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是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只有當班主任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懷、科學的教育理念和創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才能是鮮活的、有生命張力的。班主任有意識地梳理并總結帶班過程中的育人理念、思路和具體做法,不僅有助于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也有助于將經過實踐檢驗的經驗、做法進行推廣。
【關鍵詞】自主教育;帶班主張;“小先生制”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1-0045-02
【作者簡介】姜書勤,南京市江寧區教科室(南京,210000)德育研究員,高級教師,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一、以班情分析為起點
了解學生,是教育的起點。班主任的專業意識首先體現在面向全體學生的研究意識上。葛老師在帶班育人過程中高度重視班情分析,她以社會發展趨勢為大背景,結合學校、班級以及學生家庭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個性差異、成長環境、心理狀況、人際交往等方面進行分析;再通過調查問卷、小組分工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充分體現了她的學生立場。此外,葛老師注重家庭教育的引導,她分別對家長的教育背景、“二胎”家庭、家長的“中年期問題”等進行了深度剖析。
葛老師對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實踐意識進行了分析,以可視化的數據圖表呈現了班級個體間的差異和原因,這種問題意識觀察力和反思力都為班級發展目標的確定、班集體的形成、班主任帶班策略及育人理念的優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以育人目標為導向
班級發展目標是貫穿班級發展全過程的主線,始終引領班級各項活動的開展。
第一,班級發展目標應與時代發展同頻,與學校育人目標共振。葛老師以“當好‘小先生,做得大事情”為總目標,應承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同時以踐行陶行知先生首創的“小先生制”為己任,引導學生自治,豐富了“小先生制”的時代內涵,回應了社會關切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指向青少年的社會性學習和發展,使學生在校園里自在、和諧地成長。
第二,班級發展目標應以序列性為邏輯,以階段性方式呈現。從初建、規范到發展,班級發展目標的制定充分遵循了學生成長的階段性和順序性規律。在班級發展目標的設置方面,葛老師從班級發展、個人素養、集體和社會認知觀三個方面確定了每個階段的縱向發展目標;每個方面又層層推進,形成了一個連貫進階的橫向發展序列。班級發展目標的設定步步為營,體現了葛老師帶班經驗積淀下的思考與把握能力。班級學生在葛老師的帶領下,一步步朝向目標攜手共進。
三、以實踐活動為載體
帶班育人方略是實踐中“做”出來的,需要足夠的專業積淀和經驗積累。成體系、有實效的帶班育人方略不是班級活動的堆積,也不是理論概念的組合,而是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帶班育人理念的相互匹配。在葛老師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探索”與“思考”是她的工作寫照。葛老師帶班中的一系列實踐活動讓我看到了一名班主任思考的深度和經驗的厚度。從教室到“百草園”、從班級到家庭、從學校到社會,不斷拓展的實踐路徑開闊的是學生的眼界,提升的是學生的素養,積累的是學生的人生閱歷,體現的是班主任的育人智慧和令人信服的教育力量。
葛老師在帶班育人過程中的實踐做法展現了良好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創新性。她借用“圓”的架構為自己的帶班育人實踐描繪了一個形象生動的宏大藍圖;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圓心,以層層延伸的實踐活動為半徑,以多元多維的評價方式為圓周,勾勒出一幅獨具特色的可視化班級生長圖譜。從“小先生”萌芽、“小先生”生長到“小先生”成型,每個階段的實踐活動層見疊出,連點成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班級活動的設計始終圍繞班情、緊扣目標,從學生立場出發,以問題為導向,注重學生在實踐中的獲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帶班育人體系,開發了指向學生全面發展的班本課程,將班級發展中的問題轉變為引領學生自我教育的資源。至此,葛老師的帶班育人實踐就有了生命的張力。
四、以特色成效為依據
班級應有“個性”,特色是班級的一張名片。葛老師在帶班育人實踐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班級文化,滋養了學生精神,挖掘了學生潛能,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班級的特色建立在班主任對學生發展、班集體發展的精準分析與判斷上。葛老師的帶班育人過程是以個體育個體、以生命育生命的過程。在帶班育人實踐過程中,葛老師總是蹲下身來,傾聽學生、了解學生、真誠地幫助學生。“以花的念想培土”,充分凸顯了葛老師的兒童立場,這是班級特色形成的起點。這句充滿詩意的話語,總結了一位師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溫度和教育情懷。
班級發展的成效,可以用獎狀、獎杯、獎牌來作證,但葛老師更多地聚焦于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她把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具體行為的轉變、實踐能力的發展、家長評價的改變等都看作是成效的一部分。正如文中所述:“以土的養分育花。”班級特色與成效成為檢驗班級發展的依據,同時也為班級的發展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
每一名班主任的成長,都是一個磨礪的過程;每一個班級的發展,都飽含班主任的汗水與智慧。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這樣有鮮活生命力的班主任,才能為學生的成長奠基,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此,教育才有生命的張力,不負生命的相遇。
見習編輯:徐緣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