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榮
〔摘要〕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意蘊的多重性逐漸與現實照面,它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雙重富裕、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分階段推進的漸進富裕,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彰顯。為此,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為著力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引領,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顯著的實質性進展。
〔關鍵詞〕 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人的全面發展;以人民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F1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23)03-0048-0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1〕142。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意蘊的多重性逐漸與現實照面。深入解讀共同富裕多重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價值探析和路徑思考,對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共同富裕的內涵解讀
共同富裕是人類社會孜孜以求的共同愿景,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時代體現。其蘊含著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雙重富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分階段實現漸進富裕,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共同富裕等多重意蘊,科學回答了“何為共同富裕”“誰的共同富裕”“如何共同富裕”和“共同富裕緣何”等一系列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雙重富裕
馬克思恩格斯在構想共產主義社會時指出,到那時,“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2〕。據此,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實現豐富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標識。所以,作為通達共產主義社會的時代任務,共同富裕既要求實現充裕的物質生活,又要求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142,這一簡要而明晰的論斷正是對“何為共同富裕”時代之問的科學回答。
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富裕與精神生活富裕的統一。一方面,充裕富足的物質生活可以為精神生活的豐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3〕154。因此,人的解放與發展建立在堅實的物質基礎之上,只有當人的生活資料不再匱乏,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滿足時,才能有精力和時間去進行精神方面的創造與提升,充分展示自身才能,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豐富的精神生活能為物質生活的更高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隨著人們精神境界的提高,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滿足更高品質物質生活需要成為社會發展下一階段的目標,成為創造美好物質生活的新動力。由此可見,物質生活富裕與精神生活富裕不是非此即彼的孤立實現,而是相互促進的協同發展。否則,任何一方的落后,都不是共同富裕的真正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不僅致力于擺脫物質貧困以實現物質富裕,更重視擺脫精神貧困以實現精神富裕,最終團結帶領人民歷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時代重任,破解了困擾全球的貧困難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概言之,實現物質精神雙重富裕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追求,亦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應有之義。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體現在對充裕物質生活的追求,也表現在對豐富精神生活的向往。只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協同發展,實現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有機統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4〕。堅持人民立場的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科學回答了實現“誰的共同富裕”這一人民之問。
在資本支配人的資本主義社會,富裕僅是少數資本家的狹隘特權,貧困才是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普遍寫照。但在社會主義社會,富裕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中國共產黨明確表示,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1〕142,要“堅持社會主義,不走資本主義的邪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5〕123。這是從資本主義社會汲取的經驗教訓,也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對其的超越之處。正如毛澤東對富強的精辟闡釋,“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6〕。因此,共同富裕亦是“大家都有份”的富裕。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家享有的發展成果是同等的,因為當前社會發展的有限性決定了“大家都有份”的差異性。具體來講,共同富裕的“大家都有份”是覆蓋全員且有“適當差異”的有份,而“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1〕142,不是每個人都享有同等程度的富裕。因而,一定要避免將“共同”與“同等”混為一談。實際上,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強調的是發展成果的共享,即盡可能地讓全體人民成為發展成果的惠及者、享有者,進而使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并非意味著每一個人所享有的發展成果都必須是完全“同等”、毫無差距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富裕,不同人群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后,不可能齊頭并進〔1〕147。這主要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富裕程度會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個人才能等主客觀條件的不同產生差距。當這種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圍內不僅不會造成兩極分化,反而有利于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激發社會發展的活力。因此,共同富裕的“同”是包含有適當差異的“同”,而非絕對相同的“同”。除此之外,相比整齊劃一的“同等富裕”,平均主義是更容易陷入的另一個誤區。馬克思在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時曾指出,共產主義不是退回到低于私有財產水平的簡單平均化狀態。同理,共同富裕也不是退回到貧窮基礎上的平均主義。平均主義是建立在貧窮基礎之上的“共同”,其與建立在“富裕”基礎之上的共同富裕有著本質區別。綜上,實現“共同”的平均主義實質是共同貧窮,而非共同富裕。因而,“貧窮的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7〕,更談不上共同富裕。簡言之,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立足人民立場,科學回答了共同富裕的主體問題。在其看來,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狹隘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同等富裕,而是包含有適當差異的漸進富裕;不是為了平均寧可“開歷史倒車”的原始富裕,而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的真正富裕。因此,“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8〕,亦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這便意味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順應歷史潮流、滿足時代所需和反映人民訴求的現實產物。基于此,只有堅持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方能真正把握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
(三)共同富裕是分階段推進的漸進富裕
面對共同富裕這一時代難題,我們黨從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推動中國發展的共同富裕實現方案——“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9〕,科學回答了“如何共同富裕”的中國之問,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創新發展。
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為此,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分階段推進、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創新方案,而這一方案正是依照當前生產力發展狀況提出的科學對策。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水平決定了共同富裕實現的不同程度,這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當生產力水平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可以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時,共同富裕則將由潛在的可能性轉變為可能的現實性。但這一轉變需要更高水平的生產力來推進,進而邁向新的發展階段。而更高水平的生產力又反過來產生了實現更高程度共同富裕的需求,于是更高程度共同富裕的實現就成為下一階段的奮斗目標。這種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實現就是“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的運動圖式。從實踐來看,我國鼓勵“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5〕166,然后在先富的帶動和幫助下,促使落后地區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例如,東部沿海地區是我國首先鼓勵快速發展與富裕的重點地區,在其發展帶動下,通過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戰略大力推動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與富裕。可見,我們黨對共同富裕有著正確的認識、冷靜的思考和清晰的規劃,高屋建瓴制定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時間表、路線圖,即“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9〕。總而言之,“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1〕143。對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共同富裕。當然,共同富裕的推進絕不是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的發展,而是涉及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等各領域的發展,這樣才能為進一步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準備。
(四)共同富裕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富裕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核心要義,也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奮斗要求,更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實現目標。在人屈從于資本統治之下的資本主義社會,人被“當做既在精神上又在肉體上非人化的存在物”〔10〕171,置于遭受肉體精神雙重壓迫的悲慘境地,人的需要日益粗陋化、單一化和節制化,進而導致人片面化、抽象化、機械化發展。與之相反,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社會始終對人的全面發展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不是“物化”的、“單向度”的人,而“是能動的、全面的人”〔11〕。為了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發展目標,科學回答了“共同富裕緣何”的世界之問。
“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 〔1〕146,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關系的獨到見解。而在資本主義社會,擁有“絕對的致富欲”的資本家將實現財富積累與促進人的發展置于對立位置,即其財富積累的實現是以犧牲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的,這使得資本代替人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心和重點。但實際上,推動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之間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對立關系,而是一對相互協同發展的高度統一關系。換言之,推動共同富裕的過程同時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0〕189,即是人的需要、能力、社會關系等方面發展的有機統一。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12〕,這種更具多樣化、更有難度的要求與人更高階段發展的需求相一致。概言之,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這一需要不僅包含人民對實現充裕物質生活的期待,更有對實現精神、政治、生態、社會等領域充分發展的向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此提出,要爭取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13〕7。
二、共同富裕的重要價值
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在日益一體化、同質化的世界歷史發展趨勢中,這一追求不僅造福著本民族的發展,更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共同富裕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曾深刻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悖論,即伴隨著“物的世界的增值”而來的是“人的世界的貶值”〔10〕156。也就是說,勞動異化使給資本家創造財富的工人為自身創造著與財富相反的產物——貧困,進而使整個資本主義產生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相比少數資本家的“腰纏萬貫”,貧困潦倒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的普遍寫照。就此而言,資本主義追求的富裕并非所有人的共同富裕,而是以犧牲他人富裕為代價的少數人富裕。這種富裕是私有制條件下不可避免的歷史產物,私有制的存在必然造成貧富的兩極分化,進而決定了資本主義實現共同富裕的不可能性。而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社會,致力于使人人都將“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10〕710。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不再為統治階級一方獨有,而是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因此,相比追求少數人富裕的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恰恰提供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可能性。正如列寧所指出的,等過渡到社會主義即“過渡到生產資料公有和按每個人的勞動量分配產品”〔14〕時,人們“共同勞動的成果不應該歸一小撮富人享受,應該歸全體勞動者享受”〔15〕。這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又是共同富裕的特征體現。基于此,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
第二,共同富裕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6〕22。實現富裕是世界各式現代化的共同追求,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之處。雖然西方式現代化在現代文明的開啟中具有一定的先行優勢與積極意義,但其體現的是野蠻邏輯和資本邏輯,在為少數人帶來財富和權力的同時,也為大多數人帶來貧困和奴役。與西方式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涵養于中華優秀文化沃土、得益于中華民族特色、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道路的新型現代化,是在發展吸收西方現代化優秀成果基礎上開辟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邏輯和人民邏輯決定了中國的富裕,必然是不同于造成“富者累巨萬”極端富裕和“貧者食糟糠”極端貧困兩極分化的資本主義富裕。中國共同富裕不僅摒棄了西方式現代化的先天弊病,更發展了人類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創造出一條通達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道路。而且“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17〕503。因此,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任務,則意味著對共同富裕的實質推進和不斷升級。基于此,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和顯著特征。
第三,共同富裕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一切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不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層面的價值體現,而且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任務的現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18〕。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奮斗實踐中不忘初心,從解決人民溫飽到消除絕對貧困再到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用自己的行動繪就了一幅幅理想變為現實的時代畫卷。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將共同富裕視為一項長期任務和現實任務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回答了一系列關于共同富裕的理論問題,深刻總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實踐經驗,顯著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因此,推進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正是中國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13〕7,生動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基于此,共同富裕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根本立場。
三、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3〕11。要想使共同富裕由價值目標轉變為具體現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推動各領域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分配制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堅持黨的領導,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16〕70,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力量。只有“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1〕541的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人民群眾完成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重任。因此,推動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實踐路徑也是最寶貴的歷史經驗,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并將黨的領導貫穿到推進共同富裕的全過程。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歷來注重根據時代和現實提出的新課題,“不斷提出科學的戰略策略”〔1〕31,以指導解決現實實踐問題。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能夠準確把握中心任務,科學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提出“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發展策略,并通過以點串線 、以線成帶、以帶促面,努力“從各方面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19〕。可見,走過百余年奮斗歷程的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顯著增強〔16〕15。但是,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其實現任重而道遠。為此,中國共產黨必須要增強各種本領,以及時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勇于自我革命,以順利推進社會革命進程;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升領導與服務能力,進而帶領人民群眾成功實現共同富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負時代與人民重托。總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既是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得出的科學認識,更是我們當下和未來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和重要保證。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把牢實現共同富裕方向之舵,走穩實現共同富裕科學之路,凝聚實現共同富裕磅礴之力。
(二)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6〕28,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其地位的重要性決定了實現的艱巨性,即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需要深入社會歷史現實,尋求發展的推動力,同時關注發展的“質”和“量”,在高水平上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進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有到好、從好到更好的轉變。因此,推動共同富裕需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16〕28,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難題。
第一,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17〕215。為此,要堅持“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17〕215的高質量發展,為共同富裕提供推動力。第二,要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對以往“兩頭在外、大進大出”舊發展格局的超越。其要求“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16〕32,進而把握現代化發展的主動權,不斷提高我國發展質量、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為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第三,要堅持以改革推進民生改善步伐。近些年,我國雖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歷史性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仍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共同富裕的推進。而“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20〕,其有助于我國經濟實現從量的累積到質的飛躍。因此,要通過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破除發展制約因素,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人民多樣化需求。為此,在就業方面,要健全就業機制,完善就業政策,以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在社會保障方面,要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健全多層次、可持續、多渠道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綜合高效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在人民健康方面,要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壯大優秀醫療隊伍,積極開展全民運動;等等。總之,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的現實訴求,是實現共創、共治、共享這一共同富裕目標的發展引領。但同時也應看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只有這樣才能完整把握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的統一關系。
(三)堅持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為著力點,不斷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漲船高、各得其所,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1〕。為了科學解決“蛋糕”分配公平問題,我們黨始終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努力探索更合理的分配制度以造福于人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16〕46。這一重要論斷正是當下應對此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方面,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分配制度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可有效調動社會各方主動性和積極性。首先,要發揮好初次分配的基礎性作用。初次分配是依靠市場調節、注重分配效率的分配過程。為此,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16〕47。其次,要利用好再分配的保障手段。再分配是依靠政府調節、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分配方式。為了更好地發揮再分配的重要作用,需要進一步優化稅收調節機制,妥善處理稅負關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兜牢民生底線;加大轉移支付調節力度,確保資金使用效益;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縮小收入分配差距〔16〕47。最后,要把握好第三次分配的重要補充功能。第三次分配是企業、個人等社會主體自發地將自己的收入、財富等資源無償地轉移給他方,從而進行先富帶后富的幫扶式分配。為了規范其運用,需要加強慈善綜合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慈善獎勵機制,重視發揮慈善組織和機構的積極作用,提高公眾對慈善事業的關注,激發社會參與慈善的熱情。另一方面,要通過加強稅收、社保等舉措,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形成橄欖型分配結構。要堅持精準施策、抓住重點,“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16〕47,進而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具體來講,一要提高低收入群體勞動技能,使其能選擇中等甚至高收入崗位。低收入群體的較低勞動技能水平,限制了其工作崗位的選擇。為此,要通過集中培訓、學習觀摩等方式提高低收入群體勞動技能,使其有能力選擇高質量、高收入崗位。二要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提升低收入群體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是保障人民群眾最為基本的生存發展需要的公共服務。推進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僅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為此,要公平合理分配住房、醫療、教育等資源,并促進各類資源向欠發達地區和人群傾斜,以努力提升人民福祉水平。三要健全低收入群體紓困幫扶機制,提供有效幫扶。有效幫扶的前提是精準幫扶。為此,要依靠大數據手段實施低收入群體動態監測,建立健全低收入群體常態化精準幫扶機制,并根據貧困程度和原因分層分類落實相應幫扶政策,等等。總之,通過以上一系列舉措,盡可能使“蛋糕”各得其所,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筑牢公平基石。
(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引領,努力補齊精神生活短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22〕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拜金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潮日益活躍,對人民群眾健康的精神生活形成了沖擊。因此,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引領,反對錯誤思潮、凝聚價值共識、補給精神食糧,以扎實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要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底蘊,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此,要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天人合一、仁者愛人等思想精髓,并發揮其價值引領作用;要建設優秀文化轉化工程,充分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現代轉化;要打造現代技術傳播手段,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更多年輕人熟知并喜愛;要積極挖掘寶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斷打造各地文化特色品牌,進而使人們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享用精神食糧,提高精神素養。二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以及公民三個層面探討了社會主義發展應遵循的價值準則,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內容遙相呼應。因此,應通過積極宣傳道德模范人物事跡、定期邀請專家開展思想教育講座、構建多元主體教育合力等舉措,在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三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為此,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力度,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提供更多與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文化產品和創意產業。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價值共識,通過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指引,持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努力補齊精神生活短板,提升人們精神生活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146,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思想基礎和精神引領。
綜上所述,“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16〕22,既等不得,亦急不得,必須對其實現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有著充分的估計、巨大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念。因而,要想推動共同富裕這一宏大的任務目標順利轉變為美好的現實圖景,既需要“操其要于上”,觀照發展全局,又需要“分其詳于下”,具體落實到位。唯有“上”“下”俱齊、團結奮斗,方可能推動和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巍巍巨輪行穩致遠。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5.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澤東文集:第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7〕杜尚澤. 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N〕. 人民日報,2022-03-07(01).
〔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52.
〔9〕習近平.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習近平. 之江新語〔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12〕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1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4〕列寧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
〔15〕列寧全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2.
〔16〕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7〕習近平. 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8〕習近平. 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19〕習近平. 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J〕.求是,2022(13):4-19.
〔20〕習近平. 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
〔21〕習近平. 堅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創后疫情時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的演講〔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9.
〔22〕習近平. 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責任編輯 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