”二字通假所致。

3.“遍”當作“徧”。《叢書》本:“插徧青山黃竹子”“織徧山羊五色毛”“春風吹徧采茶歌”。《全編》本輯錄時,將詩句中的“徧”皆錄為“遍”。蓋因“徧”與“遍”為古今字關系,“徧”可通“遍”,兩者為同音同義而異形。

4.“宴”當作“燕”。《叢書》本注釋:“凡燕會則擊長腰鼓為樂。”《全編》本輯錄時,將“燕”錄為“宴”。“宴會”亦稱“燕會”,二者文意上可以互通,為同音同義而異形。

5.“系”當作“悉”。《叢書》本注釋:“又有水、僮、伶、侗等族皆雜居荔波縣,此悉自粵遷來者,風俗盡同于瑤。”《全編》本輯錄時,將“悉”誤為“系”,二者為同音異義異形。由前文“水、僮、伶、侗等族”可知,此處實為“悉”而非“系”。

(五)因篡改原文而訛

《全編》本編者在輯錄古籍時,有時會按照當下的語言習慣而篡改古籍文字,或者不加仔細考辨而徑直輯錄,這樣也會造成文字的訛誤。

1.“山”當作“水”。《叢書》本:“一條冷水萬荒山。”《全編》本輯錄時,將“水”錯為“山”,使文義相去甚遠,當更正。

2.“均”當作“約略”。《叢書》本注釋:“又大頭龍家、曾竹龍家其俗約略相似。”《全編》本輯錄時,將“約略”錯為“均”。“約略”的釋義為:“大概;大約。”“均”的釋義為:“都;相等。”二者在語義上存在一定差別,后者的語氣比前者更為肯定。

3.“朔”當作“蔌”。《叢書》本:“渾難樸蔌辨雌雄。”《全編》本輯錄時,將“蔌”錯為“朔”。“蔌”意為“鄙陋”,可與“樸”連用;“朔”則是指“農歷每月初一”,兩者的語義大相徑庭。

4.“民”當作“平”。《叢書》本注釋:“西苗居平越之清平。”《全編》本輯錄時,將“平越”中的“平”錯為“民”。“平越”乃地名,即今福泉市的古稱。

5.“褶”當作“疊”。《叢書》本:“淺裙百疊不知寒。”《全編》本輯錄時,將“疊”錯為“褶”。

6.“摸”當作“擫”。《叢書》本:“不知誰擫青蘆管。”《全編》本輯錄時,將“擫”錯為“摸”。“擫”古同“擪”,意為“用手指按壓”,“摸”則為“撫摸”。聯系下文“青蘆管(吹奏樂器)”來看,此處實為“擫”而非“摸”。

7.“得”當作“則”。《叢書》本注釋:“昏或先外家,不則卜他族。”《全編》本輯錄時,將“則”錯為“得”。“不則”意為“否則”,“不得”意為“不能”,一字之差,文義截然不同。

8.“鏈”當作“鎧”。《叢書》本注釋:“身披鐵鎧。”《全編》本輯錄時,將“鎧”錯為“鏈”。

9.“衣”當作“毛”。《叢書》本注釋:“裙以五色羊毛織成,亦無褶。”《全編》本輯錄時,將“毛”錯為“衣”。

10.“家”當作“放”。《叢書》本注釋:“父母死,長子閉戶居四十九日,乃延巫薦祝,名曰放鬼。”乾隆年間《貴州通志》:“父母死……長子居家四十九日而不洗濯,步不踰戶,期滿延巫祝薦,名曰放鬼。”[9](P125)可為勘證。《全編》本輯錄時,將“放”錯為“家”。

11.“嫁”當作“娵”。《叢書》本:“參軍詩思娵

隅躍。”《全編》本輯錄時,將“娵”錯為“嫁”。其實,

“娵隅”為一固定詞語,意思是“古代西南方少數民族對魚的稱呼”。

二、脫文

脫文,亦稱“脫字”“奪文”,是指古籍在傳抄、翻刻中出現了脫落文字的現象。《全編》在輯錄《黔苗竹枝詞》時,也存在一些此類訛誤。

1.《叢書》本《黔苗竹枝詞·自序》:“黔于漢屬西南夷,唐宋以來曰蠻曰僚。”《全編》本輯錄時,脫落“曰僚”二字。

2.《叢書》本注釋:“婦養之,長而自立為竹郎侯,以竹為姓。”《全編》本輯錄時,脫落“侯”字。

3.《叢書》本注釋:“冠烏熊皮若注旄。”《全編》本輯錄時,脫落“烏”字。

4.《叢書》本注釋:“仲家,在五代時,楚王馬殷自邕管遷來。”《全編》本輯錄時,脫落“在”字。

5.《叢書》本注釋:“俗誠可笑,然今人嫁女之家有索開門錢者。”《全編》本輯錄時,脫落“俗誠可笑,然”五字,使整句句意表達出現偏差。

6.《叢書》本注釋:“俟其蝍蛆臭腐,始告缸成,名曰?菜,珍為異味,愈久愈貴。”《全編》本輯錄時,脫落“腐”字。

7.《叢書》本注釋:“每寨公建祖祠,名曰鬼堂。”《全編》本輯錄時,脫落“祖”字。

8.《叢書》本注釋:“前有護面鐵兩片,即鑄于帽。”《全編》本輯錄時,脫落“即鑄于帽”四字。

9.《叢書》本注釋:“身披鐵鎧如半,臂自腰以下用鐵鏈。”《全編》本輯錄時,脫落“如半,臂自腰以下用鐵鏈”十字。

10.《叢書》本注釋:“婦人裙皆花繡,然及膝而止,殊不雅觀耳。”《全編》本輯錄時,脫落“而止”二字。

11.《叢書》本注釋:“又有水、僮、伶、侗等種皆雜居荔波縣。”《全編》本輯錄時,脫落“伶”字。

12.《叢書》本注釋:“風俗盡同于瑤,自鄶以下無譏焉。”《全編》輯錄時,脫落“自鄶以下無譏焉”七字。

三、衍文

衍文,亦稱“衍字”,它與脫文正好相反,是指古籍因傳抄、刻印等誤加的文字。《全編》在輯錄《黔苗竹枝詞》時,也出現了衍文現象,與訛文、脫文相比,這類錯誤較少。

1.《叢書》本注釋:“婦人花衣無袖,惟兩幅遮前覆后。”《全編》本輯錄時,在“兩幅”后多加一“布”字。

2.《叢書》本注釋:“又剪前發而留后,則取齊眉之意。”《全編》本輯錄時,在“后”字后多加一“發”字。

3.《叢書》本注釋:“披袍亦在平遠州。”《全編》本輯錄時,在“披袍”后多加一“族”字。

古代典籍因年代久遠,在傳抄、翻刻的過程中不免會發生種種訛誤。本文以《畿輔叢書》所收錄的《瓶水齋詩別集》刻本為底本,對《中華竹枝詞全編》所收錄的《黔苗竹枝詞》加以校勘,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訛文、脫文、衍文等問題,并分析了部分錯誤的產生原因。對《中華竹枝詞全編》所輯《黔苗竹枝詞》進行校正、勘誤,主要目的是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精確、接近原貌的文本。同時,這也啟發我們,在利用輯錄本進行學術研究時,首先,應仔細核對其版本來源,不能不加鑒別、拿來就用;其次,如果其版本不明或錯訛較多時,應選擇一個可靠的版本作為底本,對其進行比勘、校正。從前文的勘誤來看,很多問題也的確是通過與《畿輔叢書》本的對照才得以發現、解決的。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可信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清]舒位.瓶水齋詩別集[A].[清]王灝.畿輔叢書[C].清光緒丙戌(1886)刻本.

[2][清]舒位.黔苗竹枝詞[A].丘良任,潘超,孫忠銓,丘進.中華竹枝詞全編(第七冊)[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朱秀敏,宋金民.《中華竹枝詞全編·湖南卷》補遺及其文獻價值[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6,(1).

[4]貴州省文史研究館.貴州竹枝詞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

[5]王云海,裴汝誠.校勘述略[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8.

[6]李明杰.簡明古籍整理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8.

[7][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李國炎.現代漢語例解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 2021.

[9][清]鄂爾泰,靖道謨,杜詮.貴州通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貴州[C].成都:巴蜀書社,2006.

[10][清]田雯.黔書[[A].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貴州[C].成都:巴蜀書社,2006.

[11][清]李宗昉.黔記[A].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貴州[C].成都:巴蜀書社,2006.

[12]闕道隆.朗文中文新詞典(簡體字本)[Z].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13][漢]班固.漢書[M].[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Corrigendum to QianMiao Zhuzhici(《黔苗竹枝詞》) Collected from

the Complete Compilation of Chinese Zhuzhici(《中華竹枝詞全編》)

Zeng Yihui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The Complete Compilation of Chinese Zhuzhici(《中華竹枝詞全編》) is the most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Zhuzhici so far. Among them, Qing Dynasty poet Shu Wei's QianMiao Zhuzhici(《黔苗竹枝詞》) was also included in Pingshuizhai Shibieji(《瓶水齋詩別集》). By comparing the original of Pingshuizhai Shibieji(《瓶水齋詩別集》), which is included in the Gifu Congshu(《畿輔叢書》), with QianMiao Zhuzhici(《黔苗竹枝詞》), which is included in the Complete Compilation of Chinese Zhuzhici(《中華竹枝詞全編》),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false texts, detexts and derivative texts in the latter. 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text for related research, the text of this edition is corrected.

Key words:The Complete Compilation of Chinese Zhuzhici(《中華竹枝詞全編》);QiaoMiao Zhuzhici《黔苗竹枝詞》;Pingshuizhai Shibieji(《瓶水齋詩別集》);literal corrigendum

作者簡介:曾議慧,女,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国产视频大全|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亚洲香蕉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色综合综合网|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婷婷成人综合| 亚洲永久色|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天天操天天噜|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国产福利大秀91| 五月天福利视频|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午夜丁香婷婷|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欧美性色综合网|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91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青青草综合网|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年人福利视频|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性爱网站| 欧美a级在线| 日韩无码黄色|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成人欧美|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久久永久视频|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91视频99|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操夜夜爽|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精品99在线观看|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97在线碰|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99视频只有精品| 99爱在线|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精品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