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菁
地處長三角南翼的浙東歷史文化名城寧波,自古以來就有“文獻之邦”的美譽,地方曲藝源遠流長。寧波走書也叫蓮花文書,是鄉土氣息濃郁、流行于寧波一帶的地方曲藝,起源于清朝光緒年間,后經過歷代寧波走書藝人的傳授、探索、創新,成為浙江省四大地方曲藝之一,一直流傳至今。2008年,寧波走書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內容貼近生活,詞句通俗易懂,常用曲調有【四平調】【馬頭調】【賦調】三種,俗稱“老三門”;寧波走書邊走邊唱,其表演特征歸納起來就是“說、唱、演”三者并舉。寧波走書以其唱腔高昂粗獷、表說細膩入微、表演生動活潑、劇情環環緊扣的獨特藝術魅力,曾長期占據寧波城鄉書場、茶樓等重要娛樂、休閑場所,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追捧。筆者作為一名群文曲藝工作者,就當前寧波走書保護傳承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談一點對策和建議。
(一)寧波走書的保護、傳承工作缺乏科學規劃
地方曲藝是一個地區十分重要的傳統藝術門類,是一個地區文化藝術的源泉。它不僅豐富了地域文化的內涵,而且為現代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傳統、藝術經驗和藝術形式。國家級“非遺”寧波走書更是寧波非常典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然而長期以來,在寧波走書傳承保護過程中,寧波走書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寶貴的文化內涵,卻一直沒有得到有關部門足夠且充分的重視和挖掘。在當前“非遺”保護的大潮中,國家級“非遺”寧波走書的保護、傳承是一項等不起、慢不得的搶救工程,大量優秀的寧波走書傳統作品伴隨著高齡傳承人的逝去而面臨“人亡聲歇”的局面,許多優秀的寧波走書作品在我們還來不及記錄和整理時已悄然消失,搶救、保護現存作品已成為當務之急。但當前有關部門對寧波走書的保護、傳承工作卻缺乏科學規劃,流于形式化。其結果就是自2008年寧波走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至今,“三老”現象——演員老化、書目老化、觀眾老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整個寧波市僅剩十幾位民間走書演員,最年輕的也已50多歲。目前寧波走書演出舞臺就靠這批老藝人支撐著,表演形式陳舊,表演藝術老套,演唱書目老化,寧波最有特色的地方曲藝就承載在這些人身上,真的讓人覺得沉重無比!

(二)政府職能部門對寧波走書認知不足
作為浙江省四大地方曲藝之一的寧波走書,傳統長篇書有《包公案》《紫金鞭》《白鶴圖》等60余部,現代中長篇書有《西安事變》《51號兵站》《緊急電話》等50余部。寧波走書是一門融說、表、演、唱于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以說為主,以唱為補,說中有唱,唱中有說”,通過藝人的“說、表、演、唱”來介紹時代背景,描繪環境氣氛,表飾各種人物,敘述故事情節。寧波走書演員一人演飾多角,跳進跳出,“一人唱出一臺戲,扮文裝武全自己,忠奸賢愚和善惡,都靠一嘴評是非。”所以,作為一名寧波走書演員,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天賦和悟性外,還必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即具備評書演員的“說、表”,戲曲演員的“演、唱”,這也是寧波走書能魅力長存的原因。但目前政府職能部門沒能從獨特的審美和藝術規律出發,去開展寧波走書這項表演藝術的保護傳承工作,而是把它等同于傳統手工技藝類等其他非遺項目,簡單地指定某某單位為“寧波走書傳承基地”,再找幾個業余愛好者作為傳承基地學員,以為這樣就萬事大吉了。結果幾年下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不但沒能起到有效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反而加速了寧波走書的消亡。
(三)現有寧波走書傳承人難以勝任傳承職責
寧波走書演員原來由專業曲藝隊和民間藝人兩部分組成,專業曲藝隊演員都受過正規化的藝術培訓,無論是表演水準和傳授能力都遠遠勝于民間藝人。專業曲藝隊中的寧波走書演員包括20世紀60年代初寧波藝校曲藝班畢業的學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文化生態的變遷,原生態的寧波走書受到嚴重挑戰。當時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對原生態的傳統曲藝缺乏應有的保護意識,撤銷了專業曲藝隊伍,受過正規化藝術培訓的專業演員被轉業、轉崗,退出寧波走書演出舞臺。當前,寧波走書演出舞臺上的民間藝人,大部分是通過世相襲、代相傳和師徒、家庭相傳相結合的“口傳心授”“言傳身教”承傳,長期以來只能演唱通過這些形式承傳下來的傳統書目,少有創新的,所以漸漸失去演出市場也是在所難免的。
(四)寧波走書傳承基地名不副實
凡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都必須建立傳承基地,這是對“非遺”傳承工作考核的硬指標。筆者所在的寧波市鄞州區,對在年底經過文化部門考核驗收合格的傳承基地,政府部門有幾萬元的補助獎勵經費。于是,“非遺傳承基地”建設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有的單位爭著搶著要成為傳承基地,根本不是為了要為非遺傳承作貢獻,而是看中了這塊補助獎勵經費,因此這類傳承基地,平時根本沒有什么傳承活動,純粹在年底考核時應付一下了事。
(一)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寧波走書的保護傳承工作
“非遺”項目包羅萬象,涉及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手工制品等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政府“非遺”保護職能部門在制定本區域“非遺”保護開發總體規劃中,要根據保護、開發對象不同,“非遺”項目的價值不同,實行科學規劃,分類實施保護、傳承、開發、創新,切忌“一刀切”的保護模式,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如在手工技藝類“非遺”傳承中,只要按照手工技藝類固有操作模式,完成一道道工序后就可制作出整件作品。而寧波走書是一門說唱藝術,演員由于主觀原因、自身條件等,在說唱過程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作品的某些內容和形式,同樣一部寧波走書傳統書目,10個演員可以唱出10種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效果。因此,寧波走書的保護傳承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秉承保護寧波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按照寧波走書自身的藝術發展規律,高標準、高起點,科學地做好規劃,對其進行現代性的詮釋和創造性的保護、傳承,這樣才能使寧波走書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融入時代、融入生活。
(二)挖掘寧波走書獨特的審美價值
寧波走書是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印記,是寧波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寧波走書藝術中蘊藏著寧波人有別于其他地方人的“文化基因”,是寧波人性格和氣質的一種象征。寧波走書表演十分接地氣,而且其音樂也相當豐富,有4個腔系、20多個曲調。寧波走書主要伴奏樂器有四弦胡琴、揚琴、琵琶、三弦、二胡、笛子等,這在地方曲藝中是少見的,是民間音樂審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寧波這個文化之邦在地域民間藝術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的產物。
在這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寧波走書創作人員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真實地反映時代的聲音、時代的氣息、時代的脈搏、時代的變遷,善于捕捉現代社會中的突出點、閃光點;在演唱形式上要適應新的傳播媒體和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在表演方式、演唱技巧、服裝道具、燈光布景等綜合效果上都要有所追求,以豐富寧波走書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為了堅守所謂的傳統特色而拒絕現代元素的植入,這無疑是不可取的。
(三)創新寧波走書組合型傳承新模式
寧波走書“說、表、演、唱”的表演方式涉及多個藝術領域,優秀的寧波走書演員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基本藝術造詣。而目前寧波走書演員都是民間藝人,文化程度低,沒受過專業訓練。如2012年,鄞州區群眾文化作品《鄞地九歌》進京展演,第一場“秦置縣”是以寧波走書16句唱詞開篇,原定由民間藝人演唱,老師整整教了一天,結果在錄音時沒唱好,最后表演時不得不臨時換人對口型完成演出。目前,民間藝人在農村的老年活動室演唱傳統書目還頗有市場,但要讓他們單一承擔傳承重任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想要改變這一局面,就必須創新寧波走書傳承模式,借用現代高科技教學水平和社會藝術力量,突破現有寧波走書傳承人單兵作戰的困境。首先要有科學的傳承方法,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設施的作用,請懂行又有教學經驗的人員幫助現有寧波走書傳承人制定寧波走書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進度表和教學備課本等現代化教學所必備的基本材料。其次要聘請寧波走書作品創作人員、音樂創作人員講授基本知識,作品的基本結構、唱詞韻腳、基本曲調等,聘請優秀的寧波走書演員用“言傳身教”等教學傳承手段,繼承和弘揚寧波走書這一地域藝術的個性和色彩,提高傳承效益。
(四)建立專業和業余互補的寧波走書傳承、培訓基地
建立專業和業余互補的寧波走書傳承、培訓基地,發揮傳承基地功能,多渠道、因地制宜舉辦各類寧波走書培訓班,對愛好寧波走書的專業劇團演員、業余文藝骨干進行輔導、培訓,培養一批專業、業余寧波走書演員,堅持走專業和業余相結合的寧波走書傳承之路,實現寧波走書表演人才隊伍的優化組合。早在幾年前,鄞州區曲協就提出寧波走書傳承基地建設要走專業和業余相結合之路。鄞州越劇團是專業劇團,藝術人才濟濟,培養幾個年輕的、可塑性強的演員,對他們進行寧波走書藝術的指導、培訓,完全可使她們成為既能表演越劇、又能演唱寧波走書的“兩棲演員”。如2010年,鄞州區獲第六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的寧波走書《買進賣出》中的兩名演員,都是鄞州越劇團演員;2012年獲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提名獎的寧波走書《戲迷招親》中的兩名演員,也是鄞州越劇團青年演員。在專業劇團中建立寧波走書傳承、培訓基地,充分發揮專業劇團演員、樂隊優勢,是寧波走書傳承、保護的有效手段之一。
寧波走書是一門多元的藝術,對它的保護、傳承、創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讓我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寧波走書傳承、保護、創新工作,給古老的地方曲藝注入新的生機,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作者:寧波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