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冒亞梅

在幼兒園教育中幼小銜接是重要環節之一,高效的幼小銜接可以使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教師要關注幼兒的生活細節,善于捕捉教育契機,從而開展幼兒園生活化課程。
形象思維占幼兒思維的主導地位,教師要將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充分挖掘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構建讓幼兒感到有趣、熟悉的生活化課程,從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的主動性,提升教學效果。此外,面對幼小銜接下的生活化課程,教師要充分發掘良好的課程資源,發展幼兒在課程建構中的能力,使生活化的幼小銜接課程與幼兒之間形成共生關系。
能夠遵守時間、愛惜時間的幼兒,其心智的成熟度往往更高,很容易養成健康的生活規律,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他們也表現出自信、樂觀、善于表達、樂于交際等閃光點。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通過有效的方式深化幼兒對時間的認知,幼小銜接階段的幼兒很快步入小學,其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幼兒認識時間,掌握時間的基本特征與價值,幫助幼兒建立時間的概念。比如,教師開展“認識時鐘”游戲化教學活動,通過“了解時鐘”“認識鐘面”“認識整點、學習整點記錄方式”等環節,使幼兒知道了時鐘的基本結構,認識了整點時間,了解了時間與生活的關系,形成初步的時間概念。
另一方面,教師要制定合理的作息計劃,培養幼兒按時做事的習慣。幼兒按時完成任務,是在具備了時間知識的前提下進行的。在一日生活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幼兒觀察時鐘,展開討論,制定自己的一日作息時間表,并畫出自己在每個時間段要做的事 情,如8:30 入 園、9:00 吃 點 心、12:00 午 餐、16:30離園等。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后,幼兒就會養成按時做事的習慣。
為了讓幼兒能夠盡快適應小學的作息,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模擬小學的作息時間設計體驗活動,根據小學的活動時間設計活動計劃,讓幼兒加深對小學學習時間的感受。
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從以下方面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
一是教會幼兒如何歸類。在日常的保教活動及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對自己的物品進行分類和整理。比如,游戲結束后,結束引導幼兒逐一歸類游戲材料,放在相應的置物架上;與家長溝通,設立家務評比欄,鼓勵大班幼兒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通過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提升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學會自我管理的技巧。
二是通過活動實踐,提高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幼兒園可以結合幼小銜接教育的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比賽活動,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比如,大班開展“我能行”系列生活自理比賽活動,包括自己整理衣服、床鋪、獨立洗漱和進餐等,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滿足表現自我的欲望。此外,教師還可以適時放手,為幼兒提供放手實踐的機會。比如,教師引導大班幼兒推選出分餐班長,每天給大家介紹當天飯菜的種類、營養成分,開展光盤行動,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

三是增強幼兒為集體服務的意識。為集體服務是幼兒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體現,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師要恰當地為他們安排任務,引導他們為集體服務。比如,讓他們打掃教室衛生,為綠植澆水等。
幼兒的生理、心理都很稚嫩,獨立生活能力有待發展,生活經驗不足。但是,他們對新鮮的事物好奇心很強,又活潑好動,不知道危險行為帶來的危害,很容易受到意外傷害。因此,幼小銜接生活課程的構建中,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自我保護方法的學習,無疑是不容忽視的內容。
一是幫助幼兒養成自我保護的習慣。教師要在一日生活中引導幼兒養成自我保護的習慣。比如,不吃太燙的東西,走路靠右,輕拿輕放東西等。這些需要家長和教師的積極配合,長期堅持,才會逐步達成的培養目標。教師可以把日常的行為規范匯編成兒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并獲得自我保護能力。
二是教會幼兒自護常識,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幼兒學會自護常識,是提升自我保護能力的重要基礎,在幼小銜接生活課程的構建中,教師要注意將自護常識滲透于各個環節中。例如,在教學“認識電”的內容時,教師要教會幼兒正確使用電器的方法,各種標志的含義等,使幼兒掌握用電常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三是教會幼兒如何求助。幼兒因自身能力所限,在遇到危險時會感到很無助。因此,教會幼兒求助尤其重要,教師和家長要教會幼兒如何講述遇到的困難,地點在哪里,現場有沒有人,等等。同時,幼兒園還可以通過游戲活動進行情境表演,學會如何使用110、119、120、122 等求救熱線。
四是抓住一日生活自我保護教育契機。例如,在數學區域活動中,教師拿出數字卡,讓幼兒來拼出火警號碼、報警號碼、急救號碼等,然后再讓他們拼出爸爸媽媽的手機號,再給幼兒播放相關視頻,并引導幼兒思考:走丟了怎么辦、如何應對陌生人敲門、怎么求救等,讓幼兒學會如何自救和向他人求助。
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因此,在幼小銜接時期,幼兒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十分重要。
一是幫助幼兒樹立信心,教師要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制定教育方案,以游戲化教學、合作學習、實踐教學等形式引導幼兒學習,及時表揚他們的積極行為,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
二是帶領幼兒走進小學。教師組織幼兒參觀小學,與小學生交朋友,感受小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態,師生之間的關系等,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心理建設。
三是家園合力培養幼兒積極的心理素質。家長是幼兒的監護人,最理解幼兒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因此,家長要注意觀察幼兒,及時處理幼兒的心理問題,同時與教師緊密聯系,家園合力,提升幼小銜接的效果。
教師要深入解讀生活化課程在幼小銜接中的重要意義,結合幼兒的發展規律,構建生活化課程,以生活元素為基石,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綜合能力,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