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邁,王鳳武,魏亦軍,胡云虎,佟玲,吳建偉,梁銑
(淮南師范學院 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目前,國家為了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全方面促進高等師范院校師范教育質量保障機制與內涵建設,切實提高師范類畢業生從業技能,2017年教育部決定對全國范圍內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開展認證工作,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1-2]。全國師范專業和工科專業一樣也進入了認證管理階段,但是開展師范專業認證不是簡單的認證和評估,而是通過認證推進教師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評促建,從而促進師范專業內涵式發展。
淮南師范學院是一所師范教育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現有11個專業實現第一批次招生。化學(師范類)專業始建于1958年,化學專業(本科)2000年開始招生。隨著辦學質量的提高,化學專業先后被遴選為省級教學改革示范專業(2004年)、省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實驗區(2009年)、省級特色專業(2011年)、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019年)。2021年12月通過教育部師范專業二級認證專家現場考查。近年來,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以師范類專業認證為契機,不斷推進化學師范教學改革,以服務地方基礎教育為己任,構建“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打造教師教育特色。本文介紹該專業在師范類專業認證過程中對師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為師范類院校的化學(師范類)專業認證和專業內涵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師范生培養過程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需進一步改進。學院以前十分重視考研,造成化學基礎課程比例設置偏高,具有典型師范專業特色的課程設置相對不足,同時各門課程之間的關聯度不高。專業課程內容中融入學科先進成果不夠,少數課程內容陳舊缺乏更新,對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夠。師德養成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對教育實踐環節重視不夠,與教師技能教學相關的課程不足,教育教學素養培養層次不分明,師范生教學基本功的鍛煉理論講授多于實踐。高校與教育實習基地之間對接不順暢,合作中更多的是高校的需求,中學實際獲益有限,對師范生培養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與教育主管部門和實踐基地的交流溝通不夠,協同育人“雙導師”制度培養模式不健全,師范生對教育實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地方性師范高校的師范生校內培養老師大多數從高校碩士研究或博士研究生畢業后直接來高校從事師范生教育工作,高級職稱比例、碩博士比例都滿足或高于二級認證要求,但是大多數教師自身沒有中小學從教經歷,從教經驗更無從談起。這就造成教師在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掌握上不平衡,院專任教師與中學教師溝通交流較少,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形勢和要求缺乏足夠的認知,對基礎教育教學規律了解較少,青年教師深入中學一線的選派機制還不夠健全。
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建設的靈魂和核心,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依據,對課程與教學、學生發展、畢業要求等各方面起到引導和指引的作用[3]。淮南師范學院化學專業基于師范專業認證的理念和要求,按照國家及安徽省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具體要求,從人才培養理念、課程設置、課程教學模式、課程評價和監督等方面對化學教育專業實施了“凸顯專業核心素養”的人才培養深度改革與創新,進行符合新時代教學理念的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同時在規范有效的調研基礎上,制定了淮南師范學院化學專業培養目標。確立了“重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重師德教育和教師技能,重創新實踐和科學素質”的“三重”人才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圍繞“三重”素養目標,形成了一些自己一些特色和優勢。

圖1 “三重”人才培養目標
牢固樹立優良師德師風是教師工作的靈魂,在“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指引下,在師范生整個四年培養的歷程中,師德素養培養貫穿始終。通過通識教育課程、課程思政、第二課堂,以及利用參觀學校自建的淮南好人館、黨史教育館、百年教育史館、校史館等一系列舉措,對學生師德進行立體模式培養,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形式,不斷強化師范生的師德養成教育。堅持開展扶貧頂崗支教工作,在貧困地區艱苦環境條件下開展基礎教育活動過程踐行立德樹人,使其學生各方面能力不斷成長,不僅有效提升了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責任感,還進一步促進師德情懷養成。
對師范生的教育教學素養采取分級訓練、分類指導的方法,通過由淺入深,點面結合、層層推進的方式對學生的教學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對其進行教師重要的基本功 “三字一話”(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開展訓練,學生入校后即配備小黑板,可以自行練習板書,并定期舉辦粉筆字比賽。學院每年舉行“墨軒杯”書畫大賽,師范生技能大賽,實驗技能大賽,通過各類競賽提升師范生的教師綜合技能。而且此項基本功的訓練貫穿整個大學四年,把從教基本功練扎實,使其作為師范專業畢業的一項基本要求,將學生四年期間的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等練習優秀作品裝訂入《個人成長檔案》。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教學手段和理念和過去傳統教學相比,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中小學課堂教學中[4],為了讓師范生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技能,大二便開展現代教育技術訓練,使學生了解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活動。大三重點在教學設計和試教訓練,督促學生充分利用教學案例庫,強化教學設計、課件制作、課堂授課能力的培養。教師在進行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也采用用多種教學方式,如:研討式、案例式、小組探究式、線上線下混合式等豐富教學方法,以凸顯師范教育特色。大四通過校內教育實踐和中學教育實習進行教育教學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化學教育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體系的構建上,建立以“教師基本技能訓練、微格教學、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階梯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從入學那一刻起通過四年的不斷學習和強化而逐步提高。
實施教師教育“教育見習、教育研習、教育實習”四年提升計劃:第一學年培養師德規范,樹立專業情懷;第二學年見習體驗,感知教學案例;第三學年技能演練,訓練專業技能;第四學年實習踐行,利用微格教學、頂崗實習、頂崗支教,養成教育教學實施能力。
以班級、學院、學校、省內外各層次專業技能比賽為抓手,進一步對學生的教師技能進行培養,開展分級分類教學技能訓練,對各類參賽同學的個性化指導。近年來,本專業學生獲全國師范生微課大賽特等獎1項,長三角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二等獎1項,全國師范生化學教育教學技能大賽二等獎4項,全國師范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三等獎1 項,在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化學競賽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1項(如圖2所示)。

圖2 教學技能大賽部分獲獎證書
近三年,師范生從教率達 45%以上,其中80%在省內、15%在省外其他“長三角”地區工作,成為基礎教育的生力軍,服務地方成效顯著,體現了教師教育的成果。
重構實驗課程體系,強化創新能力綜合培養模式。設置大學化學實驗綜合實驗教學模塊,內容涵蓋無機化學、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等實驗技術;設置儀器分析實驗綜合實驗模塊,涵蓋儀器分析、材料制備、晶體化學等實驗技術,并將實驗內容和運行模式對標學科專業前沿研究,針對目前省內一流中小學進行數字化實驗教學改革,學院與時俱進,及時組建了數字化實驗室,開設數字化實驗課程,通過各類實驗綜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利用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互聯網+”、挑戰杯創新大賽及學校“支持百名優秀學生課外科技實踐創新活動基金”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思維[5]。推行科研學習導師制,依托教授、博士科研團隊,讓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加入老師的研究團隊,協助老師開展科研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和探索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進一步深化“研、學、競”一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2019—2021年,本專業畢業學生330人,其中應屆考取研究生135名,錄取率40.91%,充分顯示了化學專業創新素養培養成效。
化學專業先后獲批省級教改示范專業、省級特色專業、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專業建設相關支撐有“物理化學”省級重點學科、“低溫共燒材料”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化學”碩士學位省級立項建設學科、安徽省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資源與環境生物技術”安徽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等6個省級學科研究平臺;還有“綠色合成化學校級重點實驗室”“低溫共燒陶瓷LTCC淮南市研發創新團隊”“環境安全評價和生態修復淮南市研發創新團隊”“淮南市燃料電池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吸收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研究中,通過開展科學探究實驗實現創新思維與專業知識相融合,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3]。根據學科的科研條件和教師的研究成果可以增加設計型實驗、綜合型實驗、創新型實驗;發揮重點學科在學生畢業設計中的作用。通過學科優質資源引領,大力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加強實踐教學的優勢互補,多途徑靈活多變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由特級教師汪雪梅老師領銜的淮南市“初中化學”名師工作室,整合了本專業兩名專職教法教師和中學化學教育一線專家型教師力量,通過系統授課、講座、專家示范課、中學課堂教學實踐、教育教學研討,并結合“互聯網+”模式,搭建了高校師范生教學與基礎教育無縫銜接的教研平臺。明確學生進行教學研究的要求,將教學活動與師范生教研能力培養相結合,并在師范生入職初期對他們進行進一步的引導,最終培養具有較強教研能力的教師。上述教學科研平臺為專業建設和改革、高質量人才培養、特色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依照“大學主導、政府支持、中學參與”的建設模式,構建責、權、利明確的“淮南師范學院-淮南市教體局-基礎教育學校”三位一體協同培養師范生機制,三方根據高校教師與基地學校優秀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度,保障教育實踐工作質量。通過在師范生教育實踐、教師職后培訓、基礎教育研究和服務創新等領域開展多元化深度合作,資源共享,構建利益共同體,促進高校與基地深度融合。目前學院與基地學校已經順利開展一系列合作(教育見習與實習、頂崗支教、教師互聘、掛職鍛煉、教研課題聯合申報等),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養和社會效果。例如:我院化學教學論教師汪雪梅老師與淮南市龍湖中學的謝全老師共同主持了淮南市級教研課題《基于初中課堂知識性教學的情境導入有效性研究》(JK17046),并指導淮南市龍湖中學王凌老師的優質課《質量守恒定律》榮獲市一等獎,并被推薦參加省級比賽。
人才強校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備理念。學院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赴海外訪學、研修以及學位進修,深入中小學及企事業單位進行掛職鍛煉,不斷提高自身實踐技能。化學專業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認真執行國家和學校規定的赴中學一線實踐鍛煉任務,長期保持與中學一線教師的教學交流,通過共同教研、指導教學,實現了自身教育教學理念和水平的提高。同時,積極邀請國內外專家到校授課,提升學術視野,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近年來,化學專業著力從國內著名高校、研究所引進優秀博士生,特別是加大化學教學論隊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通過內培外引,化學專業師資隊伍已日益壯大,人才梯隊日趨完善,核心競爭力不斷加強,已擁有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2019年學院全職引進淮南市中學化學學科帶頭人、中學正高級教師汪雪梅老師入職淮南師范學院從事化學教學論相關課程的教學工作,以點帶面,通過引進高水平的中學化學教師,可以使得全院化學學科教學論教師進一步熟悉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中學教育教學工作,彌補了教育類課程任課教師一線教學經驗不足的現狀。
同時把淮南市“中學化學名師工作室”設在淮南師范學院,通過參與淮南市中學化學各種教研活動,依托名師工作室,建立微信公眾號“汪雪梅化學名師工作室”,重點分享與中考有關的視頻及題解資料,建立了與基礎教育良好的合作關系,多次帶領學生參加淮南一中、淮南二中、龍湖中學等教學開放日活動、觀摩中學化學教師技能大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指導效果。
以師范專業認證為契機,淮南師范學院化學專業根據師范類專業認證要求、理念和標準,同時針對專業存在的問題,對師范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突出了育人能力和教學改革意識,從人才培養理念、課程設置、課程教學模式、課程評價和監督、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構建三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對化學教育專業實施了“凸顯專業核心素養”的人才培養深度改革,進行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探索,制定了淮南師范學院化學專業培養目標,不斷完善專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