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航 姒曉霞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西安 710048)
融媒體背景下,隨著大眾進一步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歷史文化類音頻、節目的生產、制作及推廣亟待創新,在融媒體全面推進建設的9年,涌現了許多第三方商業音頻平臺與音頻節目,“音頻節目”這一市場藍海逐漸浮現,音頻節目以其伴隨性、場景化、多元化的特點與收聽方式,成為當今除視頻傳播外,用戶黏性最高的傳播方式,而各地省級融媒體的歷史文化類音頻節目也層出不窮,音頻節目因其便攜性和適合多媒體收聽的特點,成為越來越多人喜歡的媒介之一。而其中,《長安處處有故事》這一音頻節目備受廣大聽眾喜愛,其創新的生產內容更是備受關注本文著重研究。試圖從《長安處處有故事》的多元化的生產主體、模式、內容制作、衍生品生產、政企合作等方面,研究其如何擴展音頻節目的文化傳播邊界(推出紙質書籍、發展周邊不同省市的姊妹篇),以及背后的理論支撐與倚靠地方融媒體平臺下的歷史文化音頻節目的一整套創新生產與內容運營的模式。
根據陜西省《媒體融合藍皮書》,2020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日報創刊8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陜西日報在各個時期發揮的重要作用,希望陜西日報社守正創新,推進融合發展,為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做出更大的貢獻。[2]
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在重組后,旗下的傳媒資源非常豐富,一共有10套廣播頻率、2個衛視頻道、8個地面電視頻道。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的基本模式是全省“一盤棋、一朵云、一張網”,“陜西模式”,立足于地方,突出特色;政務全媒塑造品牌;融合發展助力城市傳播。
具體來看,融媒體中心的節目在生產方面理念上更加注重數字化、多媒介,結合梯隊化的人才選拔與去中心化的節目生產主體創新,同時加強節目間內容合作,與“陜西廣電云端小鎮資源”互通,深度整合陜西省本省的歷史文化資源為陜西省的音頻節目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依托陜西省級融媒體中心的平臺基礎下,許多的歷史文化音頻類節目推陳出新,從生產、制作、內容、技術等方面全面創新、洗牌,積極與第三方商業平臺合作,實現了節目的全媒體化傳播,并開辟了全新的“政企合作”模式,對音頻節目的生產理論、模式、技術進行了全面的探索與實踐應用。
地方的主流媒體平臺是歷史文化類音頻節目的第一生產陣營,在進一步完善自身融媒體生產體系與模式的同時,應當發揮龍頭作用,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隨著媒介的生產技術的發展和大眾信息接受模式的轉變,人們的收聽行為習慣與收聽心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地方的省級融媒體平臺應當打破傳統播節目的生產格局與節目樣態,積極地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與主流核心價值觀的功能。[3]
在陜西省級融媒體平臺搭建的融媒體生產體系下,本著數字化、多媒介的生產理念,《長安處處有故事》的節目生產主體創新是多元的,內容生產主體也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含義的創新。
從狹義上的內容制播團隊來看,節目的內容生產團隊(主體)有三人,在內容創作方面,基于數字化的制播理念與受眾的收聽習慣,在音頻編輯與制作方面專人專做,另兩人則專注于對于節目內容的采編及對文本“編碼”在節目內容生產的不同板塊中體現出不同的敘事風格與話語,使觀眾在收聽、接受過程中有“樂此不?!钡母惺躘4],在文本轉化的過程中,不難遇到音頻節目的痛點,就是在伴隨性的收聽習慣及網絡密集的信息輸出下導致的“信息繭房”效應,導致節目的用戶黏性下降,后續創作陷入瓶頸。而節目的制作團隊構成恰好地打破了這種內容同質化弊端,多元的創作主體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內容文本轉化與語義豐富的前提,為后續的節目周邊開發以及傳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廣義上的節目生產者來講,節目依附官方融媒體平臺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節目生產還囊括了新興的第三方網絡音頻平臺。音頻節目的本質上既包括文本的生產,又與“聲音”緊密聯系,廣播的創作要素是“一支杠桿,兩大砝碼,一標游碼”,即語言面貌、背景音樂、地域方言。[5]在“喜馬拉雅”平臺上檢索《長安處處有故事》,檢索出100+的完整專輯節目,除去節目主創“高大哥”外,仍有20+不同的節目創作者,不同主播的節目有聲語言風格不同,在選擇主播時,主創團隊也會根據節目內容進行對應的安排。當然也存在著大量的觀眾二次創作,這為節目的生產制作帶來了極大的活力與啟發。[6]以下為節目內容與第三方平臺主播的對應圖(表1)。
表1 《長安處處有故事》喜馬拉雅平臺主播統計(收聽量萬以上)
不難看出,不同的主播的創作風格與偏向不一,節目的數量也不盡相同。從收聽量上來看,即便是相同的內容,收聽量仍然具有一定的區別,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也肯定了節目的生產主體創新。在創作主體上的選擇,不拘泥于傳統固定的、具有一定經驗范式的創作生產框架,積極擁抱第三方平臺,這對節目后期的傳播與變現不無裨益。
《長安處處有故事》音頻節目的生產內容創新包括“選題立意”“聲音設置”這三個方面。不同環節之間相輔相成,形成了獨特的本土化生產內容框架。其生產模式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將可聽性放置至首要位置,強調歷史故事的價值、趣味和共鳴性,以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進而獲得可能存在的商業贊助和合作。節目采用歷史分類的生產模式,每個系列為時一年,邊編寫邊播,完成一個系列后再轉向下一個系列。
節目的選題立意上,可以說,《長安處處有故事》是一檔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聽眾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的音頻節目。該節目主要圍繞陜西省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諺語等展開,以地方文化為主線,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串聯起整個節目。同時,該節目也涵蓋了一些非遺項目、歷史名人等元素,具有很高的知識性和文化性。這種主題設定與形式呈現方式的創新,使得節目在同類音頻節目中具有非常強的吸引力和差異性[7]。在西安歷史篇中,我們能聽到歷史古跡的介紹,也能聽到當代城市生活的點滴。這種多元化的主題選取方式,讓聽眾在單次簡短的收聽中,既能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底蘊,也能了解到城市發展的現狀,增強了聽眾對節目的興趣和參與度。
聲音及音效設置是音頻節目中的最重要的元素,其包括音樂、配樂、音效和有聲語音表達等,這些都被巧妙地運用于節目制作中。在音樂方面,節目選用了多種類型的音樂,如民族音樂、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通過音樂的變換來調整節目的情感氛圍[8]。在配樂方面,節目選取了適宜的音效來增強場景還原的效果,比如在講述歷史故事時,會使用古老景音效,讓聽眾仿佛置身于歷史現場,在不同場景運用不同的音效,例如在西安歷史篇目時,常常可以聽到節目直播團隊錄制的背景人聲、叫賣聲等等。在有聲語音表達方面,主持人的講述技巧非常關鍵。高大哥的聲音親切、自然、富有感染力,在講述故事時,能夠讓聽眾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節目內容,娓娓道來,令人有持續收聽的動力。
結合前文研究的《長安處處有故事》的生產內容來看,其生產、運營與后續的商業合作是密不可分的,通過梳理《長安處處有故事》的商企合作,可以得出表格如文末表2。
表2 《長安處處有故事》的商企合作與獲獎項目
從表格梳理來看,可得出《長安處處有故事》生產與運營的模式:
首先是根據生產內容進行對性的品牌推廣與選獎項參與,節目通過入選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專版推薦品牌及圖書、國家新聞出版署“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等多個獎項,增強了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其次是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策劃,該節目通過與西安城墻、咸陽融創、航天基地等合作單位,進行公共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為《長安處處有故事》品牌帶來更多的社會價值和積極形象。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將案例分享,例如通過入選第五屆全國廣播超級碗“最佳案例獎”等多個獎項,得到業內認可,并將其經驗與技巧分享給廣大聽眾和行業人士,對音頻節目的生產運營提供啟發與思考[9]。
《長安處處有故事》注重多媒介多樣態的傳播,通過與聚眾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在抖音平臺推送175條原創視頻和在線直播30場,擴大了影響范圍和受眾群體,在紙質書籍方面。該節目通過與人民教育出版社、聚眾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等合作單位,發行了《長安處處有故事》圖書并在各大書店銷售,實現以內容輸出為核心的品牌運營。
總的來說,通過跨領域合作、開展公益文化活動、利用新媒體平臺、圖書發行與銷售等多種手段,《長安處處有故事》成功打造了一個以內容為核心的品牌,并不斷拓展其價值和知名度,最后在西安、韓城、蒲城、咸陽、渭南、延安、銅川、彬州等城市繼續發光發熱。
隨著媒介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融媒體的加持下,音頻類節目成為人們收聽的主流形式之一。在這種背景下,文化類音頻節目更是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創新生產的方法,可以讓傳統文化以更現代、更吸引人的方式得到傳播。
因此,在生產歷史文化類音頻節目時,我們需要注重生產的多元創新。從內容上考慮,可以拓寬歷史文化類音頻節目的涉及范圍,探索多元化的文化資源,讓節目更具有代表性和包容性,更要注重其符合受眾接收信息的能力與后續節目IP化的可持續商業發展,例如,可以結合當地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等方面,細分內容、整合篇目,打造出更加深入淺出、貼近生活的節目內容[10]。
在生產內容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節目質量的把控。例如,在節目制作前需要進行深入的調研和策劃,確保節目內容合理、有價值、有趣味性;在后期制作階段,需要嚴格把控音效、配樂、剪輯、播音員等方面的質量,讓節目更加精細、高品質。
當然,還需要節目的推廣和宣傳。在融媒體語境下,通過多種渠道來宣傳節目,如社交媒體、電視廣告、線下宣傳等,可以最大化地擴大節目的影響力和受眾范圍。
總之,在生產歷史文化類音頻節目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生產主體、內容、模式的創新、還要涵蓋形式的多樣性、文本質量的把控,為后續推廣運營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更應當積極地發揮第一生產陣營的宣傳、審核能力,為節目的品質保駕護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需求,展現出文化的多元性和活力,提升地域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推動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