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傳波,陳桂庭,何柏田,姚婉清,張豐如,劉茹,李文超,李勇
(嘉應學院化學與環境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成為針對各高校開設的工科類專業實施的專門性認證的國際通行規則。目前已有美、英、法、俄、日等多個國家成立了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專門機構,并聯合組織各個成員國開展多邊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我國于1995年6月,從土木工程專業開始,逐步按照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1]開展我國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目前已有多個專業經過專業認證機構組織的工程認證,并有部分專業接受了國際專業認證機構的認證。我國的工程專業建設工作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得到了國際專業認證機構的認可。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終于在2016年6月2日成為第18個加入《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會員國,實現了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與國際接軌的目標,標志著我國本科工程教育質量達到了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我國工程教育授予的本科工學學士學位得到了國際工程教育領域的認可,實現了培養質量的實質等效。
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嘉應學院應用化學專業建設以解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和運行體系與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接軌為目標,通過調研分析確立了“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專業培養目標,系統設計制定了包含工程知識、問題分析等12個方面的、與《華盛頓協議》實質等效的人才培養標準[2]。通過采用成果導向教育的反向設計法,以學生產出驅動整個教育系統運行,突破了按照學科體系設置課程體系的傳統方法,構建了新的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了閉環的教學運行機制,最大程度的保證了應用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人才需求結果的一致性,實現了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完美結合。構建了采用課程考核綜合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對課程達成度、教學過程的指標點達成度和畢業生的畢業要求達成度進行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評價逐級深入的評價機制,切實保證了質量評價的客觀有效性;通過構建持續、平穩、有效運行的持續改進機制,切實保證了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持續契合。
嘉應學院應用化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本專業圍繞應用化學前沿、國民經濟發展需求,以廣東省和“粵東西北”建設和市場對化學化工人才的需求特點為導向,緊扣學校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總目標,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原則,培養具備良好人文素質與科學素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擁有創新意識,具備應用研究、產品開發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在應用化學及相關學科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分析檢測、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工作,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目標1: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社會度責任感,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工程技術人才的要求;
專業目標2:能在化學、精細化工、化工、材料、能源、環境等相關學科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分析檢測、工藝和設備設計、生產及經營管理等工作,適應獨立和團隊工作環境;
專業目標3:能以重要的法律、倫理、監管、社會、環境、工業安全和經濟等方面寬廣的系統視角理解和解決化學化工復雜工程問題;
專業目標4:具備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能夠通過終身學習適應職業發展。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使應用化學專業更早、更快的實現與國際工程教育接軌,制定并實施符合《華盛頓協議》標準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建設的必由之路。根據《華盛頓協議》中明確、公開的畢業要求,應用化學專業在“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研究、使用現代工具、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項目管理、終身學習”的十二個方面采用與《華盛頓協議》實質等效的人才培養標準設計制定了本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確立了“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形成了本專業學生本科畢業時應達到的能力和水平的具體要求,通過設計教學體系和優化教育結構來充分保證本專業學生畢業時應達到的畢業要求和未來一段時間的預期發展目標,達到實質等效的人才培養標準,解決了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接軌的問題。
我國傳統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是依照原蘇聯的教育體系進行的,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發展為依據進行設置的,被稱為傳統的正向設計法。以該方法進行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優點是保證了學科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全面性和完整性,缺點是該體系沒有實現與社會發展和知識理論體系更新的有機結合。正向設計法是由學科知識體系決定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由全部課程的教學內容形成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集合即為學生畢業時的畢業要求,根據學科知識體系的要求確定培養目標,設置中忽視了社會對專業能力培養的具體需求,已經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快速發展。嘉應學院應用化學專業采用成果導向教育的反向設計法,以學生產出的最終結果驅動整個教育系統運行,從教育本身的社會需求屬性出發,根據社會需求的實時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本專業培養目標,根據調整后的培養目標完善學生畢業時和畢業未來預期的畢業要求,根據畢業要求的特點設置學生在校期間的課程體系與模塊結構,由課程體系與模塊結構的要求決定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由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需求和開設課程的先后接續情況決定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由每門課程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決定每一部分的具體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應用化學專業現執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類別及學時、學分統計表如表1所示。成果導向教育[3]的反向設計法避免了傳統教育課程體系與模塊結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充分保證了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一致性。解決了按照傳統學科的一貫式知識體系設置現有課程體系不符合社會需求的問題。

表1 課程類別及學時、學分統計表
應用化學專業建立了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按照該機制的要求,本專業需定期對學生所學的課程達成度、33個指標點達成度和12個畢業要求達成度進行定期評價,評價方法主要采用課程考核綜合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本專業畢業要求達成度的計算以各指標點的數據為支撐,各指標點數據以教學活動(課程)的考核為基礎,對支撐各項畢業要求指標點的所有課程和所有教學環節進行權重賦值。所賦值的大小體現了該課程和所有教學環節在指標點中作用大小。課程考核綜合分析法評價的依據為“畢業要求實現矩陣”中全部課程和所有教學環節的考核材料,包括考試、實驗、實習、測驗、作業、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設計報告等教學過程的全部材料。
問卷調查法根據英國劍橋大學Dr. Raymond Meredith Belbin提出的國際著名Belbin團隊角色測試理論等方法進行。以教學活動(課程)考核材料為評價依據,通過對支撐不同指標點考核內容的分解計算課程達成度,進而計算出指標點達成度,根據全部教學活動(課程)達成度評價結果,計算出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結果。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如圖1所示。通過對達成度評價結果、同行評教結果、學生評教結果、畢業生反饋結果和用人單位反饋結果等進行及時總結,并應用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構建了達成度評價機制,避免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以社會調查等進行評價的人為因素的影響,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解決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達成評價客觀度缺失的問題。

圖1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運行圖
應用化學專業根據《華盛頓協議》普遍采用的OBE理念[4],采用成果導向教育的反向設計法,以學生產出為目標設計、驅動整個教育系統運行[5]。根據該理念,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應用化學專業形成了以產出成果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的社會屬性為源頭,以社會需求為目標的教育模式,根據成果導向教育設計全部教學系統。專業秉承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的傳統,堅持學生在教育系統中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形成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合力。多年來,本專業一直堅持開展畢業生社會調查、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堅持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訪談和座談會,及時了解社會對本專業畢業生需求的實際情況,及時了解和掌握人才供需矛盾的熱點和痛點問題,并應用于人才培養的持續改進過程中。同時,為了避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以社會調查等進行評價的人為因素的影響,應用化學類專業建立了采用課程考核綜合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對課程達成度、指標點達成度和畢業要求達成度[6]進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客觀評價體系。通過對達成度評價等各項工作進行及時總結并應用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構建了持續改進的客觀評價體系機制,并保證該機制持續、平穩、有效運行,切實保證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持續契合。
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標準的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解決專業人才培養標準與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接軌的問題,解決了按照學科體系設置課程體系培養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解決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達成評價客觀度缺失和持續改進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專業建設符合《華盛頓協議》實質等效的質量標準,為學生準備了一張工程師國際資格認證的入場券和畢業生走向世界的通行證,為提高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對工科人才培養國際化將產生深遠影響。
經過近年的建設,應用化學專業通過建設客觀評價體系已經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學生畢業率和學位授予率均達到100%,平均考研率達到15%以上,一次就業率達到90%以上,畢業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學生在知識、素質、能力和發展等方面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