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萱
仲裁是中國法律規定的糾紛解決制度,是重要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也是國際通行的商事爭議解決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仲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研究仲裁工作改革方案。2018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見》。2019年1月15日,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加快整合包括仲裁在內的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盡快建成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網絡。2021年2月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為新時代仲裁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仲裁已經成為國際通行的商事爭議解決方式,在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中具有重要作用。自《仲裁法》頒布實施以來,商事仲裁行業呈“加速度”發展,規模和速度居于世界前列:2022年,全國仲裁案件年受理數量近50萬件;案件爭議額已經達到9800多億元。
相對于其他糾紛解決機制,仲裁具有專業、高效、靈活的根本屬性,以及尊重意思自治和市場邏輯的價值取向,對于解決多樣化復雜化的商事爭議,相比其他爭議解決途徑,具有突出特點和優勢。
仲裁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仲裁的整個過程貫穿著當事人自愿原則,當事人可以自愿選擇是否采用仲裁方式解決爭議,自愿決定采用仲裁方式解決哪些爭議事項、由哪個仲裁機構仲裁、由哪些仲裁員仲裁,還可以與對方當事人自行設計開庭審理、證據提交等具體事宜。在涉外案件中,可以選擇仲裁地及仲裁所適用的法律。
仲裁是由公正、獨立的第三人居中裁判以解決糾紛的機制。居中裁判的“第三人”即仲裁員,均為各專業領域的知名人士、權威專家,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法律素養和高尚的職業道德,能夠精準到位的理解和把控案件,保證了程序的正義和結果的公正。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程序相對簡便靈活。仲裁裁決一經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并可強制執行,當事人不可以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向法院起訴。一裁終局是仲裁的效率體現,既節省時間,又節約金錢,使得當事人可以經濟高效地解決糾紛。
仲裁裁決能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承認執行。1958年《聯合國關于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紐約公約》)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套簡捷的相互承認和執行仲裁裁決的制度,使得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行富有效率。中國于1987年加入《紐約公約》。至今,全世界已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入該公約。在《紐約公約》及區域性協定的保障下,仲裁裁決能夠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法院的承認與執行。
《仲裁法》第四十條規定,仲裁不公開進行。當事人協議公開的,可以公開進行,但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仲裁的保密性使當事人的商業秘密和貿易活動不會在解決糾紛中被泄露,也不會因為訴之仲裁而失去應有的商業機會、市場信譽、信息資源和業務前景,能夠充分保護當事人商業秘密、維護當事人商業信譽。
仲裁實行“協議管轄”,不實行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仲裁機構依其自身公正裁決建立公信力,其仲裁權的取得完全基于當事人的授權。仲裁機構之間也沒有隸屬關系,且仲裁庭獨立審理案件,不受任何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保證裁決公平公正。
近年來,青島仲裁委員會立足新時代發展定位,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仲裁專業優勢和職能作用,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先后成立青島仲裁委員會知識產權、海事海商、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現代物流、互聯網、建設工程、易貨貿易8個專業仲裁院和上合示范區國際仲裁院、多元法律服務中心、旅游投訴糾紛仲裁中心等服務平臺。目前擁有1300多名國內外資深專家和學者擔任仲裁員,仲裁案件范圍遍及海事海商、國際貿易、知識產權、金融投資、證券期貨、建筑工程等各領域,可滿足各類民商事糾紛仲裁需要。青島仲裁委員會被中國互聯網法治大會授予“優秀‘互聯網+法律創新項目”獎,榮獲中國首屆仲裁公信力評估“開拓進取獎”,在第二屆中國仲裁公信力評估中被評為“全國十佳仲裁機構”和“涉外服務十佳機構”,在全國仲裁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2022年,被教育部、司法部確定為全國20個法律碩士(國際仲裁方向)研究生聯合培養單位之一。
由青島仲裁辦制定印發的《服務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于今年3月9日正式實施。《服務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圍繞辦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競爭力強、宜居宜業四項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基本要求,制定了加強案件管理服務、推進仲裁信息化建設、提升青島仲裁社會認知度、優化涉外仲裁服務、推行“3+N”互聯網仲裁“青島模式”、提升多元解紛能力、加強仲裁隊伍建設7個方面共14條措施。
在加強案件管理服務,著力提升辦案質效方面,青島仲裁辦將深入推進辦案質效攻堅,細化案件受理服務指引,探索電子送達,提高案件受理專業化、規范化水平。創建“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服務”全流程仲裁服務模式,提升程序管理和服務精細化、專業化水平,提高案件辦理質效。持續優化制度流程,不斷完善與仲裁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推進仲裁案件繁簡分流,實現簡案快裁、類案速裁、繁案精裁。創新仲裁與司法銜接機制,推進出臺“進一步完善訴訟與仲裁有機銜接工作意見”,暢通仲裁保全、執行銜接渠道,營造公正高效便捷的司法支持環境。
在推進仲裁信息化建設,優化辦事方便營商環境方面,青島仲裁辦將推進青島智慧仲裁平臺建設,打造與稅務、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等數據平臺對接的青島智慧仲裁平臺,實現仲裁案件“一網通辦”,降低市場主體爭議解決成本。深化線上調解服務,充分發揮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ADR)在線調解系統作用,實現線上調解案件數量增長一倍以上,滿足人民群眾便捷高效解紛需求。
在提升青島仲裁社會認知度,拓展仲裁服務領域方面,青島仲裁辦將創新仲裁宣傳機制,優化常態化“大走訪”“大調研”工作機制,舉辦仲裁宣傳推行系列新聞發布會,創新宣傳推行仲裁法律制度,緊緊圍繞招商引資和實體經濟、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大力推動仲裁服務向重點領域拓展,護航青島高質量發展。搭建仲裁宣傳平臺,舉辦齊魯建設工程糾紛多元化解高峰論壇、海事海商仲裁座談會,與市國資委、金家嶺金管委聯動開展仲裁服務企業活動,開展“世界知識產權日”主題活動,推進仲裁法律服務向更多市場主體和更廣領域拓展。
在優化涉外仲裁服務,營造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方面,青島仲裁辦將建強青島國際仲裁中心,建立投資仲裁規則,壯大涉外法律服務領軍人才隊伍,提高涉外仲裁水平。發揮上合示范區國際仲裁院、國際物流仲裁中心等平臺作用,創新制度和服務供給,服務上合組織國家經貿往來和“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參與籌辦上合組織國家地方大法官論壇,助力涉外法務中心和金家嶺金融法務中心建設,開展“一帶一路”、上合組織國家仲裁機構及商事調解組織交流合作,提高青島仲裁國際影響力。
在推行“3+N”互聯網仲裁“青島模式”,服務營商環境數字化轉型方面,青島仲裁辦將深化區塊鏈電子證據平臺在工業互聯網、現代金融、跨境電商、易貨貿易等領域的應用。修訂《互聯網仲裁規則》,優化互聯網仲裁流程,便捷、高效、低成本化解糾紛。制定《易貨貿易業務糾紛解決規范》,做強易貨貿易仲裁院,建立易貨貿易糾紛解決專家庫,公正高效仲裁易貨貿易糾紛,促進易貨貿易行業健康發展,服務國內國際貿易糾紛解決。
在提升多元解紛能力,服務現代化治理樣板城市建設方面,青島仲裁辦將加強多元法律服務中心建設,優化入駐調解組織結構,豐富仲裁確認等多元解紛制度供給,建立仲裁前調解優先推薦機制,推動仲裁與商事調解、社會組織調解、人民調解等有機銜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生態。加強國際民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建設,構建“訴訟、調解、仲裁”一站式糾紛解決格局。深入推行“四位一體”解紛模式,持續優化建設工程領域“一站式”貼心管家服務,打好“調解+爭議評審、談判促進+仲裁、爭議評審+仲裁”等多元解紛組合拳,公正高效化解建設工程領域糾紛,助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優化宜居宜業營商環境。
在加強仲裁隊伍建設,為公正高效解決糾紛提供人才保障方面,青島仲裁辦將提高仲裁員選聘標準,加強仲裁員管理,落實仲裁員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仲裁員指定工作規則,實現仲裁委員會管理與仲裁庭獨立裁決有機結合。加強仲裁員監督考核,落實仲裁員動態評價機制,確保仲裁員公正履職,專業仲裁。加大仲裁員精準培訓力度,提升仲裁員專業水平和國際視野,聚力打造通曉國際仲裁規則、具備涉外仲裁能力、善于處理國際經濟貿易糾紛的專家型仲裁員隊伍。按照市場化模式和崗位需要選聘、管理仲裁秘書,優化崗位業績與薪酬掛鉤的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常態化開展仲裁秘書業務能力培訓和職業操守教育,打造具有高度職業素養的專業化秘書團隊,為仲裁庭和當事人提供一流仲裁服務。
下一步,青島仲裁辦將抓好《服務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落地落實,堅持把市場主體滿不滿意、受不受益作為最根本的檢驗標準,提升仲裁服務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To fully implement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cisions and plans of the CPC Qingdao Municipal Committee and the Qingdao Municipal Government on “Optimizing and Improving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arbitration in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Qingdao Arbitration Commission Office recently issued the Measures for Optimiz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Focusing on the four basic requirements, including convenient service, justice, strong cost competitiveness, and livable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optimizing and improv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 document outlines 14 measures in seven aspects, which are strengthening case management services, promoting arbitr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enhancing social awareness of Qingdao arbitration, optimizing foreign-related arbitration services, implementing the “Qingdao Model” of “3+N” Internet arbitratio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multiple dispute settlement, and building up the arbitration t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