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她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一生的科研時光都與蛋白質密不可分。她在國內開創了折疊酶和分子伴侶研究的新方向,突破了國際科學權威對于蛋白質折疊規律的認識,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的步伐。她就是王志珍。
1996年,王志珍被人事部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9年和2002年,她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先后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2年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基礎科學獎(生物學獎);200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6年榮獲“中國十大女杰”稱號……
傳承家道,“軟磨硬泡”做科研
王志珍1942年出生于上海,從小到大成績都名列前茅。高中畢業后,王志珍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生物物理系,成為最早一批交叉學科的學生。
畢業后,王志珍進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盡管那時的科研環境舉步維艱,王志珍仍迫切地希望能有做科研的機會,天天找所里領導要工作:“我就說我要工作,只要別讓我坐著沒事干,所里頭任何工作,我都可以?!?/p>
王志珍的“軟磨硬泡”最終打動了領導,讓她加入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組從事科研工作。看文獻、做實驗和同事討論、一起寫文章……王志珍拼命工作來彌補失去的時光,逐步接觸到真正的科研。在胰島素研究室,王志珍主要做胰島素衍生物的設計、制備、純化、生化性質的鑒定以及溶液構象和生物活性測定工作,以此為基礎來研究胰島素的功能和結構。這段科研經歷非常寶貴,為她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礎?!拔?964年畢業,到差不多1974年、1975年,真的十年沒有在實驗室里做過事情。”她感慨,“有研究可做的日子是幸福的?!?/p>
逐夢科研,十年間做了數不清的實驗
1979年2月,剛剛改革開放不久,根據中國與德國洪堡基金會的協議,33位中國學者被選派到聯邦德國工作學習,王志珍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學者。她訪學的機構是德國羊毛研究所,并在那里從事胰島素研究工作。
在德國工作學習期間,王志珍成果頗豐,逐漸在國際科研界嶄露頭角。1982年,王志珍回到祖國。當時,鄒承魯等科學家雖然完成了人工合成胰島素的驚世創舉,卻不清楚胰島素的這兩條肽鏈是如何折疊成正確的蛋白質結構。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1983年,在鄒承魯的帶領下,王志珍所在的團隊開始了“胰島素A、B鏈相互作用研究”,這個被稱為“老題新做”的基礎研究,整整持續了十年。
王志珍和同事做了數不清的實驗,最終從多個層面闡明了A、B鏈相互作用的內在規律。她利用“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PDI)”成功催化了胰島素的正確重組,這種酶和蛋白質折疊問題成為她一生研究的重心。之后王志珍又輾轉美國、加拿大做交流訪問和研究工作。
極深研究,勇攀高峰
1993年,王志珍在蛋白質二硫鍵的研究基礎上獨立領導實驗室的工作,提出了“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侶”的假說。這與當時國際權威科學家的觀點相悖。挑戰國際權威需要勇氣,更需要證明。王志珍和她的學生巧妙地選用不含二硫鍵的蛋白質作靶蛋白,通過實驗證明了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所固有的、與其異構酶活性相獨立的分子伴侶活性。這一假說發表在著名的刊物FASEB JOURNAL上。她的這篇研究論文獲近百次引用,1997年和1998年連續兩年被評為“10篇中國單篇引用最高”的論文之一。由此,王志珍在國內開創了折疊酶和分子伴侶研究的新方向。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王志珍繼續對這種酶深入研究,持續至今已超過三十年。在崎嶇的科學道路上攀登,她發現了更多前人未見的風景。“衰老、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等,這些不同的生命活動中,都能看到這個酶在發揮作用。如果把它抑制了,可能腫瘤就不發生了,或者就能延緩衰老了?!?/p>
王志珍說,基礎研究的突破創新,比大多數人想象中更加艱難。這些造福人類、聽起來足以讓人心潮澎湃的可能性,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也或許遙遙無期,這就是基礎研究的魅力。
矢志貢獻,不忘初心
2001年,王志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后王志珍加入了九三學社,被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并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認為這些社會活動讓她的視野更開闊,也能夠幫助她及時關注一些社會問題。她說:“科學家和科學院院士有責任有義務關注社會,參與社會,并身體力行地努力為社會做貢獻,我們是有社會責任的!”雖然起初王志珍認為自己沒有時間、沒有把握去擔任這些角色,但是她覺得只要自己“愛國、愛黨、愛人民”,并且堅持嚴肅認真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不斷加強和增強自己的意識和覺悟,就一定能干好每一件社會和人民交給她的工作。
王志珍在承擔社會工作的同時,科研也從未放松。她的學生回憶:“出差回來剛一落地,她就立刻趕回實驗室,堅持兩周召開一次組會和學生們討論工作?!蓖踔菊涞闹饕獣r間和精力還是放在了科研上,她認為“我的絕大部分時間還是做研究、帶學生,而不是做社會活動家”。
時至今日,81歲的她依然堅持每天在實驗室里工作,按時召開組會。幾十年如一日,王志珍毅然堅守著科學家的本心,堅持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術。她還注重培養年輕同志,讓他們能夠有機會鍛煉自己,獨挑大梁。她說:“科研的未來屬于青年人?!?/p>
(綜合自《初中生必讀》,2022年9月;央視新聞《吾家吾國》,2023年5月)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