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葛會敏 劉通
摘? ? 要:番茄作為一種綠色健康的食品,人們對其需求量不斷增大,運用有效的栽培措施可以提升番茄產量和質量。番茄生長過程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若沒有運用相應的種植措施,會阻礙其生長,進而降低番茄的產量與質量。所以,要結合番茄實際生長情況,運用相應的種植措施,并采取切實可行的病蟲害防治策略,為番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文章分析了番茄種植技術,探討了番茄病蟲害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番茄;病蟲害;防治措施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09-0097-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6.412;S641.2? ? ? ?文獻標志碼:B
修文縣位于貴州省中部,地處東經106°21′~106°53′、北緯26°45′~27°12′,屬北亞熱帶和南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充沛、氣候溫和濕潤、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冬無寒冷、夏無酷暑、氣候宜人,為番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番茄可以生吃,也可以烹飪,因為其營養豐富、口感佳,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尤為喜歡的一種蔬菜。為了提升番茄的質量與產量,促進助農增收,科研人員開始重視番茄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
1 產地環境
選擇前茬為非茄果類蔬菜作物,土壤耕作層深厚,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力較高,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2 合理選種
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選用品質優良、抗病抗逆性強、商品性好、滿足市場需求的品種。早熟栽培:選擇抗晚疫病的早、中熟品種。正季及延晚栽培:選擇抗枯萎病、晚疫病及病毒病的中、晚熟品種。
3 育苗
與直播栽培相比,育苗的播種時間可提前40~60 d,3月上旬播種,4月上旬分苗,5月定植,收獲時間可提前15 d左右[1]。番茄壯苗標準:植株莖稈粗壯、節間短,顏色呈紫紅色,葉片為深綠色,且十分肥厚,同時根系發達,定植后可以迅速緩苗,苗齡在50 d左右,秧苗針葉為5~6片。
3.1 播前準備
建造營養池:1個大棚(寬8 m)內建設3個育苗池,長度與大棚相同,寬度各占1/2,深度10~15 cm,每個池的兩邊均有寬30~50 cm的過道,用空心磚或預制板鋪設。穴盤選擇與消毒:選擇孔為105個或162個的漂盤;新盤可不消毒,舊盤可用清水漂洗干凈。消毒營養基質:育苗基質首先按200~240 L/m3的用水量進行預濕(用手纂時成團),再在預濕的水中加入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用量為50 g/m3,均勻拌入育苗基質中并消毒,放置2~3 h后裝盤,也可在播種后噴施消毒。裝盤:將預濕的基質用鐵鍬直接裝入穴盤中,要高出穴盤面,再用木板刮平,6~8個穴盤摞到一起,形成自然的播種深窩[2]。種子處理:將種子浸泡在50~55 ℃的溫水中10~15 min,不停攪拌,如水溫下降至50 ℃時再補充熱水并浸泡8~10 h,最后去除浮在水面上的癟籽,在浸泡過程中用手搓洗干凈種子,去除種子上的果肉、果皮和黏液等,然后撈出種子,并用清水沖洗干凈種子,播種。
3.2 播種管理
播種:在裝基質的穴盤打深度為1.5 cm的孔,播入種子,用量為1粒/穴,然后覆蓋厚1.5 cm的營養土。漂浮盤入池:在營養池中平放進播好種子的漂浮盤。入池1 d后有的種植孔不能吸水,要用細鐵絲鉆通種植孔,為基質吸水提供幫助,保證種子充分吸水[3]。添加池水:育苗池在播種前1 d灌入無污染、干凈的水,土壤pH值為6~7,首次加水深度應在5~6 cm,當番茄苗長出真葉后,在營養池中加水,加水深度應在8~10 cm,若是出現漏水、跑肥的問題,應第一時間加水補肥,水面不能暴露在陽光下,以免滋生藻類。
3.3 苗期管理
溫度:苗期管理應以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為基礎,在適當的時間合理利用遮陽網和通風窗。出苗前必須將農膜蓋嚴實,做好保溫工作。若是晴朗天氣,溫度在30 ℃以上時,應揭開膜的兩端,通風排濕;若出苗前經常降水,每隔3 d在中午揭開膜的兩端,時間為2 h。若是陰雨天,出苗后每日午后通風排濕2 h,溫度超過25 ℃時,揭開膜的兩端。番茄生長中后期,溫度為25 ℃時,揭開膜的兩頭和兩側,防止高溫燒苗和苗徒長。第1次施肥將0.1%尿素、0.2%磷酸二氫鉀、0.05%硫酸銅(防治綠藻)溶解于桶中,直接均勻倒入育苗池中。在苗長出3~4片真葉時第2次施肥,將0.5%尿素、0.2%磷酸二氫鉀溶解在桶中,然后再向池中施撒,之后兌水至8 cm的位置,主要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和蚜蟲等病蟲害。防治立枯病和猝倒病時,可以施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煉苗:移栽幼苗前15 d,斷肥、斷水,煉苗2~3次,幼苗以中午萎蔫、早晚能恢復為宜,移栽前2 d不再煉苗,在營養池中放入苗盤,讓幼苗充分吸足水肥。移栽前7 d左右必須煉苗,確保大棚環境盡可能與大田環境相近。
4 假植
4.1 假植苗床的準備及裝缽
在鋼架大棚中設置假植苗床,先鏟平地面,混合多菌靈500倍液和毒死蜱1 000倍液,制作成殺菌劑,消毒地面。營養缽最好選擇8 cm×8 cm的規格,裝土深度應稍微低于缽口,同時分層下實。順著大棚走向,按1.2 m寬廂擺成正方形,最好每個缽口占地10 cm。用細土圍邊,保護缽口等待假植。
4.2 假植
11月底至12月初,幼苗長出3片葉時可以假植。在假植前1 d,混合中生菌素1 000倍液、多福1 000倍液、毒死蜱2 000倍液,淋透營養缽進行消毒。假植過程中,蓋上1層潔凈地膜,四周插入短竹片壓實,在營養缽中間用竹簽打孔栽苗,噴灑適量的定根水,最好噴灑阿米西達溶液1 500倍液,蓋上小拱棚,以達到保濕保溫作用。假植成活后在適當的時間煉苗,并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
5 定植
翻土整地:開設邊溝應大于單位面積,要增開腰溝,翻土27~30 cm,炕土10~20 d,耙碎整平。開溝施底肥:底肥按照NY/T 394—2000的規定執行。春夏栽培:每隔1.3 m開溝;夏秋栽培:每隔1.5 m開溝,每公頃溝施加腐熟農家肥22 500~30 000 kg、腐熟餅肥450~600 kg或有機復合肥450~600 kg,所用農家肥需經堆漚無害化處理,每公頃施加復合肥750 kg或過磷酸鈣450 kg、硫酸鉀300 kg。開廂作畦:覆土蓋肥,采用高畦栽培。早熟栽培:1.3 m帶溝開廂,畦高20~30 cm,溝寬35~40 cm;正季及延晚栽培:1.5 m帶溝開廂,畦高25~45 cm,溝寬50~60 cm;設施栽培:1.3 m帶溝開廂,畦高20~25 cm,溝寬35~40 cm。定植時間:早熟栽培2月下旬至3月下旬;正季栽培4月上旬至5月中旬;延晚栽培5月下旬至6月中旬。定植方法:帶土移苗移栽,雙行定植。早熟栽培采用地膜加小拱棚定植。正季或延晚栽培采用地膜覆蓋或露地定植。定植密度:根據品種特性確定栽培密度。早熟栽培株行距(35~40) cm×60 cm,種植密度37 500~42 000株/hm。正季及延晚栽培株行距(45~55) cm×80 cm,種植密度24 000~30 000株/hm。
6 田間管理
6.1 肥水管理
定植后第一時間澆定根水,成活后施加提苗肥,以稀釋沼液為主。第1穗果坐穩后施加沼液,采收第1穗果后開展第2次追肥工作。根據土壤肥力、生育期、生長狀況與澆水相結合開展追肥工作。結果期土壤含水量60%~80%。結果期用沼液+0.3%鉀肥75 kg/hm或0.2%~0.5%磷酸二氫鉀30 kg/hm進行根外追肥,每隔7~10 d追施1次,追施2~3次。追肥過程中所用農家肥需經無害化處理,嚴禁使用人畜糞尿。禁止施用肥料,嚴格按照NY/T 394的規定執行。
6.2 植株調整
搭架綁蔓:株高30 cm左右,用1.8~2.4 m細竹竿搭架,并且及時綁蔓,以后每隔1~2穗果綁上1道。整枝打葉:采用單稈或雙稈整枝,摘除植株內密不見光的葉片及病、殘、黃葉。摘心:晚熟無限生長型品種,9~12穗果上部留2~3片葉或9月下旬后摘心。疏花疏果:大果型留3~4個果,中果型留4~6個果。
7 適時采摘
番茄種類不同,其成熟期也不同,成熟主要分為4個時期,即綠熟期、變色期、成熟期和完熟期。用途不同,采摘時間也有所區別。若是需要運輸,應在綠熟期采收并出售。因為采摘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運輸才能銷售,因此應提前一個成熟期采摘,在售賣番茄時可降低損壞率。若是無需運輸,自家食用或就地出售,應在成熟期采摘,此時果實剛成熟,十分新鮮。應盡可能防止磕碰柔軟的番茄,采摘過程中戴好手套,將廢衣物或泡沫墊在籃子底部,應做到輕摘輕放,防止損壞番茄,并注意不能連著果蒂采摘,以免裝運過程中果實相互刺傷。在秋季到來時,若是還未數好果實,應摘下所有的果實放置在溫室內貯藏,因為溫暖的環境能夠讓果實成熟,等到果實成熟后再食用或銷售,如此不僅可以延長供應期,能夠在冬天吃到番茄,還能提高經濟效益。不能用激素刺激未熟透的果實,會破壞番茄的營養價值,無法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
8 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控制原則。
8.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借助農業技術,有計劃、有目的地改變農業生態環境,促進番茄良好地生長發育,為病蟲草害創造不利的生態條件,有效防治病蟲害。
8.2 生物防治
在生物科技的不斷發展下,生物防治應運而生,其是一種綠色、高效的新型病蟲害防治方法,提升食品安全性。首先,天敵滅蟲。可以借助昆蟲食物鏈的特點,引入天敵消滅害蟲,而且又不會為害番茄的天敵昆蟲。其次,以菌抑蟲。有些菌類可以在幼蟲體內寄生,同時從中獲得營養,殺滅寄生幼蟲,從而有效防治蟲害。再次,誘導劑。在研究自然界植物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現象,昆蟲啃食了某種植物后,該植物的莖、葉會產生一種與毒素相似的抑制劑,同時會警示其他植物抵御蟲害侵襲,在種植番茄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此現象,用誘導劑促使番茄植株形成病蟲害抑制素,增強番茄植株抗病力。
8.3 藥劑防治
運用殺鼠劑、殺螨劑、殺菌劑、殺蟲劑等化學藥劑防治鼠類、病蟲草害。苗期以防治猝倒病為主兼治其他病蟲;大田期以防治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為主,兼治其他病蟲,加強監測,及時用藥。合理用藥,按照NY/T 393的規定執行。
病害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發病初期,施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每間隔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晚疫病:發病初期,施用70%霜脲氰1 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每隔7~10 d施用1次,連噴2~3次。早疫病:發病初期,施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25%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0%苯霜靈乳油3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800倍液、70%乙磷·錳鋅500倍液,防治效果較好。灰霉病:發病初期,施用速克靈1 000倍液、撲海因1 000倍液、卉友5 000倍液,每隔7~10 d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青枯病:定植后施用1∶1∶2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每隔15 d噴灑1次,防止發病。葉斑病:施用50%多菌靈懸浮劑1 050~1 200 mL/hm,每隔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白粉病:施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每隔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
蟲害防治。蚜蟲:施用3%啶蟲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每間隔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美洲斑潛蠅:施用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每間隔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白粉虱:施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40%樂果乳油1 000~2 000倍液、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倍液噴霧防治。棉鈴蟲:在幼蟲孵化期,噴施15%阿維·毒死蜱乳油1 000~1 500倍液、30%觸倒乳油,每隔5 d噴施1次,一般在晴天16:00后或陰天噴灑,可以有效防治蟲害。棉鈴蟲:可噴施多角體病毒殺蟲劑、殺蟲單或氟苯蟲酰胺懸浮劑等,每隔3~7 d噴施1次,連噴2次。
9 結束語
現階段,在番茄種植行業中,我國仍存在諸多不足,尤其是在防治病蟲害方面,仍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想在我國構建健全的番茄生產銷售行業,任重而道遠。在種植番茄的過程中,要盡量確保種植的規范性與管理的科學性,就當地發生率較高的病蟲害案例,分析其發病原因,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做到有備無患,提升番茄的質量和產量。
參考文獻:
[1]馬善江,劉羽,顧凌.番茄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要點探討[J].新農業,2021(17):48.
[2]張麗敏.番茄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0(12):39-40.
[3]王剛.簡析口感型番茄優質栽培技術要點[J].新農業,2020(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