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侯攀

摘 要:為明確“十四五”期間財會專業的發展思路、建設目標和工作重點,提升財會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推進會計學院的全面發展,根據《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意見>》和學校“十四五”規劃等提出的目標和任務,結合本專業發展實際,編制本規劃。
關鍵詞:財會專業;“十四五”規劃
一、指導思想與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加快構建現代高等學校教育體系的總體要求,主動適應國家和地區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持改革、發展和創新,突出人才培養的職業技能特色,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型人才培養定位為核心,以專業基本建設為基礎,以教學內容改革和課程體系優化為重點,以教師隊伍建設為關鍵,結合學校辦學條件、學科發展和師資隊伍的實際,實現培養適應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以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如何深入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如何做強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的建設規劃,不斷提高學科專業建設整體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二)總體目標
財會專業立足珠三角,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區域經濟,應培養應用性、職業型的財會專業人才。應進一步加強學科體系、課程體系和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學條件和教學手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打造財會專業為學校特色專業。
五年建設周期內,實現學科專業建設水平與人才培養能力雙提升,學科專業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力爭到2025年,專業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師資力量顯著增強,科研能力逐步提高,產學研深度融合,社會服務能力有效提升。不斷凝練穩定、特色鮮明的學科方向,做到專業建設有特色,人才培養有創新,文化傳承有發展,建設管理規范化。力爭五年內,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成果獎、教改項目、高水平教改論文、教師教學競賽、學生競賽、協同育人、基地平臺(實驗室、實踐基地)九個方面都有卓越成果。
二、專業建設
設置明確的專業設置標準和合理的建設規劃,能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本校實際調整專業,設置合理的專業結構。5年內,力爭打造8--10門校級一流課程、4--6門思政(課堂)、1--4門省級一流課程,力爭建設一流專業;錄制8--10門微課,4--6門思政課資源,8--10門課程在線開放,50%課程使用課堂教學平臺;出版教材4--8本;發表教改論文至少8篇。
通過一流課程、思政課程、在線課程、教學平臺培育與建設,推動一流專業的建設,為打造核心專業和特色專業奠定基礎,在優勢特色專業的引領下,起示范作用,充分展現特色和優勢專業的影響力,帶動專業群的建設。
三、課程建設(含教學成果獎)
引入課程思政元素,致力于十四五規劃期間,完成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課程思政示范課堂、重點課程、一流課程(含線上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虛擬仿真課程)、課程教研室等的建設。建立以《中級財務管理》、《統計學》、《管理會計》、《會計信息系統》等為核心和骨干課程的課程體系。
爭取校級教學成果獎3項,培育并成功申報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以填補省人文社科教學成果優秀獎項的空白。
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案例等為載體組織教學單元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創新教學評價。普及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教學方式,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理實一體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推動課堂教學革命。加強課堂教學管理,規范教學秩序,打造優質課堂。全面落實課程標準的修訂,明確課程思政要求;以實踐能力提升為導向,探索“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創新課堂教學,搭建智慧教學環境,建成一批“教學內容有用,教學環境和資源有力(好用),教學組織有序,教學方法有趣,教學評價和改進措施有效”的“五有”、“金課”。
以立德樹人和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學技術手段,創新教學評價方式,建立教學質量監控全程跟蹤系統,健全反饋制度和復查制度,進一步提高教學評價信息化、規范化水平,強化質量意識,推動教師綜合運用各類評價反饋信息進行教學診改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教改項目(含高水平教改論文)
建設期內,加大力度推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的改革,增加教改立項和經費支持,著重提高立項層次,在教學改革中不斷獲取更多的教學成果,并高度重視“新文科”研究。申報校級教學改革項目15項,力爭培育省級教學改革項目3項,爭取成功申報省級教學改革項目1項。
加大教學研究工作力度,努力提升教學成果的層次與質量,確立高起點、高質量、高層次的學術研究導向,瞄準國際國內重要刊物,推動論文成果上檔次、上水平,產出標志性成果。建設期內,力爭發表高水平教改論文32篇以上。
通過教學改革項目的培育與申報以及論文的撰寫與發表,不斷改進教學教法,提高教學質量。激勵和引導教師加強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課后、課外學業指導。全面加強教學改革力度,構建應用型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五、教師教學競賽
鼓勵教師參加專業技能培訓,提升師資力量,并鼓勵教師參加專業技能競賽,力爭每年至少3位教師參加教學創新大賽、6位教師參加思政類比賽、6位老師參加青年教師教學競賽。
六、學生競賽
加強學生發展指導和創業教育,突出對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建設期內,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開設專門課程,納入學分管理,通過開設創新創業綜合訓練課程,強化學生創新思維訓練。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項目或比賽,力爭每年培育并有10-15項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挑戰杯40-50項、攀登計劃25-30項等。
七、協同育人、基地平臺(實驗室、實踐基地)
建設期內,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力爭在與企(事)業或行業合作舉辦專業、共建教學資源、合作培養人才、合作就業等方面取得較好效果。力爭每年建應用型課程體系校企協同育人1-2項(生產性實踐教學基地——會計工廠),建設有深度合作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不少于1家,力爭實現本科生基地輪訓率達30%,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現實踐性教學環境規范化和階梯化,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奠定實踐教學基礎;建立1-3個泰迪大數據實驗室,涵蓋財務分析、人工智能等課程,以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教師教科研項目,獲批教育部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3項。
參考文獻:
[1]林月香,基于專業目錄調整下財會人才培養模式思考與探索[R]. 廈門:中國商業會計學2021-4-25.
[2]潘上永,對應新技術新業態,向“大數據與會計”轉型[R]. 廈門:中國商業會計學會,20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