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銳
【摘? ?要】本文以各主流媒體對2023年全國人代會的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選題內容及報道手段,總結出通過人代會新聞報道鞏固壯大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的實踐方法,以期能為今后的人代會新聞報道工作提供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人民代表大會;全過程人民民主;主流思想輿論;全民傳播;共情傳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作為舉國關注的盛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是主流媒體鞏固壯大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從而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實踐場。2023年3月召開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是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在這次會議的新聞報道工作中,各主流媒體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完善采編模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報道大會盛況,用主題鮮明、精彩紛呈的精品力作鞏固壯大了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
一、精彩講述人大故事,彰顯人大制度優勢
國家和民族的興盛離不開正確的思想引領和積極的輿論引導,以人民為中心的主流思想輿論越強大,人民為理想和夢想而奮斗的信仰、信念、信心就越堅定。[1]人代會是重大時政主題,更是主流思想輿論的匯集地。人代會的新聞報道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講述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的故事,展示好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新進展、新成就,以主流思想輿論引導人民群眾增強對人大制度的自信。
(一)宣傳人大基本知識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宣傳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鞏固壯大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的根本,能夠增強人民群眾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認知和理解。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全國兩會是個什么會?這份知識帖請收好!》,新華網《兩會知多少丨全國兩會是什么?4張圖速覽》,都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公布了會議的時間,說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常設機關、任期、職權等。“知識貼,漲知識,真棒,收藏了!”“很及時,全是干貨,收下了!”評論區里受眾的評價體現了對內容的肯定。人民網推出《你問我答看兩會》系列短視頻,制作《為什么每年全國兩會大多在3月份開?》等主題的節目,主播通過簡明易懂的語言講述,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人代會的基本知識。
(二)體現人大重要地位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是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國計”與“民生”直接對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以會議的形式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煥發出生機活力。鞏固壯大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就是要讓受眾從新聞報道中觸摸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脈搏,感受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力量。
央視新聞客戶端《央小新小百科·兩會》專題推出動畫短視頻《那些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議案》,以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這個話題引入,闡明全國人大如何發揮最高權力機關作用,通過審議和表決一份份關乎國家發展和民生大計的議案,來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解決老百姓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受眾通過視頻能夠深切感受到人大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群眾關心、期盼什么,人大就關注、回應什么。
(三)突出人大代表作用
人大代表來自人民、代表人民。人民把自己的權力委托給自己選出的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人代會新聞報道必須突出反映人大代表通過會議為民履職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讓人民群眾更加信任人大代表、信任人大制度。
人民網的視頻《人大代表建議從提出到落實,總共分幾步?》,以既往人代會上提出的關于保障外賣騎手群體權益的代表建議為原型,通過模擬電子游戲中做任務的創意,講述了建議從人代會上被提出到最后落地落實的全過程,以小見大宣傳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載體作用。
湖南廣電“風芒”新媒體平臺風芒時政推出《秒懂兩會》系列短視頻。《全國人大代表們,在兩會上都要干些啥?》《全國兩會,和咱老百姓到底是啥關系?》等節目中,風芒客戶端主編出鏡解讀,讓受眾理解人大代表如何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發揮作用。
二、采用全民傳播方式,凝聚人民智慧力量
通過人代會報道鞏固壯大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必須始終貫穿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讓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傳播。要在客觀真實記錄的基礎上,暢通民意表達渠道,不斷培育新聞輿論新生態。
(一)搭建互動平臺,吸引受眾參與
網絡和新媒體的發展讓受眾更加注重自己的參與度,渴望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傳播過程中。全民傳播的過程應當納入受眾,傳播者積極邀請受眾與其合作,共同參與傳播活動。[2]人民代表大會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渠道,主流媒體應借助人代會新聞報道的有利契機,為受眾提供表達意見的平臺,凝聚民主參與的智慧。
央視新聞在兩會期間推出特別節目《兩會@你聊》,聚焦百姓心頭事,暢聊熱點話題。在《@你聊:你最關注哪些事?》節目當中,記者走街串巷、深入基層采訪群眾,收集了解并向受眾呈現人民所關注的稅收優惠政策、社區養老環境、農文旅融合發展等問題。新華社客戶端“新華全媒+”發起“加油!中國人”話題投票,把過去一年里筑夢太空的航天員、拼搏賽場的運動員、逆行而上的守護者等平凡中國人努力拼搏的畫面拼成心形,以《這是一個關乎14億多人的“大項目”!》為題發起投票,邀請網友為平凡英雄點贊、為接續奮斗點贊、為中國力量點贊,為人代會召開營造昂揚向上的主流輿論氛圍。
(二)圍繞民生問題,精心策劃選題
融媒體時代,受眾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全民傳播的目的就是為了受眾,傳播者以受眾為本,站在受眾立場,切切實實提供受眾需要的、對受眾而言重要的信息。[3]人代會的議題包括國家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對于大多數受眾來說,最關注的還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因此,圍繞民生問題主動設置議程,進行選題策劃,結合人大代表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開展新聞報道,能夠擴大傳播影響,讓主旋律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勁。
人民網開展了2023年全國兩會調查,581萬網友選出了“教育人才”“社會保障”等十大熱詞。人代會期間,人民網兩會調查與《人民日報》兩會特刊聯動推出“兩會調查·人民融觀察”系列報道,聚焦十大熱詞報道人大代表的建言。比如,針對“醫療衛生”這個熱詞,在《人民日報》兩會特刊上以《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題采寫了報道,同時在人民網發布了題為《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沉下去”,代表委員這樣建言》的報道,兩則報道都梳理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等方面的建議觀點,回應了受眾關切。
(三)呈現多方觀點,廣泛凝聚共識
全民傳播當中,人民群眾通過社交媒介或者媒體搭建的互動平臺參與社會化傳播活動,其形式、目標與人民代表大會廣泛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工作機制是高度一致的。在人代會新聞報道中,主流媒體依靠全民傳播構建對話機制,廣泛呈現社會各界的觀點,實現大眾傳播的革新和主流思想輿論的傳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兩會融媒體特別節目《兩會你我他》以“表達你的關切,說出你的想法,提出你的建議,分享你的觀點”為宗旨,在互動模式上做出探索。欄目組在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互動頁面,受眾通過手機參與節目實時互動,對自己關注的話題進行提問,就熱門話題留下觀點,由欄目組幫助受眾邀請人大代表、專家進行解答。針對就業這個社會和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兩會你我他》節目結合大會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進行選題策劃,廣泛收集各方觀點和有關情況。比如,走進西北大學對大學畢業生求職應聘的過程進行采訪,邀請網友分享邊打短工邊求職的經歷,關注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出路;再比如,針對制造業大省招工難的問題,跟隨跨省招工隊伍到招工現場了解情況;還比如,通過視頻連線外出務工就業人員,引導他們說出自己希望通過參加培訓提升勞動技能的想法等。節目中穿插著有關專家、人大代表對問題的分析解答,特別是通過采訪全國人大代表中的“大國工匠”,向受眾傳遞了只要熱愛工作,腳踏實地、刻苦鉆研,就一定能夠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成績的正能量。
三、運用共情傳播策略,營造積極輿論氛圍
共情傳播要求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善于運用受眾的情感體驗,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運用共情傳播策略,要在保證客觀、真實、權威的基礎上,削減嚴肅刻板性,通過情感化敘事,激發受眾的“共情”心理,起到鼓舞人心、渲染情緒的作用,在“走心”當中更好地鞏固壯大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
(一)呈現代表履職熱情
人大代表在人代會期間依法提出議案和建議,是履行職責的重要形式,也是運用共情策略增強傳播效果的切入口和立足點。要深入挖掘人大代表參加人民代表大會過程中“接地氣”的履職故事,找到令人感動的“小細節”,反映人大代表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主題”。
光明日報《我在現場》專欄《“我也要簽名!”》的短新聞,講述了廣東代表團的人大代表積極履職,紛紛排隊在“聯名附議代表簽名附頁”上踴躍簽下自己名字,聯名提出“加大對廣東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這個建議的故事。“一張桌子前排起了隊”“很快簽得密密麻麻”“將簽名頁小心收好”,這些細節描寫,把人大代表的履職熱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讓受眾在共情中體會到人大代表履職為民的責任擔當。
(二)傳遞記者采訪感受
記者是新聞報道中傳遞共情因子的第一個關口,通過事實獲取真實、準確、全面和生動的情感性元素,借助共情能力實現共情傳播。[4]在人代會新聞報道中,記者是帶著受眾走進大會現場的引導者,也是現場氣氛的體驗者。記者在人代會的新聞現場,通過出鏡報道語言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傳遞自己的采訪感受,能夠有效提升共情效果,在正向情感傳播中弘揚主流價值。
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新聞聯播》的《履職VLOG:堅守初心? 奮楫出發》中,伴隨著人代會開幕會現場的畫面和會場音樂,記者在人民大會堂外現場出鏡,向觀眾分享自己的感受:“其實今年我也是第十次來到人民大會堂進行兩會的報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代表們第一次的滿懷期待,還有老代表的初心不改。兩會是民主的殿堂,每一次在暢所欲言中凝聚共識,每一次在集思廣益中明確方向,期待這次盛會能給我們帶來更新、更多、更美好的聲音!”寥寥數語把宏大主題與微觀感受緊密結合,突出了記者的在場感,讓觀眾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人代會的氣氛。
(三)助力提振發展信心
對于人代會新聞報道來說,共情傳播是手段,以正能量凝聚共識、增強信心、提振士氣才是目的。主流媒體不僅是時代的記錄者,更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者。要善于把握形勢,緊扣時代熱點,以人代會為契機積極傳播正能量,在共情中激發受眾共同建設美好未來的動力。
提振信心是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關鍵所在,更是本次人代會的鮮明主題。央視新聞《@你聊:提振信心》節目中,記者走進企業聽取大家對提振信心,推動消費強勁復蘇、穩定企業發展預期的建議和期待。人民網《對話企業家》欄目《實干開新局》系列策劃,邀請企業家人大代表針對自己關注的民生話題進行分享,傳遞企業家對大會精神的深刻領悟,進一步放大企業家有益建言,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人代會勝利閉幕后,《人民日報》推出“兩會后探落實·制造業一線看信心”系列報道,新華社開設“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全國兩會精神看落實”專欄,集中展示各行各業拼的姿態、闖的勁頭,生動展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堅定信心。
結語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是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凝聚力量的重要平臺,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人代會新聞報道中鞏固壯大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牢把握輿論陣地,豐富受眾互動形式,靈活運用傳播策略,有力有效展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人大實踐,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點和優勢,感受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顯著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良好氛圍,唱響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的主旋律。
注釋:
[1]李放.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1-15(002).
[2][3]殷樂,楊寧.全景、全息、全效:主流媒體新聞實踐中的全媒體傳播建構——以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國兩會報道為例[J].電視研究,2021(03):9-12.
[4]馮海秀.角色認知視域下編輯記者共情意識與能力探析[J].傳媒論壇,2023(03):88-90.
(作者單位:太原市人大常委會信息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