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1]電影作為重要的藝術形式,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和渠道,因其高度的逼真性、藝術形式的綜合性,加上蒙太奇的表現手段,使其在展示形象、記錄生活、展現故事時能夠讓觀眾身臨其境,具有較強的記錄、教育和娛樂功能,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貴州電影事業特別是電影創作起步晚,但是發展成績可圈可點,特別是近些年來的成就更是可喜可賀。面對文化軟實力競爭日愈激烈的形勢,貴州電影如何走出一條更加有特色、效果更好的可持續發展路子,不斷增強文化感召力、凝聚力和影響力,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貴州電影文化事業和產業面臨的重要課題。為了使論述邏輯嚴謹,筆者延續其他學者關于貴州電影的概念,即貴州電影是以貴州的歷史傳統、現實生活與特定地域為題材,表現貴州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精神文化及其文化自身傳承與變遷的電影。[2]
一、貴州電影事業的發展歷程為品牌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受交通封閉及經濟發展滯后的影響,電影在貴州出現較晚。從發展歷程來看,貴州電影事業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由引進放映到創作攝制逐漸成長的過程。
(一)歷史考察
從電影放映歷史來看,據史料記載,1923年,貴陽私立南明中學校慶時放映了無聲影片,當時也叫默片,內容為英國人拍攝的印度大象動物紀錄片。此后,貴陽的教堂出現一些電影放映活動。1925年,貴陽出現了第一家電影放映點(中華南路劉源春商號)。[3]1927年,遵義赤水人明華軒在赤水南華宮放映電影。[4]1930年,貴陽有了第一家室內電影院,即明星電影院。貴陽出現的第一部有聲電影《一個雞蛋》即為該影院于1931年放映。[5]1939年10月,貴州大戲院在貴陽市中山東路成立,40年代改名為貴州電影院。1949年解放前夕,貴州全省僅剩余五家電影院。[6]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高度重視電影事業的發展。1950年,中央電影局派出發行代表駐貴州,加強對貴州電影事業的領導。1951年成立西南區影片公司貴州辦事處,1957年省文化局電影處與該辦事處合并為貴州省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各地縣設電影管理站,影片發行放映遍及全省。1956年組建電影技術培訓班,1983年改為貴州省中等電影技術學校,專門為貴州培養電影事業的各方面人才。
從電影攝制和創作來看,明華軒在1927年赴上海購置設備時,還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游園記》。這種集“三自”于一身從事電影事業的人,明華軒當是貴州第一人。[7]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張道藩編劇、黃天佐導演的《密電碼》在貴陽拍攝完成,開創了中國諜戰電影的先河,是貴州影史上劇情片的開山之作。[8]由于其新穎的諜戰題材和驚險刺激的劇情,該片放映后吸引了大批觀眾。新中國成立后,貴州電影事業不斷發展。1954年,貴州作家石果的小說《風波》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改編成故事片《一場風波》搬上銀幕。[9]1958年9月,貴州電影制片廠成立。在其存在的短短三年里,拍攝了《周總理和貴州各族人民同慶五·一》《朱德委員長視察貴州》《烏江苗嶺處處春》等一批新聞紀錄片,并與上海電影制片廠合拍了黔劇《秦娘美》、舞劇《蔓蘿花》等電影。[10]1959年,貴州作家汪德榮的小說《云霧山中》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改編成電影故事片;1977年,四川峨眉電影制片廠將貴陽市京劇團創作并演出的現代京劇《苗嶺風雷》搬上電影。[11]1978年初,由蔡葵撰寫劇本、劉中明執導的故事片《山寨火種》攝制完成;這是貴州主創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同時也是第一部問鼎“百花獎”的貴州題材電影,在全國上映后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關注。[12]
(二)現狀考察
改革開放至今,貴州電影事業不斷前進。電影放映網絡覆蓋城鄉,并已經走向市場化。1979年,《電影評介》在貴陽創刊,為宣傳影視、研究影視、服務影視提供了電影學術交流平臺,營造了良好的電影文化氛圍,促進了貴州電影的創新發展。1986年,貴州電影家協會成立,通過開展學術研討和講座,舉辦電影劇本創作講習班和電影表演藝術訓練班等活動,為電影生產和電影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991年,貴州省舉行首屆電影劇本創作有獎征文大賽,極大鼓舞了各方面的電影創作熱情。在市場的推動和各方面的助力下,貴州電影創作由少到多,并逐漸出現精品力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貴州電影數量穩步增長,而且影片里的貴州元素不斷增多,對貴州文化的認識也不斷提升,比如《畢昇》《四渡赤水》《良家婦女》《奢香夫人》《林中迷案》《業余警察》《山雀兒》《血濺秋風樓》《謀生奇遇》《無名三俠客》《殘月》《徐霞客傳記》等,為日后眾多優秀貴州影片的誕生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人才、奠定了基礎,但貴州文化的魅力還沒有完全得到體現,電影的品質也還有待提升。
進入新世紀,受全國電影市場重新洗牌、建設的影響,貴州電影立足于空間藝術演繹和民族多彩文化傳承,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點的電影發展之路。[13]比如《揚起你的笑臉》《尋槍》《阿娜依》《青紅》《網絡媽媽》《水鳳凰》《云上太陽》《幸存日》《曠繼勛起義》《我11》《闖入者》《致永不消逝的青春》《最美的時候遇見你》《姑魯之戀》《丹寨往事》《侗族大歌》《路邊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四個春天》《無名之輩》等影片,越來越有貴州特色、貴州味道、貴州氣質。這些影片對貴州形象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展示,發出了貴州好聲音,而且從人文內涵、故事構思到拍攝技術均獲得了良好反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斷攀升。近些年,貴州電影喜訊更是不斷斬獲國際獎項:丑丑的《云上太陽》在第十七屆美國塞多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觀眾最喜愛的電影三項大獎;蔡尚君的《人山人海》獲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畢贛的《路邊野餐》獲第1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新導演獎等。據此,有學者提出,貴州電影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的“新力量”。[14]
二、貴州電影品牌建設特點的優勢
21世紀以來,中國文化事業特別是電影產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此大背景下,貴州電影蟄伏已久的魅力開始爆發,其背后的邏輯和規律值得研究和探索。貴州電影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主要是通過挖掘和展示獨特豐厚的貴州文化資源,才走出了一條市場化和藝術性融合發展的道路。這是貴州電影的特點和優勢所在,也是貴州電影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要支撐。
(一)堅持對貴州文化的挖掘和展示
電影是形,文化是魂。認識深刻、積極向上而又獨具魅力的文化,才能成就有特色、高品質、經久不衰的電影精品。貴州電影正是以豐富的貴州地域文化資源為依托,積極挖掘并開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體現了貴州韻味、弘揚了貴州精神、展示了貴州氣象,最終形成了貴州電影獨特的文化氣質。這種氣質充滿多元的視覺色彩、充滿對真善美的展示、充滿不懈的奮斗精神,在倦怠的商業電影市場上激發了觀眾新的消費需求。
比如貴州神奇富麗的高原山地和喀斯特地貌文化,既是電影攝制的天然背景,有利于提升電影“顏值”,又為貴州科學教育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電影《路邊野餐》里夢幻般的山水和瀑布邊的房子,令人陶醉、讓人著迷,使人充滿了對貴州、對黔東南的向往,展現了貴州原生態的自然美。《情系喀斯特》在展示黔西北壯美景色的同時,體現了貴州群眾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爭取勝利的偉大精神。比如神秘而又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強烈吸引著外界的眼球,既是貴州電影創作的巨大資源優勢,又是貴州電影獨特的民族文化標簽和審美標尺;電影《侗族大歌》通過對人類非遺的挖掘和展示,用歌師一生動人的故事表達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價值觀,體現了貴州群眾非凡的智慧和美好的道德情操,讓觀眾心潮澎湃,并激發了現代人對靈魂的叩問和反思,讓電影審美更具多樣性。比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讓“生態電影”成為貴州電影的響亮名片。電影《滾拉拉的槍》深入挖掘岜沙苗族的圖騰崇拜、靈魂崇拜和自然崇敬之情,體現了苗族群眾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生態觀念。電影里路人對滾拉拉的一句話“砍的柴夠用就行,不能太貪,一樹一木都是神”,令人印象深刻,其折射的深刻道理引發了人們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對生命意義和價值以及對現時生態保護的思考。
貴州電影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必須在深入挖掘貴州文化、講好貴州故事、凝煉貴州元素上下功夫,要用優秀的文化贏得觀眾和市場。上述幾種文化是貴州電影的基本特征和獨有底色,其他地方電影難以復制,這就需要貴州電影人在電影創作中持之以恒的堅持、創新、創造和發展。此外,紅軍長征、三線建設和獨特的歷史進程也為貴州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故事,非常值得研究、挖掘和展示。比如《四渡赤水》《闖入者》《奢香夫人》等影片取得的良好效果,就得益于對這些文化的提煉和再現。
(二)走市場化和藝術性融合發展的道路
電影發展史證明,只有市場化才能推動電影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的實施,中國電影已經進入市場化、規范化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優秀電影作品的集中涌現,它們走進影院、走上網絡,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業績和社會效益。比如《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流浪地球》等。但是,電影市場化和藝術性兩者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電影創作和攝制時平衡的難點。如何把握兩者的共通、互補和借鑒之處,創作和攝制出既有市場效益又達到藝術效果的電影,是廣大電影人的職責所在。近年來,隨著畢贛等一批貴州籍電影人代表作品的出現,貴州電影逐漸探索出一條市場化和藝術性融合發展的新路,《路邊野餐》等電影的成功正是其充分證明。
貴州電影人深刻認識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后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具有藝術性的電影才能擁有更加持久的市場,而市場的傳播又有利于藝術性的提升,這是由電影的特性決定的。因此,貴州不少電影積極挖掘和展示貴州文化,大力弘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藝術性和觀賞性都很強,一上映就引起廣大觀眾和社會的強烈反響,市場效益不斷提升。比如《無名之輩》《地球最后的夜晚》《四個春天》等電影,展示了直擊心靈的人文關懷,創造了精神和美學理想,給觀眾帶來了深刻恒久和生產性的滿足,讓影迷們見識了別具韻味和風格的貴州文藝范,贏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電影產業化、市場化的今天,貴州電影人對市場化和藝術性融合發展道路的堅守,定會創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電影作品,為波瀾壯闊的新時代增光添彩。
貴州電影事業雖然取得較大進展,但是不管是質量、效益還是競爭力、影響力,與發達省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電影圈內雖然一度出現“貴州電影現象”,但貴州電影品牌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仍處于探索階段。究其原因:一是影片整體水平不高。電影創作缺乏長遠規劃,沒有形成相應的體系。不少電影選題比較單一,沒有較好地與貴州當前社會生產生活相融合。有的電影雖然有一定貴州元素,但發掘不夠深入,對不少文化事象只是簡單再現,缺乏創新、創造和創意,藝術性思考明顯不足。二是產業化程度低。從貴州本土電影產業發展來看,全省雖然有百余家影視企業,但是規模小、產出少,市場運行機制多數靠外來企業,缺乏成熟的服務和保障機制。電影產業政策不健全,要素供求、電影評價約束機制不完善。電影事業的各方面人才,特別是創作人才的缺乏,成為貴州本土影視企業難以發展壯大的瓶頸。
三、貴州電影文化品牌建設的策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15]一方面,電影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具有重要的文化、社會和政治屬性,必須始終堅持弘揚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弘揚真善美、抨擊假惡丑;另一方面,電影給觀眾帶來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屬于大眾文化產品,應當遵循市場規律。因此,貴州電影務必要以品牌打造為導向,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按照經濟效益的要求建立健全市場化機制,實現主流價值觀弘揚和市場效益雙贏,從而讓貴州電影叫好又叫座。
(一)建立多元化的電影創作機制
從電影市場的角度看,貴州電影創作的多元化既包括生產創作主體的多元化,也包括作品主題的多元化。在主體上,貴州本土影視企業不管是資本、技術還是能力,都無法與發達地區的大企業、大集團相比,但本土企業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對地域文化更熟悉,生產機制更靈活。所以,本土企業不必貪大求全,可以在現有電影工業基礎上走中低成本電影發展之路,也可以瞄準“夾縫市場”,創作生產小而精的電影,達到以小博大、出奇制勝的目的。除了依靠自身力量,本土企業還應當充分利用獨特的優勢,與省外大企業、大集團開展各方面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另外,貴州各方面也應該積極支持外省企業創作貴州電影,達到宣傳展示貴州的目的。在作品選題上,貴州電影應該進一步擴大視野,對貴州文化進行深度發掘,并結合實際創作多種類型的電影,以適應不同群體多元化、差異化的需求,形成“多樣化、多品種、多類型”的作品創作格局,讓貴州電影與觀眾實現良性互動。比如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中有大量關于開天辟地、人類起源等方面的神話傳說,造就了千姿百態的神話圖像,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神話構想世界,是動畫片的絕好題材和靈感來源。此外,貴州各民族大量的傳統戲劇、舞蹈、曲藝、音樂等,也是文藝片的資源寶庫。
(二)健全立體化的宣傳傳播機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各方面宣傳廣告鋪天蓋地的今天,好電影如果不做好宣傳營銷也會無人問津。貴州電影品牌建設更是離不開有效的宣傳傳播機制的建立。要充分做好市場調研,深入研究影迷文化,按照產業化的思路思考貴州電影的宣傳和傳播策略;要立足貴州特色的地域文化,準確把握貴州電影定位,找準宣傳點,放大優勢特點,利用線上線下開展立體化、全方位有聲有勢的宣傳,利用視覺、聽覺效果,特別是從思想感情上,把貴州電影推廣到大眾之中;精心謀劃提煉貴州電影宣傳用語、畫面和視頻,利用抖音、嗶哩嗶哩、小紅書等不同類型的平臺進行宣傳,提高信息傳播率,擴大社會影響力,提高貴州電影票房和收視率;積極開展線下觀影活動、首映禮、發布會、電影節等活動,擴大現場效果和傳播效果,不斷提高貴州電影知名度。另外,建議通過影迷俱樂部,討論貴州電影的歷史、藝術風格和創作者,分享貴州電影趣味、知識和理解,強化影迷的貴州電影印象;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貴州電影互聯網數據庫,方便觀眾觀看和學者研究;建議積極拓展電視網絡、音像制品、動漫游戲、文具玩具、主題公園等產業鏈條,進一步提升貴州電影傳播力。
結語
品牌是形象,核心是質量。貴州電影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在探索品牌建設上邁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倍加珍惜,存在的每一個問題和困難,都值得認真研究。貴州電影應該把握時代脈搏、傾聽群眾聲音、適應市場需求,堅持弘揚主流意識形態,在挖掘和展示貴州文化上下功夫,在市場化和藝術性融合發展上下功夫,通過多元化的創作機制不斷推陳出新,拍攝出更多能夠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取得更大效益的優秀作品,并強化宣傳和法律保障,真正建設、形成貴州自己的電影文化品牌,在譜寫多彩貴州現代化建設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15]新華網.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2-11-03].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安燕.“貴州電影”:命名、歷史與美學[ J ].電影評介,2019:34-39.
[3][5]貴陽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貴陽大百科全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9(01):683.
[4][7]茍克宏.在貴州放映電影的第一人[ J ].貴州文史天地,1994(03):50-51.
[6]肖艷華.西南光影——民國時期貴州電影放映史考察[ J ].電影新作,2022(02):72-80.
[8]王一星.文化軟實力提升視域下貴州本土影視發展策略探析[ J ].視聽,2020(09):134-135.
[9][11]“貴州電影”六十年[ J ].貴陽文史,2012(01):19.
[10]貴州電影制片廠[ J ].貴陽文史,2012(01):31.
[12]趙紅薇.貴州電影史的一段流金歲月[N].貴陽日報,2021-01-07(7).
[13]肖艷華.影史浩瀚“黔”中回眸:貴州電影的發展歷程探究.藝術評鑒,2020(03):32-36.
[14]周興杰.貴州電影事業在新時代的后發趕超[N].貴州日報,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