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芬 付妹

“工作坊”作為幼兒園教研的一種全新的研修模式。教師立足園所發展實際,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組合,自主選擇研究內容,共同參與和體驗。“坊營”成員在人數上有一定的限制,能關注到每一位成員的成長發展。因此,以“工作坊”研修模式開展的幼兒園活動,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近年來,我園和另外兩所集團姐妹園共同組建“環境與材料工作坊”,進行了為期一年的連環更進式“工作坊”研修活動,成員們邊研討邊實踐,學研結合,收獲頗豐。
在以自主區域游戲為重要學習形式的幼兒園,關注環境與材料一直是研訓的重中之重。“環境與材料工作坊”由三所姐妹園業務副園長牽頭,共同思考發展方向與成長目標,確立了以“小團隊、微教研”為支撐點,以“同目標、共發展”為落腳點。一方面,以自由自主的教研形式讓每位教師研自己所想,展自己所長,用學習的內驅力替代統一的強制管理。另一方面,用持續性的“微教研”解決日常工作中的困惑與難點,讓“工作坊”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負擔,而是汲取能量與找尋工作輕松對應的資源地,賦能園所教師整體隊伍的成長。
“工作坊”的成員必須志同道合,積極上進。各個年齡層、不同發展階段的成員加入,便于立體地組織架構。我們改變了以往由園部直接定人的形式,而是先發出“坊員”招募通知,再以“自主申報+園級”推薦相結合的方式招募“坊員”。最后,我們從備選“坊員”中,確立了有責任擔當和專業特長的3 名中層干部、6 名骨干教師、6 名成長型教師、6 名青年教師,形成21 人組成的跨園“工作坊”教研梯隊。其中,三位3 名中層干部擔任“坊主”,共同商議工作坊的計劃與目標,并分解任務的落實,確立了有分工、同協作、共分享的教研模式:三個人、三條線、三個重點,有方針、有主題、有聚焦地落實“坊營”的具體工作。這樣的組織架構打破了常規視角來建構屬于“工作坊”獨有的研訓團隊。
“環境與材料工作坊”倡導成員多讀書、多學習,形成自主學習的內驅力。但是,管理不是強制性的,而是循序漸進的“四步走”模式。第一步隨機自主讀書,鼓勵利用平時的碎片時間,每天花上十分鐘、二十分鐘讀上幾頁。第二步形成“每周一聊”——聊專業知識(由青年教師發起),每周五在聊天群中分享幾句自主閱讀的書目摘要或者學習感悟,也可以在群里討論交流自己的困惑、碰撞思維的火花。第三步落實“每月一展”——展讀書心得(由骨干教師引領)。第四步“每學期一講”——講行為到實踐磨合(由坊主輪流進行)。3 位“坊主”分別在本學年針對藝術區、建構區、讀寫區主講了題為《語言環創支招,材料投放先行》《“在建構區中支持幼兒主動學習”的研訓行動與改變》《看、看見、看明白》的系列主題專線分享。通過自主讀、隨機聊、大膽展、專線講的“四步走”推動模式,“坊員”逐步形成了同頻共進的學習氛圍。
“工作坊”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充分發揮線上研討的便捷性。短短一年的時間,我們開展了3 期線上小組審議和3 期大組研討。3 位領銜人針對建構區、閱讀區和藝術區中的材料投放、環境創設幼兒互動等策略,進行線上的學習共享與問題研討;對照書中的互動表,根據各班幼兒與材料互動的頻次、特點等進行探討,并討論針對不同情況給予幼兒支持。例如,第三期藝術區探討針對材料投放的策略、藝術區的示范欣賞、藝術區中的作品展示等方面進行探討,并梳理提煉成各項策略和資源庫內容公布在群中。其中,在藝術區的示范和欣賞方面,提煉出了小、中、大班年齡段適宜的《名畫熏陶集》,將名畫的作者、創作背景、作品解讀等一一列出,為教師日常區域更新工作提供了幫助,激發了教師參與坊內研討和匯總資源庫的熱情。
有理論探討,必須有實踐的落地。針對線上研討的主題和內容,我們開展了3 期線下實踐跟進活動,通過現場碰撞推動實踐的落地生根。
一是讀寫妙招,共研共話。第一位坊主策劃了主題為“語言環創支招,材料投放先行”的教研活動,讓“工作坊”成員一起走進試點班級,開展現場“微教研”,緊扣“觀察、讀懂、支持”三個關鍵詞學習、交流、探討和互動,引導教師了解幼兒讀寫區中的發展需求。經過研討和現場調整,班級讀寫區在環境創設和材料投放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布局更合理了,聽、說、讀、寫功能區基本相對獨立又便于融合。
二是扎根生活,向美而行。第二位坊主聚焦美工區域環境中的規劃創設能力和材料投放水平,開啟尋“美”之旅,以“環境和材料與兒童對話”為主題組織現場觀摩和研討活動。其余“坊員”則進行沉浸式觀摩體驗,并在活動結束后暢所欲言。
三是建構拾趣,筑夢成長。第三位坊主借助大教研活動,同期開展名為《看與看見、看明白》建構區“微教研”,以“科學觀察、有效支持”為手段,激發幼兒在建構區的深度學習。
一次次雖然微小卻目標明確、精心準備的現場活動,實現了理論到行為的實踐轉變,也讓大家感受到的工作坊微小卻有力的能量。
通過一年來的努力,我們收獲了兩方面的成果。一是初步組建了3 項資源庫,實現實時資源共享。語言區資源庫收錄了各季節圖書推薦、重點書目導讀、分類和標識策略等;建構區資源庫梳理了各類積木名稱、建構技巧示例圖集、主題下的輔助材料表等;藝術區資源庫匯總了名畫欣賞集、作品呈現方式、評價策略等。“滿滿的干貨”給日常工作帶來了切實的幫助。二是每一位“坊員”都獲得了成長。我們先后在各級各類研訓活動中進行11 次講座與案例分享,多人在集團評比和局組織的讀書活動中獲獎。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和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同行,“工作坊”能走得更快、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