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靜
(賀州市中醫醫院,廣西 賀州 542800)
在臨床兒科,氣虛痰阻型咳嗽較為常見。氣虛痰阻型咳嗽可以分為肺氣虛、肺脾兩虛、肺腎兩虛等,不同類型的咳嗽癥狀也不盡相同[1]。肺氣虛患兒的臨床癥狀主要為咳嗽、咳白稀痰,且咳嗽時無力,部分患兒還會出現乏力、反復感冒等表現。肺腎兩虛患兒的咳嗽比較微弱,還可伴有喘息、氣短(活動后加劇)、精神倦怠、面色?白、小便清長、大便偏溏等表現;肺脾兩虛患兒除了存在咳嗽癥狀外,還表現為咳白痰,以及胸悶、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脾氣虛的癥狀[2-3]。無論哪種類型的氣虛痰阻型咳嗽,都會威脅患兒的健康,因此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4]。本文主要是探討玉屏風散加溫膽湯治療小兒氣虛痰阻型咳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研 究 時 間:2021 年12 月 至2022 年12 月;研究樣本:該時間段內到我院治療的氣虛痰阻型咳嗽患兒;研究樣本量:72 例。納入標準:病情符合氣虛痰阻型咳嗽的診斷標準;患兒家長對研究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治療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合并精神疾病;合并器質性疾病;正在參與其他研究。隨機將患兒分為研究組(n=36)與常規組(n=36)。研究組中,男、女分別有20 例、16 例,年齡最大的14 歲,最小的1 歲,平均(5.23±2.03)歲;病程最短的3 個月,最長的3年,平均(1.56±0.14)年。常規組中,男、女分別有22 例、14 例,年齡最大的13 歲,最小的1 歲,平均(5.02±1.98)歲;病程最短的3 個月,最長的4 年,平均(1.56±0.77)年。兩組一般資料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給予常規組玉屏風散治療。玉屏風散組方:白術15 g,茯苓、黃芪各12 g,防風10 g,紫蘇葉9 g,百部8 g,五味子、陳皮各6 g,甘草3 g。隨證加減:汗多者加牡蠣、龍骨;痰多者加法半夏、天竺黃。水煎服,每天1 劑(400 mL),分兩次服用。給予研究組玉屏風散加溫膽湯治療。玉屏風散的組方及用法同上。溫膽湯組方:法半夏、茯苓、陳皮,炙甘草、杏仁、桔梗、枳殼、竹茹、山楂、百部、紫菀(劑量根據患兒的年齡加減),隨證加減:胸脅痞悶者加瓜蔞、薤白寬中理氣;咳嗽劇烈者加代赭石、僵蠶清肝豁痰止咳;痰盛者加浙貝母、天竺黃、竹瀝清熱化痰;咽喉紅腫者加射干、木蝴蝶、牛蒡子、蟬蛻清熱利咽;發熱、煩渴多飲者合用白虎湯清熱生津;鼻衄者重用白茅根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汗多者加煅牡蠣、白術、煅龍骨、浮小麥固表止汗;風熱表證者加桑葉、金銀花、菊花、連翹辛涼解表;風寒表證者加細辛、防風、辛夷、荊芥辛溫解表;納呆明顯者加神曲、焦麥芽、焦山楂消食化積;咽干口渴者加玄參滋陰利咽;大便秘結、小便短黃、壯熱口渴者加制大黃、枳實通腑泄熱、表里雙解。服藥方法:水煎服,≤3 歲患兒2 d 服1 劑,每天可頻服數次;>3 歲患兒每天服1 劑,分3 次服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冷硬、油膩等食物。兩組均持續治療6 d。
(1)臨床療效。以顯效、有效、無效評估兩組患兒的療效。顯效:經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經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經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無改善。將顯效和有效納入總有效,計算臨床總有效率。(2)免疫球蛋白(Ig)。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Ig 水平,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3)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積分,中醫證候包括咳嗽、喘息、咳痰,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 分、1 分、3 分、5 分。(4)臨床癥狀緩解情況。比較兩組患兒咳嗽的改善及消失時間。
使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分別以χ2、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7.22%,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0.56%(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的血清IgA、IgG、IgM 水平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血清IgA、IgG、IgM 水平均高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g 水平的對比(g/L,±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g 水平的對比(g/L,± s)
組別 IgA IgG Ig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6)0.31±0.21 1.83±0.34 8.44±1.41 12.34±2.42 0.51±0.13 1.94±0.45常規組(n=36)0.32±0.21 1.21±0.11 8.31±1.31 9.34±2.11 0.52±0.32 1.14±0.55 t 值 0.202 10.409 0.405 5.606 0.173 6.754 P 值 0.840 <0.001 0.686 <0.001 0.862 <0.001
治療前,兩組的咳嗽、喘息、咳痰積分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咳嗽、喘息、咳痰積分均低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對比(分,±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咳嗽 喘息 咳痰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6)3.61±0.21 0.53±0.34 1.44±0.41 0.08±0.32 3.51±1.13 0.34±0.45常規組(n=36)3.62±0.22 1.21±0.31 1.41±0.31 0.94±0.11 3.12±1.32 1.37±0.55 t 值 0.101 8.867 0.350 15.249 1.346 8.696 P 值 0.919 <0.001 0.727 <0.001 0.182 <0.001
研究組咳嗽的改善、消失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咳嗽改善及消失時間的對比(d,± s)

表4 兩組咳嗽改善及消失時間的對比(d,± s)
組別 咳嗽改善時間 咳嗽消失時間研究組(n=36)7.52±2.23 9.22±3.12常規組(n=36)8.95±2.41 10.58±3.02 t 值 2.613 2.017 P 值 0.011 0.047
氣虛痰阻型咳嗽在臨床兒科較為常見。兒童的呼吸道尚未發育成熟,咳嗽易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氣虛痰阻型咳嗽患兒多為清晨或夜間咳嗽加重,少痰,偶有咽癢,受寒后咳嗽會進一步加重[5-7],如不及時治療,可嚴重威脅患兒的健康。中醫認為,氣虛痰阻型咳嗽患兒多伴有咳而無力、痰白清稀、氣短懶言等表現[8],治療應以健脾補肺、益氣化痰為主,臨床常用玉屏風散加溫膽湯治療。玉屏風散中,白術可益氣健脾,防風善行表散風邪,黃芪可補肺脾之氣、固表止汗,茯苓可健脾、利水、滲濕,陳皮善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百部可潤肺、下氣、止咳,紫蘇葉善解表散寒、宣肺化痰,甘草可祛痰止咳、益氣健脾、補肺固表、調和諸藥[9]。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固表、止汗之功。溫膽湯具有和胃利膽、理氣化痰、清熱除煩之效。和胃利膽:膽為清凈之府,喜溫和,主生發,失其常則郁而不達;胃氣不和,膽熱內生,痰濕停阻,痰熱阻胃,胃氣上逆,則嘔吐干噦;溫膽湯有助于改善膽胃不和、痰熱內擾之象。理氣化痰:溫膽湯中的法半夏可降逆和胃、燥濕化痰,竹茹可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殼可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陳皮可理氣燥濕,茯苓可健脾滲濕、理氣化痰[10]。清熱除煩:對于膽胃不和、痰熱內擾所致的虛煩不眠,溫膽湯可理氣化痰,使痰熱得清、膽胃得和,則虛煩自除。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7.22%,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0.56%(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血清IgA、IgG、IgM 水平均高于常規組(P<0.05),咳嗽、喘息、咳痰積分均低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咳嗽的改善、消失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0.05)。可見,玉屏風散加溫膽湯治療小兒氣虛痰阻型咳嗽的臨床療效顯著,能快速減輕患兒的癥狀,提高其免疫功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