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濤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社會領域中明確提出:“幼兒在相互交往過程中,能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的生活能力。”積極的社會性情感和社會態度能促進幼兒認知、情感等方面和諧發展。
一個寬容的外在環境,有助于幼兒的個性發展,產生良好的自我意識。在幼兒生活中,教師是一個關鍵的人,要以正確的姿態和贊賞的眼光,寬容地接納每個幼兒。這樣,幼兒就會用積極的態度看待自己,用寬容的心態對待他人。
幼兒天生喜歡模仿他人,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一次區域活動時,建構區里地玩具撒了一地。勛勛的聲音傳來:“我們一起把地上的玩具撿起來,好嗎?”一旁正在玩具的君君沒有回應她。勛勛拿起一個籮筐邊撿玩具,邊說:“地上有這么多的蘑菇,我采蘑菇嘍!”說著,她就把地上的玩具一一撿起來放進玩具筐。“哈哈!這個花蘑菇真好看!”這時,君君眼睛一亮,立刻停止手上的動作,好奇地扭過頭看著她。不一會,君君也拿來了一個玩具筐,一起撿積木。勛勛看見君君也來撿,便說:“你看這里還有蘿卜,還有青菜。”君君高興地撿起一塊積木說:“我這兒還有辣椒和西紅柿呢。”她們撿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地上的玩具全部被放進了玩具筐。之后,兩人高高興興地玩起了“過家家”游戲。此前,我曾用同樣的方法吸引幼兒一起撿玩具。幼兒在生活中會學著教師的樣子,和同伴溝通、合作。在這個案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師言行舉止的示范作用。
一個幼兒一個世界,每個幼兒都有個性。要樹立幼兒的自信心首先要信任幼兒,充分給予幼兒表現的機會。例如,為了讓幼兒了解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我在科學區增設了一盆水和各種實驗用的材料,讓幼兒自主探究沉浮現象,并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下沉的材料浮起來,使上浮的材料沉下去。東東拿起一塊積木,并綁在塑料玩具上,用力地摁進水中。由于積木和塑料玩具都浮在水面,他又拿了個小鎖代替積木綁在塑料玩具上,可是玩具仍舊無法下沉。東東沮喪地嘟噥著:“這么回事呀!怎么老是沉不下去!”一旁正在探索瓶子沉浮現象的涵涵聽到了,湊過來說:“能讓我試試嗎?”東東把材料遞給涵涵。涵涵拿起小鎖用繩子繞了一圈又一圈,再拿起塑料玩具用繩子的另一頭繞了起來,繞好后她再拉了一下試試是否綁緊,然后放進水中。只聽“哐當”一聲,玩具連鎖一起沉到了水底。兩人高興地一蹦三尺高喊道:“成功了!”玩水是幼兒的天性,對幼兒來說,充滿創造性的活動更加能激起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積累科學知識。教師應該放手,觀察幼兒的操作,鼓勵幼兒勇于嘗試,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獲得成功。
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因此,幼兒園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為幼兒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幼兒只有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才能充分釋放好奇心和創造力。當然,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創設具有情境的活動,強化幼兒的行為。例如,教師組織情境表演,從而引導幼兒在言語、行動上關心幫助他人。一天早晨,幼兒在建構區玩拼插玩具。有的幼兒圍在一起,有的幼兒專心致志地插著自己心目中的城堡。小萍和皓皓在一起玩,皓皓看到小萍插了一個圓環后,開始拼插圓環。皓皓說:“你的圓圈一點都不圓。”小萍說:“我就是插不進去。”皓皓說:“我來幫你插,這里要擰彎。”小萍說:“讓我自己來。”然后,她把皓皓已經插好的一個圓圈拿了過來,墊在自己的圓圈下面比試著。“你要做得和我的一樣圓。”皓皓不時地提醒著。于是,我悄悄地離開了。幼兒之間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互動性交流,這樣的交流能夠促進幼兒之間的社會性交往。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我沒有介入其中,而是作為一個觀察者靜靜地觀察著。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通過日常生活和游戲潛移默化地發展社會性。”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的一日生活是他們學習、交往、合作行為的來源。因此,日常活動成為幼兒形成社會性品質的關鍵渠道。
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根據班級幼兒的特點,開展社會性教育活動,通過故事、詩歌等內容將關愛、尊重等社會性品質滲透其中,與幼兒產生共鳴。例如,通過閱讀故事《我的好鄰居》,幼兒感受到關心別人、助人為樂的心情;通過閱讀故事《夸媽媽》,幼兒學會了關心媽媽,并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媽媽的愛。
教師要利用角色扮演讓幼兒體驗情感變化,注意情感教育的隨機性,把握時機適時引導,對幼兒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質。例如,在“機器人”親子大賽中,幼兒通過動手操作,以廢舊物品為原材料,做出自己心中的機器人,將一件件廢舊品變成有意義的物品。
在一次晨間活動中,幾個幼兒都想推小車。可是,推車只有兩輛,幾個幼兒都抓住車把不放,你推我扯,差點摔倒。在一旁觀察的我不得不出手干預。我請他們先放開手,再說說誰想玩,他們一個個都吵著要玩。于是,我提醒他們:“你們這樣下去誰也玩不到,請大家想想該怎么辦。”片刻間,萱萱說:“一個接一個地玩。”其他幼兒都同意“一個接一個地玩”。我說:“你們先排好隊。”于是,幼兒整齊地排起隊。實踐證明,幼兒自主制定規則后,都能遵守游戲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