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 平

小羽(化名),女,出生于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她被診斷為偏癱,左側側腦室旁的軟化灶與左側腦室相通。在隨后的兩年中,小羽的母親和奶奶堅持帶小羽到醫院進行康復訓練,風雨無阻。小羽在今年入園。我們在觀察時發現小羽性格活潑,好動,語言能力發展較好,能夠主動和教師、同伴交流;右腳雖然可以踮起,但不能完成跑、跳等運動項目。小羽由于右半邊肢體無力,左右肢體不太協調,大運動能力、精細動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均偏低,低于該年齡段的正常生理能力。小羽也不能獨自如廁,常使用左手穿脫衣物、鞋襪、吃飯等,右手不能自如地打開,右手難以完成握勺、取物等動作,左手比右手更靈活一些。
觀察內容:小羽手指抓握練習。
觀察目的:了解小羽右手的抓握能力,從而對其進行動作訓練。
觀察目標:引導小羽嘗試用右手進行抓的動作,并掌握抓的正確姿勢,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
區域游戲時,小羽和兩名助學小伙伴來到融合教室,一起做游戲。教師簡單問候后,進行訓練活動。“寶寶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做游戲。”隨后,在第一個環節中,教師利用手部熱身小游戲(打開、合攏),吸引小羽的注意力,讓小羽主動打開自己的雙手,跟著教師的指令,慢慢伸展開來。在此環節中,小羽主動將自己兩只小手的不同感覺告訴教師,如左手力氣大、右手力氣小。教師關注幼兒的感受,并及時給予回應,告訴她:“只要經過多次練習,兩只小手總有一天會一樣厲害。”小羽笑著,主動伸出雙手和教師擊掌。隨后,她用左手模仿兔子耳朵,教師及時發出指令,讓她嘗試用右手比一個兔子耳朵。她嘗試無果后,就笑著為接下來的訓練環節做好鋪墊。
第二個環節是手部訓練:抓握紐扣。此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重點環節。我借助輔助材料——彩色紐扣,有效訓練小羽右手的抓握能力,提高右手肌力,讓她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完成訓練目標。《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游戲不僅是幼兒喜歡的活動,還是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重要途徑。在活動過程中,我創設了輕松、愉快的游戲環境,讓小羽充分觀察、觸摸、比較,向助學小伙伴學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我鼓勵她嘗試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并注意調整難度,讓其能夠感受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就感。小羽因此能夠長時間保持高漲的情緒和濃厚的操作興趣,從而讓抓握訓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個環節是師幼互動“抓抓樂”。經過此前的抓握訓練,我再次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小游戲,鞏固訓練成果。“抓抓樂”游戲既鍛煉了小羽的手部肌力,又能有效地增進親子關系。在此環節中,小羽從被抓者到抓握者,她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游戲結束了,她還沉浸在快樂的游戲中。
在準備階段,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以下材料:大小不一的毛絨球、彩色圓木片、木頭夾子、大塑料夾子、形狀各異的彩色紐扣等。通過對比,我發現毛絨球材質太軟,彩色圓木片表面太光滑,在訓練過程中不能有效刺激幼兒的手部神經。我在觀察時發現小羽喜歡一些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事物。例如,幼兒通過攀爬旋轉桿開啟游戲“滑滑梯”。她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后,也想參與其中,就主動問我:“我也想玩這個游戲,但是擔心手上沒有力氣。老師可以幫我一下嗎?”第一次嘗試成功后,小羽玩滑梯時不再需要教師的幫助了。我在訓練活動中結合小羽的興趣點,以彩色紐扣為輔助用具,訓練她的右手抓握能力。紐扣有大有小、顏色鮮艷、形狀各異,能夠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刺激幼兒的手部神經,滿足幼兒的操作欲望。
我發現小羽的語言能力較好。例如,能夠說簡單的兒歌,模仿小狗的叫聲,在得到表揚時能夠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謝謝”等。
在活動中,小羽情緒安定,主動參與全程,積極回應教師和同伴,在遇到困難時能夠給自己鼓勁,最終順利完成任務。小羽的右手雖然不靈活,但是她愿意主動嘗試,努力抓握,最終完成任務,具有自信、自主的良好學習品質。
一是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教師注重觀察,做好觀察記錄,并將獲得的有效信息及時與家長溝通。同時,教師要跟進幼兒的在家訓練情況,不斷優化教育方案,使幼兒的手部肌肉得到鍛煉。
二是教師主動親近并幫助幼兒,創設條件和機會,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引導幼兒嘗試自主穿脫衣物和鞋襪,發展手部動作。
三是及時給予鼓勵、支持,使幼兒在使用右手時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教師要積極鼓勵幼兒參與簡單的體育運動鍛煉,增強肢體的協調能力。
四是教師要將枯燥的手部訓練項目融進幼兒的游戲和日常生活中。例如,在益智區,提供串珠、蘑菇釘、夾子等材料,進行手部鍛煉游戲;在生活區提供勺子、豆子、穿線板、紐扣等材料,開展生活技能練習,讓幼兒在游戲中鍛煉、學習。
一是家長及時帶幼兒到專業機構進行康復訓練,如上肢、手功能訓練等。定期評估肢體功能,根據幼兒肢體功能的變化,及時調整康復訓練項目。
二是家長要幫助幼兒在家里進行上肢功能訓練,如抓握、刷牙等,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鞏固成果。
三是家長要及時反饋幼兒在家和練習情況,推進家園共育,提高幼兒適應自身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能力。
四是在康復訓練中,家長要關注幼兒情緒變化,及時化解不良情緒,促進幼兒更好地進行康復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