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邦兵

【摘? ?要】馬鞍山日報社聚焦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目標,從機制改革、內容生產、平臺打造、隊伍建設四個維度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先后推出媒體融合1.0版、2.0版和3.0版,不斷加快地方黨報“轉場升維”步伐,力求改得徹底、融得到位、合得有力。
【關鍵詞】地方黨報;媒體融合;機制;內容;平臺;人才隊伍
新的媒介生態下,推動黨的聲音進入各類用戶終端進而占領新的輿論陣地已成為黨報發展轉型的必由之路。但對資源有限、人員老化、技術缺乏的眾多地方黨報來說,推進媒體融合面臨諸多瓶頸和挑戰,往往出現合而不融甚至“身在心不在”的尷尬局面。
何以解憂?唯有創新。2019年以來,馬鞍山日報社堅持守正創新,聚焦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目標,以壯士斷腕、自我革命的勇氣和決心,深度推動理念更新、體制革新和內容創新,從機制改革、內容生產、平臺打造、隊伍建設四個維度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先后推出媒體融合1.0版、2.0版和3.0版,不斷加快地方黨報“轉場升維”步伐,力求改得徹底、融得到位、合得有力,實現了黨報首位度鞏固提升、終端平臺用戶穩步增長、廣告營收穩定向好的良好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地方黨報媒體融合新路徑。
一、機制為先,創新頂層設計搭建媒體融合 “四梁八柱”
融合發展關鍵在于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馬鞍山日報社以堅定的信念決心和強烈的使命擔當,打破利益固化藩籬,全面貫徹“移動優先、紙媒優化”戰略,對組織架構和采編生產流程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革和重塑,實現旗下各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共融互通。
重塑組織架構。改變原有兩報一網一中心的分割體制,將日報、晚報、網站、新媒體中心等四大平臺重組整合,代之以“融媒體指揮調度中心+前端、中端、后端三大模塊”,分別承擔新聞信息多方位、多形態的創意策劃、集中采集、多重編輯、分類出版、多元發布等任務。其中,“融媒體指揮調度中心”負責整個中央廚房系統“策、采、編、發、審”的統籌指揮調度;“前端”為融媒體策劃運營(項目)中心,負責重大事件、重要活動及經營性項目的策劃運營工作;“中端”為融媒體采訪中心,集中原日報、晚報的記者隊伍集中打造全媒體采集隊伍;“后端”為大編輯中心,負責各平臺內容生成分發。
再造采編流程。更新移動采編系統,同時根據報社實際建設“中央廚房”,優化報社生產技術平臺。以“中央廚房”為核心,以移動采編平臺為支撐,實現生產方式變革,由報社黨組書記、總編輯統籌,分管業務副總編輯、執行編委等組成融媒體指揮調度中心,負責日報社全媒體策劃運營、采訪編輯、出版發布的指揮調度,實施“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的全鏈條全流程運行機制。
重構薪酬體系。為促進全媒體內容的生產,馬鞍山日報社還專門制定新的融媒體績效考核方案,做到以崗定薪、以績取酬。其中最大的改變是打破以往以報為主的模式,向移動端大幅傾斜,規定記者的每月稿件數量中,新媒體平臺采用的稿件要占到80%,同時根據閱讀量、評論數、轉發率等指標實行增量獎勵。報社還專門成立了績效評估中心,對全媒體平臺內容進行統一評估評價。
經過三次融合升級迭代,截至目前,馬鞍山日報社構建起了“融媒體指揮中心+前端、后端”的采編組織架構和“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立體覆蓋”的一體化生產流程,形成“1端2報3網20微”的矩陣化信息發布格局,總用戶數突破300萬。
二、內容為本,以優質新聞生產占領新的輿論主陣地
融到深處是內容。無論媒體融合和技術創新達到什么樣的水平,內容始終是 “魂”,優質內容永遠是媒體最核心的競爭力。馬鞍山日報社以媒體融合為契機,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積極創新內容生產,通過一體化策劃、運行和呈現,打造出一批具有主流媒體氣質和品格的融媒產品。在2021年度全省新聞獎評選中,馬鞍山日報社3件作品獲一等獎、5件作品獲二等獎、6件作品獲三等獎,獲獎數量位居全省地市黨報第一。
新聞時度效不斷提升。馬鞍山日報社圍繞“馬上”新聞客戶端構建了“即時新聞”生產流程,要求記者在現場第一時間發回文字以及圖片視頻等素材供新媒體平臺分發。如2019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走進安徽一家風味小吃店慰問店主和群眾。小吃店的店主就是馬鞍山和縣人。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上店主夫婦,并在2月2日晚上趕到南京南站,現場采訪從北京回家過年的這對夫婦,采訪結束后記者就將文字、圖片和視頻第一時間發回平臺,《把總書記對群眾的關懷帶回家鄉》報道通過客戶端和微信、報紙推送后,引發強烈反響。2022年全年,馬鞍山日報社共生產短視頻近4000個,視覺產品近460組,其中,點擊量達10萬+的產品1200余個,單篇最高閱讀量達1900萬。
黨媒影響力得以鞏固增強。近年來馬鞍山日報社先后推出了“慶祝建黨100周年”“‘寧好,長三角” “長江生態大保護”“馬鞍山這十年 飛閱馬鞍山”等具有廣泛影響的大型全媒體新聞策劃(行動)。其中,“長江生態大保護”大型全景式融媒體策劃除了傳統的報紙深度報道、特刊等形式外,還通過直播、微電影、AR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馬鞍山長江經濟帶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成果以及創新做法,如創新性地推出《H5|邂逅長江在馬鞍山最美的模樣~》,精選9張航拍長江東岸的圖片,拼接成一幅無縫連接的長卷畫幅,視覺沖擊力極強,再加以H5技術運用,大大提升了閱讀體驗和趣味性。2022年7月,精心策劃“非凡這十年 飛閱馬鞍山”大型全媒體航拍行動,歷時3個月,立體化展現十八大以來全市發生的非凡巨變。2022年10月12日,在馬鞍山建市66周年之際,舉辦“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飛閱馬鞍山”大型全媒體航拍“六館同展”,大型全媒體航拍八聯版珍藏長卷一并問世,展示出十年間馬鞍山發展的滄桑巨變。
融創平臺欣欣向榮。為提升采編人員積極性,鼓勵創新創業,形成萬馬奔騰的局面,馬鞍山日報社還鼓勵打造各類融媒體工作室。如在“馬鞍山發布”微博品牌欄目“馬上辦”的基礎上成立了“馬上辦”融媒體工作室,構建起由80多家單位組成的政務新媒體矩陣和各部門互聯互通的協調機制,及時跟進網友關切、積極回應市民訴求。截至目前,馬鞍山發布微博#馬上辦#話題閱讀量已突破2.4億,話題互動量3.7萬次,累計處理網友訴求達5.6萬件,事件辦結率95%以上,被網友稱為高效貼心便民、情牽百姓冷暖的“網上信訪局”。“有事找馬小布”已成為馬鞍山市民的“口頭禪”?!榜R上辦”融媒體工作室連續三年入選《中國新媒體發展藍皮書》,在2022年度優秀案例評選中榮獲政務微博優秀矩陣、政務服務優秀微博、金牌政務主編稱號。2022年,結合媒體融合3.0版建設,在“馬上辦”融媒體工作室的示范引領下,截至目前,馬鞍山日報社已先后成立“馬上”視覺融媒體工作室、“馬上”視頻融媒體工作室等一批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工作室,為媒體融合注入新活力。
黨報實現升級優化。媒體融合不是放棄報紙,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報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2019年,馬鞍山日報實行新一輪改版,確立了“權威 主流 引領”的全新定位,以政務報道和經濟報道為重點,打造專業、深入、權威的優質內容,更好地發揮主流黨報新聞宣傳主心骨作用,鞏固提升黨報首位度。先后推出了《黨報觀察》《經濟深一度》《天門山時評》等一批精品欄目,刊發了一批站位有高度、思考有深度、內容有廣度的新聞佳作。同時,借助二維碼的連接,強化與新媒體的互動,讓讀者不僅可以在報紙上看到精彩的文字和圖片報道,還能通過掃二維碼,看到更多更靈動的新聞產品,讓新聞產品“動”起來,讓線上線下連起來。
三、平臺為基,打造融合傳播平臺拓展媒體應用場景
在移動優先理念下,打造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融合傳播平臺進而拓展媒體應用場景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馬鞍山日報社初步形成以“馬上”APP為樞紐的報、網、微、端全媒體傳播格局,逐步實現從以報為中心向以APP為中心轉變,從文字圖片到微博微信,再到視頻、H5、VR等,多平臺分發、全天候播發,為采編人員提供了更為寬廣的應用場景。
打造樞紐級客戶端。2019年8月,馬鞍山日報社正式上線“馬上”APP,實現從24小時一張報到24小時一直報的轉變,通過大量及時的新聞報道為市民提供權威政策解讀、民生信息、社會熱點等內容,“馬上”APP不僅發揮信息傳播功能,而且突出智慧管理服務功能,既能新聞“馬上看”,又能有事“馬上辦”,致力形成政務服務、投訴反饋、區域門戶等綜合服務能力,聚合大批本地強關系網絡用戶,拓展黨報客戶端應用功能和場景。截至目前,“馬上”APP下載量近100萬。
“雙微”主流地位穩固。由馬鞍山日報社負責運營的馬鞍山發布微博影響力位居安徽省外宣類政務微博第一位、全國前列,2021年入選中央網信辦“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百個成績突出賬號”;馬鞍山發布微信公眾號清博WCI指數始終保持在全市首位、全省前列。平臺影響力的提升,反過來促進新聞傳播影響力。如2022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突發期間,通過“馬鞍山發布”微信等先后發布《關于開展第二輪區域核酸檢測工作的通告》《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管理的通告》等權威通告31條,發布“情況通報”42條,總閱讀量超過300萬人次。這些通告、通報第一時間向市民群眾傳遞全市疫情信息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等,受到廣泛關注。
四、人才為要,錘煉提升“四力”打造全媒采編隊伍
媒體融合,人是關鍵因素。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除了文字圖片方面的要求外,還需要引入H5、音視頻、AR等多媒體元素,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全媒”和“全能”的新要求。而這恰恰是地方黨報的短板。馬鞍山日報社以推進媒體融合為契機,大力開展以踐行“四力”為主題的人才培訓計劃,為媒體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開展融媒培訓提升功力。從2019年3月起,將每周五上午定為全社學習日,全體采編人員進行集中培訓,不斷提高適應媒體融合宣傳報道的技術能力、產品制作能力和傳播能力。推動全員比學趕超,練就新聞傳播的“十八般武藝”,成為能寫好稿、能編“雙微”、能拍視頻、能出鏡頭的全能型人才。從2020年開始,和人民網合作開設“周末講堂”,邀請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專業人士現場授課,提升采編人員的業務素養,截至目前,已完成第一期,第二期也已開展。
融媒大練兵錘煉“四力”。只有邁開雙腳丈量大地、睜大銳眼洞察天下、開動腦筋深入思考、練就妙筆書寫時代,才能克服“本領恐慌”。馬鞍山日報社自2021年開始,開展“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一線采編人員全部參加,進一步提升采編人員融媒生產能力。截至目前,已有40批次小組完成駐點采訪,共推出融媒體產品1400多個,采制了一大批冒熱氣、沾露珠的融媒精品力作。如大練兵期間采寫挖掘的報道《走,上黨員夜校去》榮獲2021年度安徽新聞獎一等獎。
融合黨建激發活力。馬鞍山日報社以推進媒體融合為主線,加強黨建引領,創造性開展“雙融雙考雙促”工程,推動黨建工作與新聞輿論工作雙向融合、相互賦能、一體考核、相互促進。報社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作為“塑魂”工程,通過全員培訓、集中授課等形式,不斷強化政治家辦報、辦刊、辦網意識。同時通過創新載體,“知行合一”激發黨建工作活力。 “‘開門辦報主題黨日”等一系列黨建創新活動,充分調動了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升政治素養,增強業務本領,鍛造優良作風。
人才引進穩步推進。為解決報社人才青黃不接,人員結構老化問題,馬鞍山日報社還先后開展兩批次校園招聘工作,選拔錄用優秀應屆畢業生;啟動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就報社融合發展急需的計算機技術、新聞采編、攝影攝像等崗位招聘人員39名,目前已全部入編入職。通過公開招聘,既引進了一批急缺人才,又解決了一部分報社采編骨干的身份問題。同時,結合組織架構優化調整,一大批中青年骨干走上報社各重要崗位,成為報社推進媒體融合實現轉型發展的中堅力量。
通過一系列“組合拳”,激發了員工干事創業的激情與活力,一大批“提筆能寫,對筒能講,舉機能拍”的全能型記者涌現出來,一支適應全媒體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初具規模,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積聚起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馬鞍山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