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沈怡
位于姑蘇區金閶新城北部的和美社區,有6300余名入住居民,由涉拆原住民、保障性住房居民和外來租住人員組成。為更好地推動基層社區治理,服務居民,和美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微網格”治理,劃細做實微網格,推動治理單元下延、協同機制下放、保障資源下行,打造出細“治”入微的基層治理格局。
“微公益”讓愛心觸手可及
“藍馬甲”冒雨助居民尋找“垃圾”
“真沒想到弄丟的東西能找回來,感謝你們啊?!本用窭罱治罩W格長的手說。原來,李建林的身份證不慎遺失,被正在小區內巡邏的網格員撿到。網格員將身份證送往社區的“網格失物招領站”后,社區網格長楊毅明迅速根據身份證信息,通過后臺的“居民信息系統”檢索到李建林的住址和電話,與其取得聯系,并在核實無誤后,將身份證“完璧歸趙”。
“平時經常有居民拾到物品卻找不到失主,丟了東西的居民也不知去哪里找。我們就在社區網格辦公室內設了一個‘網格失物招領站,撿到物品就送到社區網格統一保管?!焙兔郎鐓^黨支部書記祝長春介紹說,此后大到手機、錢包,小到快遞、鑰匙……撿到的物品,都會由社區網格長千方百計地尋找失主。
如今,丟失物品后,居民會先至“網格失物招領站”詢問。作為社區開展的愛心“微公益”服務之一,社區“網格失物招領站”已為二十余件遺失物品找到了主人。
“今天多虧有你,幫我找到孫子的數學試卷,不然我都不知道如何是好。”和美家園3幢附近的垃圾分類投放點位上,居民承永安在雨中握著身著“藍馬甲”的楊毅明的手說道。
承永安當天一大早在家整理房間,誤將讀小學的孫子的數學試卷當作廢紙,夾雜著其他垃圾,扔進了附近的垃圾桶內。孫子在學校交作業時發現數學試卷沒了。于是,老師打電話向承永安說明了情況。
在家尋找未果,承永安趕去垃圾分類投放點。正巧楊毅明在和美家園3幢附近的垃圾分類投放點位上督導垃圾分類工作,聽聞情況后,二話不說拿著夾子在垃圾桶內一件件翻找起來。好在當天的垃圾還沒運走,楊毅明前前后后翻好幾遍,將所有印著黑字的白紙分類規整出來,再仔細辨認,找到了那幾張數學試卷。
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大雪漫天的日子,楊毅明都會穿著“藍馬甲”在小區里巡查多遍。他負責社區垃圾分類條線工作,每天提前一個小時到崗,在垃圾分類點位上協助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即便夏季,他也以一句“這種天氣不要老待在室內,出來多走走更健康”,輕描淡寫地帶過自己高溫不下“火線”的兢兢業業。
網格員時刻關注特殊群體
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做實做細
“我的輪椅壞了,麻煩你去幫我買幾個饅頭……”接到求助電話后,楊毅明馬上趕往附近的店鋪,買上剛出鍋的饅頭和包子,匆匆趕往社區居民劉大華(化名)家中,為老人送上可口的早餐。
因為家中存糧不多,劉大華一大清早忽然想吃包子。由于下半身無法動彈,家眷又常年在外打工,偏偏輪椅又壞了,老人只得打開手機通訊錄,撥通了楊毅明的電話。
細心詢問、記錄下老人還需要購買什么物品后,楊毅明逐一采購送至老人家中。隨后,他又幫老人查看起輪椅來。因使用已久,輪椅的輔助輪早已破損不堪,在物業維修師傅的幫助下,楊毅明把輪子拆下,打算更換輪子。由于聯系不上生產廠家,再加上聯系了很多店家,也無法采購到替換輪子,無奈楊毅明發動了周圍的鄰居和自己的朋友。經多方打聽,他才在一家醫療器械經營部訂購到了替換輪。獲悉其中的周折后,劉大華異常感動。
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的生活情況,一直以來是社區最為重視的。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社區網格員時刻關注老人情況,疫情期間更勝以往,像一股股暖流溫暖著社區居民的心。
去年以來,和美社區以積分兌換的形式開展“社商”聯盟工作。轄區網格員志愿者每工作4小時記1積分,根據服務時長累計積分,每20積分兌換40元代金券,可在“社商”聯盟商家名單內的愛心商鋪進行消費。預計每年每位志愿者可領取積分代金券500元。以微網格長報事、宣傳、服務等多種方式參與社區治理,以“社區+商鋪”帶動“微網實格”工作有序開展,讓群眾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和美社區黨支部書記祝長春表示:“接下來,社區將深化‘微網實格總體要求,把黨建引領網格化基層治理做實做細,不斷完善網格黨組織建設、加強人員培訓、落實資金保障、精準化服務水平,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轉良好的治理體系,實現從‘做實網格到‘做優網格的進階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