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鵬宇 王怡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的講話中提及:“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1],在講好革命、英雄故事的同時傳遞紅色基因,發揚紅色文化,由此得以窺見“紅色影視”作為紅色文化載體的重要價值。對高校學生而言,紅色影視作為兼具藝術、思想、審美功能的綜合性紅色文化傳播載體,能夠較好滿足思政教育教學對文化內涵深度、思想意識形態、價值觀、愛國情感等方面培育的需求。為進一步探尋其應用途徑,就此展開紅色影視資源思政教育分析,探尋紅色影視資源應用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多元化策略,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現實踐行效益實現。
一、紅色影視資源思政價值探析
“紅色影視文化可以定義為以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為內容、以追求主流意識形態效果為基礎、體現為電影電視全部存在形態的文化綜合體。”[2]紅色影視即這一文化的現實載體,可以理解為其具備主流意識形態引導的功能,紅色影視資源的思政價值主要呈現在文化傳遞、價值導向、育人路徑、育人效益等層面。
從內容層面出發,思政教育教學對教學資源的需求相對廣泛,在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委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中,教學內容包含了地方紅色文化、校史文化、英雄人物先進事跡以及建黨、抗疫、科學家等諸多偉大精神。而地方紅色文化、先進事跡、建黨精神等諸多建議融入思政教育教學中的內容,在紅色影視資源中均有所呈現。影視作為現代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內容層面的包容性使其能夠衍生出紅色影視文化這一紅色文化形態,將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現當代紅色文化文藝創作以喜聞樂見的電影、電視形式表達,以“紅色文化”傳遞的現實屬性承載了傳遞革命薪火、喚醒群眾紅色基因的重要使命。例如紅色影視作品《我和我的祖國》(2019),就以七段橫跨新中國成立的故事合集,將跨越時代無數為革命所拼搏的人物群體關聯起來,以“國旗”作為關鍵符號傳遞了偉大建黨精神。紅色影視以文本所不具備的具象表達能力,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播不再受之文本局限,而是賦予紅色故事在當代文化背景下新的生機與活力,以內容的塑造充分發揮思政育人效益,也由此得以窺見紅色影視資源思政價值在內容層面最為直接的“文化傳遞”功能。
從思想建設出發,思政教育的指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針對學生而言思政教育的功能在于“鑄”。鑄,含義為塑造、冶煉、形成,用在思政教育中即塑造思想、形成思想,與指導思想對應著重突出“引導”二字,旨在引導學生在思政教育教學中接受思想引導,逐漸成為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而紅色影視資源作為文藝育人善用的內容,其功能同樣注重“引導”。紅色影視資源所具備的思想性與思政教育思想密切關聯,共同促進思想啟迪,推動學生向社會主義接班人道路前行,這也是紅色影視資源思政價值在價值導向層面的呈現。
思政教育教學由早期思政課建設發展至課程思政建設,實現了單一思政課程教學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建設,至如今全面滲入課程教育體系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目的層面的全面轉變。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將立德樹人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檢驗標準,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的。紅色影視資源以直觀視覺對黨建事跡、人物故事予以表達,具備較為基礎的審美導向作用。在思政教育中運用紅色影視資源,符合以“美”育人的要求,同時其內在紅色文化意蘊的傳遞,能使受眾在觀看過程中了解、浸潤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脈絡中,達成以“德”育人的基本條件。雖然無法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但最終育人路徑的實現與思政教育教學高度契合,都是從精神層面出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潤為手段,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主要內容,著力推動學生理想信念建設,以紅色影視資源形式將類似“雷鋒精神、航天精神”等抽象內容具象化傳遞,能夠促進學生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使命擔當。
紅色資源作為思政教育教學開展的重要材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其運用“需求堅持政治、思想、藝術統一,強化教育功能,針對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設計合理活動‘講好故事?!盵3]紅色影視資源通常以電影、電視形式呈現故事,“其講故事的能力在近十余年間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4],紅色影視憑借敘事能力的不斷提升,為思政教育教學對講好故事的需求提供了資源條件。以影視形式開展的思政教育教學綜合視覺、聽覺,將文本、舊址、人物形象通過銀幕再現,顯著強化敘事效益,即講好故事,提升思政育人效益。
二、紅色影視資源應用途徑
紅色影視資源思政價值的明確為其應用構筑了理論框架,為實現紅色影視資源在高校思政多元化策略中的應用踐行,在理論明確基礎上需探析其開發路徑,以支撐紅色影視資源的系統化運用。在聯動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大思政課”相關政策能夠了解到,思政資源開發途徑主要集中在思政教研系統構筑、信息資源庫建設、網絡教育平臺與線下教育聯動三個方面,對政策提及資源構筑路徑進行理解,紅色影視資源應用途徑得以析出。
思政教研系統主要針對“資源”在開發過程中遭遇的理論問題、實踐運用問題進行解決,細化至紅色影視資源開發層面,這一途徑能夠表述為“創新影視資源理論體系”,從基礎理論出發,聯動教師基礎教研工作和高校學生創新工作,聯動思政指導審核評估系統將紅色影視資源開發創新性予以規范化,進而確保思政教育教學用途下紅色影視資源所承載思想的價值得以凸顯。以教師教研工作為例,針對紅色影視資源在思政教育教學中的開發,需求從學理層面切入在明確某一影片具備思政教育價值的同時,以“影視藝術學、教育學、心理學開展影視資源應用課程深度理論研究”[5]。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分析紅色影視資源表象層面人物敘事、背景歷史等內容所能夠傳達革命精神內核的同時,以類似于色彩心理學等知識體系分析影視鏡頭、海報、人物服飾、背景等元素色彩的內蘊含義,進而聯動革命精神內核的分析,從教學內容層面豐富課程思政可操作內容抑或思政課程教學內容。以高校學生創新工作為例,紅色影視資源理論體系的創新著重呈現為“轉化”一詞。思政教育教學傳統形式傾向于“教”,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視角下的思政教育教學內涵不斷延伸,傳統思政教育形式無法滿足“守正創新”的需求,由此“大思政課”工作方案針對學生思想創新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予以重視,單獨羅列意見條目提出要求。所謂“轉化”,以紅色影視資源為范例即學生在觀看、了解影視資源基本內容、明確其傳遞紅色文化內涵的同時,從新穎理論視角提出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在學生層面的特有見解,進而與教師溝通推動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更好依托紅色影視資源滲入思政教育教學中,達成“轉化”的最終目的。
思政信息資源庫建設涵蓋范疇相對寬泛,教學案例資源、思政教研重難點問題資源、教學素材庫以及示范課程資源庫均包含在內。從紅色影視資源開發層面切入則能夠將其途徑概括為“構筑紅色影視綜合資源庫”,即通過開發紅色影視資源、收集紅色影視教學案例或教師自行錄制課程、將前期思政教研重難點問題理論資料梳理完善等行為,構筑紅色影視綜合資源庫,為其思政教育教學現實應用創造條件。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以年份、功用、理論向度等多種形式細分資源庫內容,為未來教育平臺聯動教育開發紅色影視拓展在線思政教育、研討模式創設便利條件。例如根據年份分類,紅色影視資源能夠大體劃定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轉型期和創新期。其中轉型期與創新期主要代表改革開放時期和現當代回顧黨史所創作的紅色影視資源,依托新發展的拍攝、傳播技術以及內在理論支持,在這兩大階段產出的作品能夠置于紅色影視資源庫中著重助力思政教育教學。更早時期產出紅色影視作品局限于時代思想以及拍攝技術,在現代思政教育理論體系中更多作為創新延展的原材料實現價值。除此之外,在紅色影視資源庫的構筑過程中,還能以功用即價值觀、文化觀、藝術審美和理論向度對資源開發分類,以紅色影視資源庫建構推動思政“大資源平臺”的建設,推動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發展。
伴隨信息技術發展,網絡在線教育模式優勢得以彰顯,時空局限性不再成為中國共產黨創新理論傳播效益的影響因素,學習強國等思政教育平臺的成功推廣,將傳統思政教育模式與新興網絡教育結合,愈發貼切新時代青年群體對學習渠道創新的需求,也為紅色影視資源的應用指明了基本路徑。從這一角度切入紅色影視資源的應用途徑能概述為“應用紅色影視資源線上思政教育平臺”,即聯動紅色影視資源庫,開展網絡學習活動,輔以線下課程思政以及思政課支撐學生理論體系的建構,強化思政教育教學效益。
三、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策略
在明確紅色影視資源思政應用價值以及具體應用途徑的基礎上,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策略的基本內容得以明確,透過應用途徑教師、學生乃至思政環境層面都需求對應策略進而滿足紅色影視資源的現實應用。例如在紅色影視資源創新理論體系的應用中,教師需要深入理解影視藝術拓展其理論內涵,聯動包含心理學在內理論分析紅色影視資源理論在當代視角下所承載的道德理想和思想意識形態,進而豐盈思政教育教學內容,而學生聯動思政知識內容達成“轉化”過程的同時,進而與教師互動共同構筑創新理論體系。從策略層面出發,教師需求強化理論基礎與學生互動模式,還需求深化教研精神拓展思政教育教學運用紅色影視資源的新方法。
從教師層面出發,教師需要秉持國家對思政教育提出的“守正創新”要求,非思政課程教師在推動紅色影視資源融入自有課程專業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堅持“守正”,即維持自有課程知識體系。而創新則需要教師強化理論基礎、秉持學生良好互動策略,納入多渠道有關紅色影視資源融入思政教育教學的創新想法,因為“創新技術藝術的東西本身是一個人類的精華的凝聚”[6],在凝聚基礎上助力思政教育教學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而面向紅色影視資源庫的建構和線上教育平臺層面這類應用途徑,教師在構筑合理教學的同時,還需構筑合理的思政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將資源庫資源合理性以及思政教育教學效益同時涵括在內,優化紅色影視資源應用途徑的同時,以評價機制強化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效益。
從學生層面出發,策略實施主體需要高校以及教師聯合承擔,在綜合紅色影視資源應用的基礎上,能夠以影視主題思政教育教學活動的創設、紅色影視研討活動與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關聯等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落實紅色影視資源的思政教育教學價值。例如將紅色影視資源與文科專業進行關聯展開課程思政時,教師在秉持專業本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以“觀影活動”“線上交流”“二次創作”等符合文科類專業的主題活動推動學生本有專業知識體系向思政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轉化。從類似策略出發,以活動形式推動紅色影視資源應用途徑的落實,能夠轉變學生對傳統思政教學模式“枯燥”印象的認知,提高學生接受程度。
從思政環境層面出發,為推動紅色影視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需從社會、學校角度出發構筑思政環境。例如學校與社會聯動構筑紅色影視實踐基地,推動學生、教師“走出去”,實現紅色影視資源“走進來”,以專題實踐基地對接紅色影視資源教研、資源庫建構、教育平臺開發等應用途徑,構筑協同育人思政大環境,響應國家政策對“大思政課”的號召。而在協同育人的范疇下,針對思政環境的構筑還能從紅色影視資源線上教育能力交流活動和紅色影視資源教研專修理論交流等方面著手,從學校、社會層面構筑思政育人環境,為紅色影視資源應用途徑實現營造思想氛圍。
結語
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國家層面政策,高校作為重要組成部分需秉持意見“創新”精神,探尋思政教學資源可行性同時,以思政教育教學“效益”提升優化資源占比。例如本文提出紅色影視資源的現實應用,在明確其思政價值的前提下探析紅色影視資源應用高校所需求呈現的多元化策略,以類似于專題活動、實踐基地構筑協同育人體系、強化教師理論創新能力等策略,推動紅色影視資源與思政教育教學結合,助力“大思政課”建設工作推進落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3-31)[2023-4-6]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66280.html.
[2]季洪材.紅色影視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探索[ 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5):74-76.
[3]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EB/OL].(2021-09-30)[2023-4-6]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244129.html.
[4]張超.談紅色題材影視作品中敘事和美學的創新性表達——以電視連續劇《理想照耀中國》為例[ J ].電影評介,2021(11):96-98.
[5]陳勇,郭英超.主旋律影視作品融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論析[ 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8):64-66.
[6]周星,劉彤.新階段電影教育與課程思政關系的思考[ J ].電影文學,2022(1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