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萱
艷陽四月,繁花似錦,生機勃勃。在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呈現出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產業發展突飛猛進的繁忙景象:總投資50億元的鑫東云計劃科技谷項目,兩棟科研樓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主體及基礎施工;總投資50億元的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項目正在進行土石方作業……不久的將來,多棟高層數字經濟科研樓將從這里拔地而起,崛起一個新的產業高地。
很難想象,幾個月之前,這里還是一片閑置土地。
土地,是承接項目的關鍵載體,也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以來,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按照“保障好土地要素、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要求,科學制定低效用地盤活整治方案,高效務實推進整治工作開展,有效拓展了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解決了20公頃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建而未盡用地的盤活整治工作,保障多個大項目加速建設。
眼下正加速推進的鑫東云計劃科技谷項目,于2022年9月正式落戶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占地面積13.4公頃,將建設全球大數據實訓中心、處理中心、測試中心以及全球戰略伙伴智慧產業試驗區研發機構,建成后將有力促進青島大數據產業、海洋科技產業云服務等領域發展。
項目能夠有序推進建設,離不開交通商務區的主動作為,靠前服務。
“鑫東云計劃科技谷項目用地是交通商務區在鐵山工業園盤活的13.4公頃低效利用土地。”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國土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潤兵說道,“但因該宗土地多年未進行有效開發建設,隨著用地政策的調整,出現了歷史遺留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妥善解決,可能造成土地無法使用。”
一邊面臨項目開工迫在眉睫,時間緊、任務重,一邊面臨“沉睡”20年之久的閑置土地資源使用難題,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發揮專班、專員力量,“點對點”精準服務、“實打實”提升效能,抓大面、摳細節,破難題、抓推進,為解決土地使用難題及項目順利推進提供堅強保障。
低效用地成因多樣,企業經營狀況不一、訴求各異,須因時因事因地分類處理,杜絕“一刀切”現象。“我們多次對接協調有關部門,白天到檔案館查閱有關資料,晚上利用影像圖分析國有土地使用證與批次用地紅線部分不符的原因,與職能部門對接會商、研究對策、制定方案。”劉潤兵說。
本著一案一策、特事特辦、尊重歷史、重視現實的原則,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最終研究出了一套符合政策規定又能切實解決土地補償問題的方案,為鑫東云計劃科技谷項目按時開工打下了基礎。
梳理清項目用地的歷史遺留問題后,另一項重要工作便是厘清未清場土地臺賬、完成征遷工作。
“圍繞中心工作,我們堅持‘三個一工作模式,即一本臺賬、一個方案、一套機制,會同屬地街道想方設法破難題,多措并舉抓推進,高效有序地完成了項目地上附著物的征遷清場工作。”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征遷專班負責人、四級調研員董金鈺說。
據介紹,征遷工作堅持項目至上原則,深入現場摸清底數,堅持一個項目一本臺賬,分解細化責任,通過摸底建賬、督導交賬、公開曬賬,助推項目征遷工作高效有序推進。
“項目征遷補償工作方案的制定是項目征遷保障首要要素,我們厘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方案,畫好‘路線圖、定下‘施工圖,征遷工作有規可依、有章可循。”董金鈺說。
近一個月內,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發揮專班統籌調度作用,與街道強化融合,加強征遷工作日報送制度,形成了一套切實有效的保障機制,為征遷工作順利完成保駕護航。
截至3月底,項目地上附著物清理工作全部完成,徹底喚醒了近20公頃閑置土地,保障了鑫東云計劃科技谷項目及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項目的建設。
一地一策、靶向處置閑置土地,推動“土地存量”向“發展流量”轉變,為青島西海岸新區社會經濟發展爭取到了地域空間,也有力地推動了交通商務區產業新城建設進程。
今年一季度,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完成認定50億元以上新經濟項目 1個,10億元以上先進制造業項目1個,實現內資到賬26億元,利用外資1500萬美元,全口徑稅收2193萬元。實現投資50億元以上的鑫東云、吉林大學汽車研究院項目落地,總投資約13.8億元的利康源醫療科技產業園項目開工建設,新啟動總投資50億元以上的水動力國際交流中心項目和泛美國際航空城項目。
同時,實現利用外資新突破,引進中巴國際文化產業園項目,一期總投資約5500萬美元,擬引進超過200家“一帶一路”國家商家入駐,打造融合文化交流傳播基地,建設成為“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示范性項目。
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和競爭力。下一步,青島西海岸交通商務區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當好項目發展“護航員”“服務員”,主動站在企業的角度想問題、辦事情,以最優營商環境打造創新產業沃土,全力打造新經濟活力示范區,為青島西海岸新區奮力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示范引領區貢獻力量。
In the Qingdao West Coast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Zone,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is in full swing and th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by leaps and bounds. It is hard to imagine that just a few months ago, this area was a piece of idle land. However, in the near future, a number of high-rise digital economy research buildings will rise from here, and a new industrial highland will em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