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 數學作業是教師對教學過程設計的環節之一,通過作業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檢測學習效果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分層作業,做到“因人而異”,精準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減負增效。
[關鍵詞] 分層作業;減負增效;學習能力
數學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數學作業在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升知識應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是正式接觸學科學習的開始,在小學階段所養成的學習習慣將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國家明確要求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數學學科應該如何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呢?每一位學生都具有不同的個性和認知特點,在學習能力上體現出不同的層次,因此在作業設計上當然不能一模一樣,毫無層次。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應該有明確的目標和針對性,在作業內容上體現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要求和發展目標。筆者從當前作業設計的現狀、分層作業的策略和分層作業的評價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體現分層目標和多元設計策略,希望能夠通過作業設計達到減輕學生負擔和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一、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現狀
(一)缺乏連貫性和持續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習慣給所有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布置較為便捷,也便于批改和反饋。這樣的觀念導致教師的思維受到了約束,缺乏創新意識,在落實分層作業的行動上缺乏動力。
部分教師雖然有了一些行動,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一是教師沒有清楚認識到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對所有學生提出了同等的要求,認為所有學生都有能力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師的作業;二是分層作業的實施教師無法長期堅持,無論在操作上或者具體內容上都會存在一些困難,這是一個逐漸過渡的過程,學生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短時間的分層作業是很難看到良好的效果的;三是教師過于注重短期的教學效果,短期內教師沒有收到滿意的效果,容易對分層作業的實施失去了信心,導致分層作業的實施缺乏持續性和連貫性,影響了分層作業真正的落實。
(二)對學生的分層不夠精準
分層作業的設計是基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和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的差異進行的,在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情況下配之以合適的作業內容。但是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綜合考慮,而把重點放在了作業的設計上面,只是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進行了簡單的分層,沒有考慮學生的綜合情況,導致有些學生對自己的作業不感興趣,或者所拿到的作業與自己的實際能力不一致,影響了作業的完成情況,也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分層作業沒有發揮應有的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增強學習信心的作用,反而讓學生產生了厭煩的情緒。
(三)分層作業內容不夠合理
分層作業的設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從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作業量的多少和作業內容的針對性等方面綜合考慮,滿足學生的需求。但是從實際實施的過程來看,很多分層作業的設計劃分簡單,分層不明顯,特別是在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培養學生的目標上區分不明顯。
比如,對于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作業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重在夯實基礎,增強學習的信心;學習程度稍好的學生應該在基礎題目之上進行適當的拓展,滿足他們提升學習能力的愿望;對于不滿足于課堂學習內容的學生則應該安排一些創新類、具有挑戰性的題目,發展創新思維,以此滿足不同層級的學生的需求。比如,在布置六年級分數除法解決問題的作業時,教師一般都會布置一些分數除法方面的計算題或者應用題,主要在作業量上有區別,但是在題目的難易度上區分不大,沒有有效地考慮學生的學習程度,導致有些學生完不成,有些學生“吃不飽”,影響了作業檢測的效果。
結合以上分層作業的現狀,筆者認為教師在進行分層作業設計時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因人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結合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在作業的設計和要求上體現出知識技能的差異性。作業設計的目標是通過合理地分層作業,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高效完成,并通過作業鞏固自己對知識的掌握,鍛煉自身的能力。
教師在布置分層作業時,首先,要精準把握教學內容,對教學的重難點了然于心,能夠預設學生在作業中的問題;其次,要了解學情,把握班級中學生的學習程度和不同的特點,確保每位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都能有所收獲;最后,分層作業的設計要保持動態化,保證學生都有積極性,能夠及時調整學生所在的層次,以發揮作業在調動積極性方面的作用。
二、分層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作業內容的多樣性
分層作業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與傳統的作業布置不同,分層作業需要考慮學生在學習品質、學習習慣、認識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性,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進行作業設計。
第一分層作業的基礎題和提高題面向班級內的大部分學生,而拓展題和創新題則是面向那些學有余力、需要課外延伸的學生。比如,小學階段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兼顧概念和應用,以計算面積為主。比如,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作業案例:一塊土地的形狀為平行四邊形,已知它的底和高分別是160米和20米,求這塊土地的面積是多少?若每公頃土地可以收獲高粱8000千克,那么一共可以收獲多少糧食呢?這是適合需要鞏固基礎知識的學生完成的作業。學習能力較好、知識基礎較好的學生需要難度稍高的問題,比如,假設有兩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底長也相等,那么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一定完全相同嗎?根據你畫出的圖形講解理由。這樣的作業設計,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究,鍛煉了思維能力,拓展了視野。
第二分層作業的設計要兼顧趣味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還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因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注意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可以通過數學游戲、有趣的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圖形的運動”一課,學生需要掌握圖形的運動和特征。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玩具,比如,“風車、陀螺”等;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作圖,將風車旋轉的四個部分分別標上序號A、B、C、D,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A繞O點逆時針旋轉90°后到達哪個位置?若A順時針旋轉90°可以到達哪個位置呢?逆時針旋轉多少度才能到達點C的位置?B點需要順時針旋轉多少度可以到達點A的位置?學生可以一邊思考一邊畫圖并進行操作,將圖紙剪下來,用拼一拼、擺一擺、轉一轉的方式增強對圖形旋轉理論的正確認識,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第三在分層作業時還要注意拓展創新作業,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在作業設計時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驗證進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可以設計基礎性作業,檢驗學生是否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多少頂點、棱、面,一個頂點能引出幾條棱等學習情況;設計鞏固強化題,要求學生進行圖形的補充和折疊。
此外,還要注意探究題和創新題的設計。比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如果將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擴大3倍,那么它的表面積有什么變化嗎?有一根長72cm的鐵絲,現在要將這根鐵絲制成一個正方體,請計算這個正方體的每個單面的面積是多少?通過這樣的問題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既體現了作業內容的不同層次,滿足了學生的發展要求,也能關注到所有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發揮的優勢。
(二)作業呈現方式多元化
數學的分層作業在作業內容上非常豐富,在作業的形式上也可以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創設豐富的作業展示舞臺,讓學生展示作業的成果。除了傳統的手寫試題之外,可以通過視頻、動畫、照片等多種方式呈現作業的成果,也可以用數學匯報和探究話題的形式展現。在數學作業中還應有需要實踐操作的試題,讓學生可以通過靜態的照片、動態的視頻等方式進行記錄和說明,鼓勵學生嘗試多種表現方式,可以通過思維導圖、論文報告等文字形式展示自己的思考過程和想法。
比如,“位置與方向”一課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創意作業: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學校的平面圖畫出來。在完成這樣的作業過程中,小組內的學生可以進行分工,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特長,方向感強的學生負責定位方向,繪圖能力強的學生負責地圖設計,組織能力強的學生負責總體布置安排。這樣的作業不僅鞏固了數學知識,也鍛煉了學生的協調溝通與合作能力。
(三)作業布置方式多樣化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多媒體技術融入教學當中。在教學“圓”這課時,考慮到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讓學生通過自主收集信息的方式,提前了解有關圓的相關概念和知識。這樣的形式可以用在課前預習,也可以用于課后鞏固,當然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用來進行加深學生對圓的認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對網絡媒體的興趣,將一些問題利用網絡進行發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拓展學生的視野,擴大教學的容量,加強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和理解能力。在課后階段利用網絡給學生布置一些拓展作業,能讓學生離開課堂之后繼續學習與探究,拓寬視野,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作業分層科學性
學生的學習需求各不相同,作業設計應因人而異。教師在進行作業分層時不僅要從作業內容上進行考慮,還要注意體現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感的提升。比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一課時,可以從思維能力上進行分層:
1. 一個底面半徑是5厘米,高10厘米的圓形水杯,請問這個水杯的體積是多少?
2. 一個圓形水杯,側面展開是一個長為31.4厘米,高為10厘米的長方形,請問這個水杯的容積是多少?
3. 一個圓柱形水杯,底面的直徑是10厘米,水杯里面裝的水的深度為4厘米,正好是這個水杯容量的2/5,請問這個杯子可以裝多少毫升的水?
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逐層進行探究,讓問題的答案能自然地“水落石出”,水到渠成,學生也在問題的探究中收獲了研究的方法。
三、分層作業評價方式多元化
分層作業的評價是作業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實現了多元化,但是沒有匹配多元化的評價,作業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傳統的作業評價中,教師是評價的唯一主體,忽視了學生的作用和影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需要納入評價的體系中,除了教師評價,可以引入學生自評、同學互評的手段,豐富分層作業的評價形式。評價的內容也可以結合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及實踐操作中的具體表現,對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客觀的綜合評價。在評價的方式上除了依靠語言、分數的評價,還可以借助于文字評語、積分制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分層作業中對學生不同的要求,在評價時同樣要注意分層評價,才能符合作業設計的理念和目標。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洪流中,每個學科都在調整教學的方式,那么作業的布置也要有相應的調整和優化。作業設計應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立足點,關注到全體學生,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目標,實現作業設計的精準化、層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