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恩國
摘? ? 要:小麥是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其產量和品質直接關系到農產品供應和地區發展狀況,所以探討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有著重要意義。鑒于此,文章研究了小麥種植技術要點和病蟲害防治的重點,希望對小麥種植起到借鑒意義。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要點;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9-0076-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2.1;S435.12? ? ? ?文獻標志碼:B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人們對小麥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但在小麥實際種植過程中存在許多技術層面的困難,病蟲害發生概率較大。所以,種植技術人員要想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就必須結合當地狀況,充分探討制約小麥種植的原因,選擇適合的小麥種植技術,增強小麥病蟲害防治能力,以便創造更大的效益。
1 小麥種植技術要點分析
1.1 選育優良小麥品種,實行區域化種植
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由于小麥種類眾多,種植戶要想取得良好的種植效益,就必須重視對小麥品種的選擇。小麥種類日益增多,小麥種子品質參差不齊,因此會對小麥生長發育和生產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在我國傳統小麥種植工藝中,由于采用較小型機械化操作方法種植小麥,生產質量往往趕不上農作物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加之不合理的耕種方法,造成了小麥產量偏低。
山東省某示范園在選擇小麥品種中,一般選用較優質、高產的小麥品種,因為其具有抗倒伏、抗病性強等優勢。近幾年,山東省某示范園的小麥種植規模就超過了7 000 hm,產量在4 708.5 kg/hm左右。該示范園地形平緩、土壤疏松,適宜種植小麥,可以進一步改良土壤結構,增強土壤儲水能力,給小麥創造優越的生長發育條件,從而做到因地制宜,發揮小麥的優良功能[1]。
1.2 選地整地
農戶在挑選種植地時,需要優先選擇區域條件良好、地形平整寬闊、日平均光照充分、交通方便的地方,這樣以后可以更好地進行種植、移栽和收獲管理等操作,可以按照小麥的長勢狀況隨時做好養護管理工作。要選擇營養豐富、pH值在6~8的土壤。要科學分析土壤肥力和土壤有機質含量,適當疏松土壤。分析土壤周圍水資源的狀況,并選擇地下水較豐富的地方開展種植管理等工作,為以后澆灌管理創造了便利[2]。
在開展選地工作時,要對土壤做好前茬管理和深耕管理,增加下部土壤的緊實程度,提高上部土壤的疏松性,為小麥種子萌發創造優越的環境條件,從而促進植株根系下扎,更好地應對自然環境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1.3 合理施肥,適度施用
在麥苗期和抽穗期必須應用合理的施肥方法,保證土壤肥力。充足澆水與合理施肥影響小麥的產量。科學研究表明,在小麥播種前必須開展底肥施加工作,以保證小麥發育后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合理的施肥方法可以增強小麥的抗旱性與耐受性,從而降低小麥的死亡率,增加小麥的成穗率。經常檢查小麥種植土壤肥力情況,采用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的方法,并適當施用磷酸二銨、尿素改性、次硫酸鉀,以確保種植小麥土壤達到適宜的肥力水平。
2 小麥種植技術關鍵環節
2.1 選種
科學選種是后續項目順利開展的依據與保障,應給予高度關注。優質的籽粒能提高小麥發芽率,增強農作物品質和生產能力。
2.2 播種
小麥選種后,播種也十分重要。小麥生長后期是否發育良好有賴于小麥的播種密度。在小麥播種過程中,需要根據各地天氣情況、土質和地理位置等諸多原因,最大程度避免小麥籽粒由于早播、晚播出現凍死、缺粒的現象。此外,播種過程需要關注氣候,選取適宜的播種期,提高籽粒發芽率。
2.3 施肥
適宜的生長環境是小麥健壯生長發育的前提。保證土壤營養豐富,讓小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保持健壯。合理施肥可有效增強小麥生產力,為小麥健康生長發育供給充足的營養。應根據小麥種類和自身特性、土壤環境條件綜合考量,選擇較為適宜的肥料品種進行施肥。實踐證明,通過科學合理的施肥,可提高土壤營養元素含量,保持土壤養分平衡。
2.4 合理利用有機肥
土壤有時缺少營養元素。想要增加土壤肥力,就要適當施用生物有機肥。小麥播種時,種植者可在耕種期噴灑有機肥,讓肥料有效滲入土壤中,以促進小麥生長發育。
2.5 及時除草
隨著小麥的發育,其周圍會長出許多雜草,與小麥爭搶營養,造成小麥缺乏營養,使得小麥無法正常發育。因此,種植者要靈活運用除草劑。在小麥生長至3葉期后是最好的除草期,此時小麥抗性較強,而除草劑對小麥的為害最小。
3 小麥病蟲害概述
在小麥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中,以農業生產技術為主,輔之以化學、物理和生物技術,從而培育出健康無害的小麥。小麥最主要的病害包括白粉病、葉枯病和銹病。白粉病發生初期的首要特征是在葉子上有很多的白小點,之后發病狀況進一步惡化,白點規模不斷變大且色澤不斷加深,從白色逐漸變成了黑色。葉枯病的根本原因是所處地區氣溫過高,根部長期處在潮濕的狀態,使得植株根部無法有效汲取營養。小麥銹病屬于氣傳病害的類型,發生初期葉子長出很多紅斑,外觀色澤就如同于鐵銹漬一般。小麥最主要的蟲害包括小麥蜘蛛、吸漿蟲和小麥蚜蟲等。麥蜘蛛會不斷汲取小麥養分直至干枯或死亡。吸漿蟲會汲取成熟小麥果實的汁水,引起空殼現象。小麥蚜蟲會抑制小麥光合作用,從而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與繁殖[3]。
4 小麥病蟲害為害特點
現階段,在我國農作物發展進程中,農作物病害是由于植物日照環境不好或灌溉不充足,無法適應植株發展需求而發生的。此外,還有細菌、真菌侵染。有的害蟲具有刺吸式口器,啃食農作物葉片,使得葉片變為白色或黃色,造成植株枯萎,導致農作物停止生長發育[4]。小麥病蟲害具有傳染性,一旦某個地方出現了病蟲害,如不及時處理,便會在短時間內把病蟲害傳染給其他健康的小麥,或蔓延到附近其他地方,導致其他地區小麥遭受病蟲害和病原體的為害,而且病癥復雜多變,難以防治。
4.1 白粉病
白粉病是小麥的典型疾病之一,在苗期至成株期均會發生。其病癥表現在小麥枝葉上,當發病時間較長會在小麥葉梢、莖稈和穗部發現該病害。發病初期,小麥葉片呈黃色斑塊,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斑塊會逐漸擴大為長圓狀病斑,且葉片正面病斑大小一般要大于葉片背面,而上端葉片的病斑大小比下端葉片多。在病斑很多時,會自動集結成片,汲取葉部營養,進而造成葉片色澤變黃,甚至枯萎或衰敗。發病后期,小麥葉片表層會形成一個白霉層,霉層從蒼白色慢慢變為淺褐色[5]。如果小麥根莖感染了白粉病,會出現大面積倒伏。
4.2 麥蚜蟲
麥蚜蟲是小麥的典型害蟲之一,主要發生于葉、莖稈和穗部之間的區域上。該蟲害往往暴發在小麥灌漿期,所以這一時期應該著重關注麥蚜蟲防治問題。在小麥遭遇金針瘤蚜侵害時,小麥葉子上會出現醒目的發黃斑點,麥粒豐滿度下降,小麥養分極度缺少。若蚜蟲發生較為嚴重,會引起真菌寄生現象,此時葉子變色發黑,阻礙小麥進行光合作用,并導致小麥迅速枯萎致死。
4.3 紋枯病
小麥返青期易出現吸漿蟲和紋枯病,對小麥的為害程度較大,因此要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選用防治技術。防治紋枯病首選禾果利,按照“一噴三防”的基本方法進行施用,或者將紋枯凈和三唑酮乳油充分混合,再加入適當的清水制成藥劑,然后噴施在小麥莖基部位,隔離15 d后再噴灑1次藥劑。此外,預防該病害可考慮將甲基異柳磷乳油與泥土混勻均勻后涂抹在土壤上。
5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
5.1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物理防治技術的好處是不會傷害農作物,防治效果較好;缺點是小麥病蟲害防治持續時間較長。粘蟲板和粘蟲網是我國目前最常見的病蟲害防治設施。該防治設施經營成本低且深得農戶信賴,從而能夠較長期地防治小麥病蟲害。此外,通過誘殺方法也可防治小麥病蟲害。
5.2 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主要有噴霧、噴粉、種苗質量處理、土壤處理等方式。通過應用化學防治技術能夠預防小麥病蟲害,改善小麥品質,從而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目前,針對小麥病蟲害防治,我國小麥主產區采用了化學防治技術。該技術主要具備以下2個方面優點。一是化學殺蟲劑在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用數量較少,有著很好的防治作用。在現代科技持續發展下,各類化學殺蟲劑對小麥的不良作用已經在預防過程中逐步減少,并且在自然界中能夠分解。二是可利用機械進行化學防治,如農戶可以利用機器噴灑抗蟲藥,可提高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5.3 生物防治技術
在小麥種植上,應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給小麥創造安全、衛生、有利的生長環境,提高小麥品質和生產能力。采用間種或套種技術,科學合理密植,利用非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害蟲群體密度;采用微生物防治、捕食型天敵防治等生物防治技術,降低對環境的為害。應用生物防治技術可降低化學農藥的用量,但作用效果較慢。在防治病蟲害時,應選擇合適的種植類型,避免所選擇的種類與小麥種植形成競爭關系,為小麥種植創造優越的生長條件。
5.4 農業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技術是小麥病蟲害防治的基本方法,通過創造不利于病蟲草害發展和傳播的環境,有效控制、防治和減少病蟲草害。小麥種植管理人員可利用從農業生態系統管理中獲取的信息,制訂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農業植保政策,通過科學合理地利用種植技術,管理好小麥田地,有效防治病蟲害。雖然該技術效果較慢、時間長,卻是目前最佳的農業管理辦法。為了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生長的影響,農民必須合理除草和清理田園。
5.5 引進專業人才
目前,我國缺少農村農業機械化科技人才,所以政府應該重點關注廣大農民科技人員,培育更多專業的農戶科技人才,建立高投入、高產出的新農村。各級人民政府需要聘請農業技術專家指導農民開展種植工作,同時應改變固有的認識,順應時代經濟發展步伐,加強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進一步提高農村農業機械化技術水平。此外,政府部門應根據當地小麥實際種植狀況,舉辦適合當地農作物生產技術的培訓活動。可聘請經驗較為豐富的農業技術人員指導和培訓農戶,進一步提高農戶技術知識水平,增強農戶種植能力,提高小麥病蟲害防治效果,提高農戶經濟效益,推動農村發展。
5.6 對農藥市場實施規范的問題加強監督管理
目前,我國農藥市場不斷擴大是因為廣大農民都施用殺蟲劑預防病蟲害。要想提高小麥病蟲害防治效果,就要嚴格監管殺蟲劑市場。同時,政府部門要監管殺蟲劑的銷售狀況,規定不得銷售已過期或不合格的藥劑。此外,要開發低毒、低殘余、為害性較小、防治效果好的殺蟲劑,從而提升小麥病蟲害防治效果,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5.7 種子與土壤處理
播種質量和土壤管理對小麥種子的萌發和繁殖影響較大。選擇并施用包衣良種進行播種,對不具有包衣的良種進行藥物拌種,可以提高小麥病蟲害防治效果。按照實際狀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品種,嚴控拌種藥物劑量,不得選擇施用對小麥播種質量影響不良的藥物。施用0.15%粉銹寧EC乳油對小麥病蟲害防治效果較好,可減少在小麥種子內部著生的細菌,從而增強小麥抗病能力。
5.8 提高農業工作者的整體素養
科學合理地探討、運用綠色小麥技術與田間管理方面的知識,提高農業技術人員綜合素養,加大宣傳推廣科學技術的力度,提升技術人才專業水平,合理運用農業科技知識,提高綠色小麥的經濟效益。建立示范園,可以切實保證農民工作者直接了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運行過程,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6 結束語
隨著農村經濟迅速發展,小麥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為了提高小麥品質和生產能力,必須提高小麥種植水平。文章探討了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以供有關工作者借鑒。
參考文獻:
[1]陳治芳.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9(14):44.
[2]白楊.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J].江西農業,2019(10):6.
[3]楊波濤.小麥種植關鍵技術及提高種植效益的措施[J].種子科技,2020,38(12):41-42.
[4]連愛香.探析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現代農業研究,2019(9):79-80.
[5]許玉芬.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相關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7(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