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襄宜
(當陽長坂坡醫院,湖北 當陽 444100)
急性腦梗死(ACI)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臨床治療ACI 的關鍵是及時溶解血栓,恢復腦組織的正常血供,減小梗死腦組織的面積,減輕神經功能損傷,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2]。阿替普酶是ACI治療中常用的溶栓藥,可有效溶解血栓,促進血管再通[3]。在腦組織供血恢復后,仍需進一步治療,以減輕疾病對患者造成的損害,提高機體的各項功能,使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后。從中醫角度看來,ACI 的發病原因為氣血逆亂、臟腑失調,上犯于腦,以致腦脈痹阻,治療上應重視祛除痰熱、瘀血等毒邪,恢復腦脈的通暢[4]。本研究聯合應用祛瘀化痰通絡湯與阿替普酶治療ACI,并重點關注用藥后對患者血液流變學及血清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中樞神經特異性蛋白(S-100β)、髓鞘堿性蛋白(MBP)水平的影響,以期為臨床上治療ACI 提供思路,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112 例ACI 患者,均為我院2021 年5 月至2022 年10 月收治的患者。納入標準:(1)經頭部影像學檢查確診為ACI,且有相應的癥狀和體征。(2)中醫辨證為風痰阻絡證。(3)心肺、肝腎無嚴重病變。(4)近2 周內未服用過抗凝藥物或擴張血管藥物。(5)臨床癥狀較輕,無需動脈溶栓或機械取栓治療。排除標準:(1)病情較重,需機械取栓或動脈溶栓治療。(2)有藥物使用禁忌。(3)合并惡性腫瘤。(4)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5)存在急性或慢性感染。(6)有出血傾向。(7)合并其他腦部疾病。研究開始前隨機將患者分入常模組和研討組,每組各56 例。常模組中男性30 例、女性26 例,年齡范圍49 ~79 歲,平均(63.82±5.63)歲;病程范圍1 ~6 h,平均(3.01±1.56)h;其中基底節區梗死27 例、顳葉梗死17 例、頂葉梗死9 例、額葉梗死3 例。研討組中男性29 例、女性27 例,年齡范圍50 ~79歲,平均(63.83±5.60)歲;病程范圍1 ~6 h,平均(2.97±1.59)h ;其中基底節區梗死26 例、顳葉梗死17 例、頂葉梗死10 例、額葉梗死3 例。兩組以上資料對比,P>0.05。
給予常模組常規治療和阿替普酶治療:注射用阿替普酶使用總劑量為0.9 mg/kg,最大劑量90 mg,先靜脈推注總劑量的10%,之后靜脈滴注剩余劑量,滴注時間不超過1 h ;阿替普酶使用后6 ~12 h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每天2 次,每次5000 IU ;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每天2 次,每次0.1 g ;靜脈滴注依達拉奉注射液,每天2 次,每次30 mg ;根據患者的病情對其進行其他對癥支持治療。研討組在上述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祛瘀化痰通絡湯治療。組方:丹參15 g、茯苓15 g、半夏15 g、川芎10 g、天麻10 g、白術10 g、赤芍10 g、陳皮10 g、石菖蒲10 g、地龍10 g、甘草6 g;若伴氣虛癥狀,加桂枝、黃芪各6 g;若伴血虛癥狀,加制首烏10 g、枸杞6 g ;若伴肝陽上亢癥狀,加鉤藤10 g、石決明6 g ;若伴陰虛風動癥狀,加門冬、肉桂各10 g;若伴痰熱腑實癥狀,加大黃10 g。水煎服,1 劑/d,分兩次服用。連續治療2 周后評估兩組患者的療效。
(1)神經功能:評價工具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范圍為0 ~42 分,神經功能損傷嚴重程度與評分成正比。(2)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檢測工具為多普勒超聲診斷儀。(3)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纖維蛋白原、血沉、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檢測工具為全自動血液生化儀。(4)血清學指標;包括NSE、S-100β、MBP,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樣本為空腹外周靜脈血離心后獲得的血清。
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行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NIHSS 評分、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兩組對比,P>0.05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對比,治療后的NIHSS 評分均更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均更小,纖維蛋白原、血沉、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均更低,P<0.05 ;治療后組間對比,研討組的NIHSS 評分更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更小,纖維蛋白原、血沉、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均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對比(±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對比(± s)
組別 NIHSS 評分(分)t 值 P 值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mm)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模組(n=56)10.53±2.22 4.73±0.51 19.055 <0.001 2.66±0.62 2.05±0.42 6.096 <0.001研討組(n=56)10.26±2.21 3.02±0.38 24.161 <0.001 2.64±0.61 1.76±0.35 9.364 <0.001 t 值 0.645 20.120 0.172 3.969 P 值 0.520 <0.001 0.864 <0.001
續表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對比(± s)
組別 纖維蛋白原(g/L)t 值 P 值 血沉(mm/h)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模組(n=56)4.91±1.10 1.77±0.56 19.037 <0.001 27.83±6.38 22.83±5.35 4.494 <0.001研討組(n=56)4.90±1.08 1.43±0.31 23.110 <0.001 27.90±6.56 19.61±5.01 7.516 <0.001 t 值 0.049 3.975 0.057 3.288 P 值 0.961 <0.001 0.954 0.001續表組別 全血高切黏度(mPa?s)t 值 P 值 全血低切黏度(mPa?s)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模組(n=56)7.69±0.87 6.53±0.81 7.303 <0.001 18.66±2.90 15.00±2.53 7.117 <0.001研討組(n=56)7.70±0.91 5.36±0.66 15.577 <0.001 18.67±2.93 10.15±2.12 17.630 <0.001 t 值 0.059 8.380 0.018 10.996 P 值 0.953 <0.001 0.986 <0.001續表組別 血漿黏度(mPa?s)t 值 P 值 紅細胞比容(%)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模組(n=56)1.93±0.31 1.56±0.25 6.953 <0.001 47.81±5.68 41.62±5.35 5.936 <0.001研討組(n=56)1.94±0.32 1.02±0.23 17.470 <0.001 47.82±5.70 36.22±5.30 11.153 <0.001 t 值 0.168 11.896 0.009 5.366 P 值 0.867 <0.001 0.993 <0.001
血清NSE、S-100β、MBP 水平,治療前兩組對比,P>0.05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對比,治療后血清NSE、S-100β、MBP 水平均更低,P<0.05 ;治療后組間對比,研討組血清NSE、S-100β、MBP 水平均更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SE、S-100β、MBP 水平的對比(μg/L,±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SE、S-100β、MBP 水平的對比(μg/L,± s)
組別 NSE t 值 P 值 S-100β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模組(n=56)18.71±2.82 10.11±2.11 18.273 <0.001 1.65±0.35 1.05±0.21 11.000 <0.001研討組(n=56)18.67±2.86 7.28±1.92 24.744 <0.001 1.66±0.36 0.50±0.10 23.233 <0.001 t 值 0.075 7.423 0.149 17.695 P 值 0.941 <0.001 0.882 <0.001
續表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NSE、S-100β、MBP 水平的對比(μg/L,± s)
組別 MBP t 值 P 值治療前 治療后常模組(n=56)10.59±1.42 6.23±1.28 17.067 <0.001研討組(n=56)10.60±1.44 3.37±1.05 30.359 <0.001 t 值 0.037 12.927 P 值 0.971 <0.001
導致ACI 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的原因是血液循環受阻,而阻礙腦部血液循環的物質是血栓,因此快速消除血栓、盡快恢復腦組織的血供是臨床治療ACI 的重點[5]。目前臨床治療ACI 的方法主要包括靜脈溶栓、動脈溶栓、機械取栓等,其中動脈溶栓和機械取栓能夠快速獲得良好的效果,但會對患者的血管造成一定的損傷。靜脈溶栓的治療安全性較高,操作簡單,但對于病情嚴重的ACI 患者來說,治療效果并不理想[6]。因此,臨床常通過靜脈溶栓治療病情較輕的ACI 患者。阿替普酶是臨床常用的靜脈溶栓藥物,靜脈給藥后其中的賴氨酸殘基可與纖維蛋白原結合,使纖溶酶原轉變為纖溶酶,從而溶解血栓[7]。近年來,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ACI 在臨床上逐漸得到重視。ACI 在中醫學中屬于“中風”的范疇,其病因是勞累、飲食不節等導致氣血逆亂、毒邪內生、痰瘀互結,進而引發腦脈痹阻[8]。治療時應注重化痰通絡、活血化瘀、清肝熄風、祛瘀醒神開竅[9]。本研究所用的祛瘀化痰通絡湯由丹參、茯苓、半夏、川芎、天麻、白術、赤芍、陳皮、石菖蒲、地龍、甘草組成。其中丹參、川芎可活血祛瘀、通經活絡,茯苓可利水滲濕,半夏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可熄風止痙、祛風通絡,白術可補氣健脾、燥濕利水,赤芍可散瘀止痛,陳皮可通溫行氣、健脾和胃,石菖蒲可理氣活血、散風開竅,地龍可通經活絡,甘草可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固本、健脾祛痰、化瘀通絡之功,能有效改善ACI 患者的病情[10]。本研究中治療后組間對比,研討組纖維蛋白原、血沉、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均更低,P<0.05。這是因為,祛瘀化痰通絡湯中的有效成分可清除自由基,減少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擴張血管,改善血液流變學,減輕腦組織受到的損害[11]。NSE 是一種烯醇化酶,可在糖酵解的途徑中起到一定作用,調控神經細胞內的能量代謝。腦組織中的NSE 活性最高,ACI 發生后,會導致血腦屏障受損,使NSE 進入血液中,提高血清NSE 水平[12]。S-100β 是顱腦損傷的特異性標志物,健康人生理濃度下的S-100β 可以營養神經。當神經系統受損時,機體會釋放出大量的S-100β 來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而神經膠質細胞S-100β 表達過量又會產生神經毒性,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紊亂[13]。MBP 是髓鞘的主要蛋白質,可維持髓鞘的結構和功能。神經功能受損時,血腦屏障功能亦會受損,導致血清MBP 水平升高[14]。本研究中治療后組間對比,研討組的NIHSS 評分及血清NSE、S-100β、MBP 水平均更低,P<0.05。說明祛瘀化痰通絡湯聯合阿替普酶可以有效減輕ACI 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
綜上所述,祛瘀化痰通絡湯聯合阿替普酶治療ACI對改善血液流變學及降低血清NSE、S-100β、MBP 水平具有良好的作用,并可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減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