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蘇旭

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的永久舉辦地,廣西南寧圍繞東盟布局已久。
通江達海,修路架橋,平陸運河正式開工建設,五象新區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一體兩翼”產業格局日趨完善。當前,南寧正多舉措加速擁抱東盟,一張“建設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大幕已在“中國綠城”南寧和東盟之間徐徐展開。
何以提出“國際化”?
南寧已成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前沿。作為中國西部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之一,南寧一直積極推進對外開放,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自2004年東博會永久落戶南寧以來,中國和東盟各國通過“南寧渠道”開展政治、外交、經貿、人文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合作。目前南寧已經成為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及周邊國家的重要門戶城市之一,在與東盟的合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帶一路”倡議助推中國—東盟經貿合作走向縱深。“一帶一路”倡議實施10年來,中國在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內陸古城西安為起點,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在中歐班列的推動下,拉動中國中西北部城市與中亞、歐洲緊密連接。海上則以中國重點港口為節點,與沿線國家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這其中,南寧市由于位于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核心區域,是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接東盟的重要節點城市和物流樞紐,肩負著非常重要的歷史使命。
面對諸多歷史機遇,南寧迅速作出反應。2016年,南寧市政府首次提出南寧要“建設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大都市”,得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并在2019年出臺的《實施“強首府”戰略加快推進國際化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被明確納入南寧市發展規劃。
隨著中國—東盟經貿合作不斷深入,南寧已不再滿足于“區域性”這一目標,而是希望借此機會成為能夠承載中國—東盟萬億級貿易體量的國際大都市,并于2023年將發展目標升級為“建設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國際大都市”。但如此宏偉目標又應如何實現呢?
宏偉目標如何實現?
近年來,圍繞“建設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國際大都市”這一目標,南寧做出了許多努力和舉措。
南寧市在推進國際化進程中,始終堅持“內外兼修”的發展思路。先是依托平陸運河拓展的城市發展空間,描繪了“一體兩翼”產業格局這一頂層戰略設計,隨后還陸續推出了構建面向東盟的跨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提振傳統“三產”產業、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新能源綠色產業等具體的產業發展措施。此外,在跨境交通運輸、城市文化建設、促進招商引資方面,南寧也制定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可以說,南寧市非常清楚要成為“國際大都市”應該做什么,南寧也正全力加快構建自己的“國際化大都市之夢”。
所謂“一體兩翼”指的是:以五象新區為主體,打造金融結算、信息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高地和面向東盟的科技創新中心。以東部新城為“東翼”,著力培育發展的臨港產業和向海經濟先行示范區;以“西翼”空港、鐵路港、綜合保稅區組成的“兩港一區”打造的中國—東盟跨境產業融合發展重要承載地。
當前“一體兩翼”產業格局中除“東翼”的產業新城仍在建設外,“主體”與“西翼”已基本完成建設且正逐漸開始發揮其功能。五象新區目前已建成“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南寧核心區”和“中國—東盟信息港南寧核心基地”;“西翼”也正逐漸發力,大力推行南寧國際鐵路港與南寧港聯動發展,聚焦電子信息、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三大主導產業發展,加速推動中國—東盟跨境產業融合。
當前南寧市正在加速推進頂層戰略的落實,而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柱和動力源泉的實體產業也是南寧推動國際化進程中的重點。
為了實現國際化,南寧市近年來在推動產業發展上采取了兩個措施:一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二是培養新興產業。在傳統產業方面,南寧市大力推動農業和工業的發展。農業方面,通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6+6”全產業鏈建設行動,南寧的沃柑、茉莉花、火龍果等產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同時引入自動化技術,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在工業方面,南寧市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僅2022年共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24個,超過前3年總和。竣工投產億元以上項目32個,發展非常迅速。
而在新興產業方面,南寧市出臺政策支持,大力引進和發展新興產業。2022年南寧引進了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帶動上下游企業落地南寧,有效推動南寧市向高端制造業和智能制造業轉型升級。同時還培育一批百億級、千億級行業龍頭企業,為南寧市的國際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物流承載力是決定城市貿易上限的重要因素,南寧近年來圍繞完善跨境物流體系建設下足了功夫。為更好承接中國—東盟貿易,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南寧面向東盟的航空、鐵路貨物運輸做到了“五定”,即:定點、定線路、定班次、定時間、定價格。當前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口岸出口貨物已實現1小時內通關,實現南寧至越南北寧、北江鐵路24小時、公路12小時“廠對廠”通達。此外,隨著平陸運河正式開通建設,南寧也將迎來可通航5000噸級船舶的一級內河航道,屆時南寧跨境物流承載力將得到極大提升,成為中國西部地區唯一擁有“公鐵海空”多種聯運方式的集散中心。
南寧離“國際化”還有多遠?
從2016年南寧首次提出要“建設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國際大都市”,到2023年這一目標正式升級為“建設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國際化大都市”,8年間,圍繞“國際化”建設南寧取得了諸多傲人成績。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并非只有南寧一座城市在對接東盟。
隨著東南亞地區的經濟騰飛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中國城市南下對接東盟已成趨勢。當前中國大西南地區,尚缺乏一座能夠完全承載中國—東盟貿易的中心城市。面對廣袤的東盟市場,誰都想搶得先機。因此,近年來云南昆明、貴州貴陽也相繼提出自己的“國際化”建設目標,積極對接東盟。不過目前來看,三城從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還是從區域影響力方面看,均未達到“國際大都市”水準。
根據南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南寧市地區生產總值為5218.34億元,常住人口為889.17萬人,在經濟方面,與2016年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時的3046億元相比有了長足進步,但就總體而言,南寧距離一般意義上千萬級人口體量、萬億級經濟體量的“國際化大都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區位和政策優勢有助南寧“國際化”實現彎道超車。過去,南寧以區位之優,在中國—東盟合作中一開始便呈領跑姿態領先其他城市,從東博會的巨大成功到與東盟國家的雙邊貿易不斷提質升級均足以佐證這一點。政策方面,2018年中國政府出臺《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南寧被定位為“國家物流樞紐城市”;2023年中國再度出臺重要文件支持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明確支持南寧建設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國際化大都市。
國家級政策的支持以及平陸運河開通后“公鐵海空”一體化的區位優勢,無疑將使南寧在物流上形成聚集效應,進而吸引資本和資源導向南寧。隨著南寧“一體兩翼”產業格局趨近完善,南寧已初步具備承載巨大體量的資本投資和國際貿易的能力,實現“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指日可待。
·聯系編輯:11609330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