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王家村是個“空心村”,年輕人都外出工作、生活了。如今的王家村已經是“網紅”了,最早回到王家村創業、撬動“山鄉巨變”的年輕人,是周旭蛟、周欣兄妹。
1
我認識周欣的時候,她在常州一家外貿公司工作。這個樸實開朗的城市白領,微信名卻叫“鄉野農家女”。也許是在鄉間長大,對鄉野生活有著深厚的感情;或者是父兄都在從事特色田園鄉村的建設工作,有著家庭環境的熏陶。2016年,她父親在王家村礦坑進行生態修復,把廢棄多年的工房改造成民宿。周欣立馬辭職,放棄了城市生活,回家鄉參與這個項目。見過世間繁華又回到家鄉,就像一條魚逆流而上,她說這是認清現實后的回歸。
三年時間,周欣和哥哥一起,運來泥土將千瘡百孔的廢棄采石區填平后,種上黃桃樹、獼猴桃樹,用果樹修復山體植被,開發成了百畝果園;引來清亮山溪,在深深的宕口匯聚一池藍瑩瑩的水,成了小湖泊;兩棟破爛工房,打造成臨水而立的民宿小樓。曾經是綠水青山中一塊巨大的傷疤,改造后重新煥發勃勃生機,成了景色宜人、花果飄香的休閑度假勝地。周欣皮膚曬黑了,嗓門變大了,眼睛發亮了,回歸成新農人,遇到困難不再焦慮、退縮了。
這個風景絕佳、清新悠閑的仙居之地,被命名為“青峰仙居”,周欣成為掌門人。回到故鄉這片有風的沃土上做新農人,不僅要帶著詩與理想,還要有開發美麗資源、發展美麗經濟的能力。開業前,周欣先后到計家墩理想村、浙江鄉創學院學習民宿管理。青峰仙居2019年5月開業后,生意一直紅火得很,今年1月被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評定為甲級旅游民宿。回鄉創業的周欣,辛苦付出有了豐厚回報。如今,而立之年的周欣已經走了出去,嘗試在一山之隔的安徽廣德,復制青峰仙居模式。
青峰仙居的成功,讓周旭蛟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緊鄰青峰仙居的王家村的所有閑置民房都租下來,統一改造,做一個民宿集聚村。種花、采摘、喝茶、燒烤、露營,甚至摸魚、捉雞、打板栗……為游客提供吃、住、玩一條龍服務,共享一段快樂的生活時光。周旭蛟的想法,與戴埠鎮物色一個村落打造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的方案,不謀而合。
2
2022年夏天,個性沉穩的周旭蛟帶著一幫年輕人進駐王家村,開啟王家村蝶變之門的時候,卻更像是扛著“突擊隊”旗幟帶頭沖鋒的熱血戰士。
周旭蛟團隊進村后遇到不少阻力,很多村民對土地流轉、房屋改建不支持、不配合。政府和村委組織了一個專班,53戶農戶,一戶一戶跑;133個村民,多數在外打工,為了讓村民理解,就放棄休息時間,一個個打電話、找上門,講政策、說道理;280 畝地,辦理流轉手續、整理地形、梳理溝渠、調整種植結構;100天,完成道路拓寬、水電入地、污水整治、架設路燈、房屋外立面翻新、花田草坪建設……
在松嶺村委的大力支持下,周旭蛟的團隊克服了諸多困難,按時有序地完成了任務。2022年國慶節,王家村通過了溧陽市政府的考核驗收,11月,被授牌“江蘇省級特色田園鄉村”。
王家村的改造,是一次成功的“針灸式美顏術”——既保留了農耕村落傳統的田園風貌,又整治了村中的水系和礦坑塘壩,使得村莊山水相映、顏值飆升;村莊延續了傳統肌理,建筑改造保留了江南農村“新蘇式”風格,既留下了歷史的痕跡,滿足村民的生活要求,又嵌入特色餐廳、咖啡屋、小酒館、啤酒屋、溫泉民宿、露營基地、農場等配套業態,為打造微度假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礎。
三月底,油菜花開的時節,花田里插著花花綠綠的卡通牌子。“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態,通過新業態致富,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周旭蛟指著其中一塊牌子說,南山民宿聯盟有幾十家民宿,都想著怎么在提供舒適的環境、溫馨的服務之外,再添幾個加分項。我們把王家村280畝地全部流轉過來,打造高品質農產品基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產量可能會低些,但各家民宿分別來認領一塊地,讓客人參與蔬菜、稻米、菜油等生態農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保證餐桌上的飯菜是品質“杠杠滴”私人定制產品,這絕對是加分項。
年輕人確實思路開闊啊!這么一來,地租出去了,收獲了一片農業景觀,也多了一個穩定的收入;民宿主們有了高品質農產品基地,還在網紅村有了展示的平臺;王家村的老漢們還是在打理這塊地,卻多掙了一份“農業工人”的工資。這是多贏的局面啊!
在創業的路上奮力奔跑,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劈波斬浪。周旭蛟的思路和闖勁,帶動了更多的年輕人回流鄉村。
3
南京師范大學動漫專業畢業的徐琳,2019年承接了青峰仙居形象打造、品牌宣傳的活,索性就到王家村來了。幾年的摔打,徐琳成長為民宿村的大管家。她覺得這里有事業、有朋友,快樂地投身到鄉村,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就是個人價值最好的體現。
啤酒屋的蔣麗琴原來在城里做舞蹈培訓教師,認識徐琳后,對“去有風的地方,過向往的生活”心動了,于是來了王家村。村里人很淳樸,她在這份工作中找到了樂趣,每天腳步輕盈地走在青峰山下的鄉間小路上,團隊哪個崗位缺人就頂上去。理想的生活,是一半在城市,一半在鄉村。她的生活狀態,讓人心生羨慕。
紅酒吧的小楊和咖啡館的戴詩宇都是本村人。小楊是個有想法的陽光男孩,機電專業畢業后,去新東方進修了三年烹飪。他在南京一家酒店工作了一段時間,聽說村里民宿招聘廚師,立馬就回來應聘上崗了。小楊說,上班做好吃的犒勞自己,下班和家人在一起,很開心的,好好干上幾年,以后找個女朋友,一起在村里開間新的店。小戴是說話會臉紅的女孩,畢業于東南大學室內設計專業。周旭蛟要求團隊的每個人要一專多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小戴于是跟師姐小張學習咖啡的研磨、沖泡。村里的這些“Z世代”青年,覺得這不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個學習、進步的機會。父母也希望他們沉下心來好好干,有本領、有勇氣、有擔當,以后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找到合適的崗位發光發熱。
年輕人給鄉村帶來了改變。從王家村的年輕人身上的那股勁兒,我想到了“毛竹定律”——毛竹扎根需要三到五年。這三五年只長出三厘米的筍芽兒,隨后生長逐漸加速,一旦破土,就以平均每天30厘米的驚人速度,六周內躥高至15米。新竹之所以有如此驚人的表現,是因為它在最初的三五年里將根部在地下扎得很深,根系延展到數百平方米。所以,年輕人無論做什么事情,最初幾年看似無用的探索積累,看似得不到什么回報的努力,其實都是值得的。扎根越深,基礎越穩,汲取的營養越豐富,積累的能量越多,發展的空間就越大。
王家村的新村民,田野上的年輕人,用新理念、新作為演繹土地的新故事,讓村莊煥發出新的活力。王家村的年輕人讓我感到,青春是一個發光發熱的征程,是俯下身來親吻大地的踏實,是一種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家鄉的責任,是奮斗中迎著困難絕不退縮的勇敢。
這是一群走在路上、持續奮斗的追光人。向他們致敬!
湯全明: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多部散文集。
編輯 木木 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