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我行走在大山的蒼郁林木間,渾身散發出植物的氣息。
來到一個老水庫,水庫外面的堤壩上,一幅用石灰漿刷寫的老標語早已色彩斑駁:“水是土地的乳汁,廣大群眾愛護好水源。”我猜測,這標語大概書寫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想來也是一個鄉村抒情詩人的筆法。風雨侵蝕中,老標語和山野上蓬勃生長的植物一樣,透出時代的氣息,仿佛一串串腳印,延伸著歷史深處的文脈。
我在鄉村游走,看到山壁上最老的標語,大概就是“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抓革命,促生產”這樣富有時代特色的口號了。這些標語大多刷寫在山巖、老墻、石橋、電線樁上,歷經滄桑,而今還頑強地顯現著,它們像鄉村歷史的一種注釋符號,浮現著鄉村發展的軌跡。
小時候,我看到生產隊干部從公社開會回來,提著石灰桶,用一把大刷子在土墻上、道路醒目地段、渠堰上寫標語,內容大致是一個時期的緊迫任務或特殊要求。在鄉村,有資格刷標語的人多是鄉村干部,或是鄉村文化人。我的二叔就是干這個的,他略通文墨,在村子里算是一個文化人。每逢村里要寫標語,就是二叔大顯身手的時候了。他半蹲在地上,仿佛在暗暗運氣,要把渾身的力氣都運送到遒勁的字體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全體群眾行動起來,大干一場”……有些村民并不知曉這些標語的意思,二叔便指著標語,告訴鄉親們:國家要改革開放啦,勤勞才能致富呀……二叔講得興奮,眼睛睜得大大的,滿是憧憬的光亮。還有一些標語,既詼諧又通俗,比如安全用電常識“遇到電線著了火,千萬不要用水潑”等。
去年回老家,看見79歲的二叔站在老墻邊,目光渾濁,正用力辨認著他曾經寫下的那些日漸模糊的標語。二叔說,他現在已經不寫標語了,村里的廣告標語都噴繪了,人們富了,但二叔當年刷寫下的這些標語,已成為鄉村記憶的活化石。
有一天,我與一位攝影師同行,前往老山,我想把那些還殘存的鄉村標語,用膠片固定在記憶之光里。
鉆出林子,我們看見一個老人站在土墻前,摸索著墻上模糊的老標語:“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后來才知道,老人唯一的兒子是一名軍人,四十多年前在一場施工爆破中犧牲了,而今墓碑在他鄉。
老人垂下頭時,快門迅速按下。
鄉村越來越新,越來越好,這些曾經的老標語仿佛是鄉村走出的腳印,見證了鄉村的歷史變遷,值得在我們的記憶中永存。
李曉:發表文學作品400余萬字,出版散文集《時光底片》等3部。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