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是江西省首批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試點縣(市)之一。該市積極應對鄉鎮機構改革新挑戰,著力打通農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先后建立5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區域站,招錄40名特聘農技員,聯合農業產業園、經營主體等,開展電商信息化、農產品加工等服務,打造“一主多元”的農技推廣新模式,不斷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
一、以“小平臺”展現“大作為”
以區域站為依托,推動技術服務與優勢產業發展相融合。瑞昌市圍繞糧油、蔬菜、山藥、畜牧等“土特產”優勢產業發展需求,根據產業布局和集群優勢,在南義鎮、夏畈鎮、高豐鎮、武蛟鄉和桂林街道等產業聚集區域建立了5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區域站,服務范圍涵蓋了全市16個鄉鎮,基本覆蓋了全市涉農鄉鎮。以特聘農技員為補充,推動公益性和非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隊伍發展壯大。為加強各個區域站的科技力量,瑞昌市深化“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的鏈式推廣服務模式,每個區域站從農業農村局選調農業專家5人,平均配備公益性與非公益性人員5~12人,共充實公益性與非公益性基層農技推廣技術人員78人。通過“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方式,優化培養方案和定向就業制度,加大基層農技推廣力量梯隊建設力度,強化對骨干農技人員的培養和學歷提升教育,提高青年農技人員的實踐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區域站農技推廣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以區域站為紐帶,推動農技推廣服務需求和供給相匹配。瑞昌市充分發揮市農技推廣中心與鄉鎮區域站的橋梁紐帶作用,暢通科技與產業、生產與市場、政府與農民、專家與企業的對接渠道,反映基層實際需求,推進優良品種、先進技術落地,參與重大項目實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以“小身份”扛起“大擔當”
“田秀才”“土專家”、種養能手、具有現代科學知識的農科專業畢業生……由一群不同身份的人員構成的特殊隊伍,奔波于瑞昌市的田間地頭,成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的一道亮麗風景,他們就是特聘農技員、十里八鄉百姓爭相聘請的技術能手。自2020年以來,瑞昌市共聘任了40名特聘農技員,他們的專業涵蓋了糧油、畜牧、水產、蔬菜、中藥材等,按照統一管理,就近服務的原則,把所有特聘農技員充實到全市5個農業技術推廣區域服務站,并按專業特長定崗定責,讓他們真正成為助力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能手。2022年,瑞昌市又不斷探索改進特聘農技員管理和服務模式。一是持證上崗。給符合條件的特聘農技員頒發聘用證書,制作工作證,印發服務手冊及服務聯系卡,規范服務流程。二是細化目標考核。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細化服務考核內容,強化成果應用,將考核結果作為續聘的重要依據。三是服務形式多元化。特聘農技員通過召開座談會、交流會,舉辦培訓班等形式提供服務,不定期深入田間地頭,現場幫助農業經營者解決技術難題;特聘農技員定點開展“一對十”的指導,幫助特色產業經營主體及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壯大產業。
三、以“小補貼”彰顯“大情懷”
每月平均為每名非公益性農技人員發放交通補助500~800元。雖然物質補助不多,但特聘農技員仍按照《特聘農技員管理辦法》的要求,每周服務不少于2天,全年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時間不少于100天。一是保質保量,奮勇爭先。特聘農技員在農技服務過程中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展現為農服務風采,獲得了農戶的好評。2023年一季度20名特聘農技員每人平均服務28次,其中6人服務次數均超過30次。二是走入“田間”,精準服務。通過開設“農民田間學校”的方式,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為全市農業生產“把脈支招”。2023年第一季度瑞昌市農業農村局特聘農技員開展點對點實地服務200余次,為上千農戶解決了春耕生產技術難題。三是大膽探索,情系百姓。特聘農技員創新服務,涌現出一批典型案例。如:對有機肥的研發情有獨鐘的夏志剛,不忘特聘農技員的職責與任務,成功探索出適合蔬菜種植的有機水肥,并錄制小視頻,通過微信、抖音等網絡媒體平臺,將相關應用技術推送給服務對象,讓更多農民受益;立志成為全科獸醫的何向南,利用多年的市場運營及獸醫臨床經驗,將從外地學習到的先進養殖理念引入家鄉,在服務中成長,在需求中服務;果業種植經驗豐富的柯善仁,急農戶之所需,發揮技術和管理的優勢,幫助果農解決本土特色產業早熟梨種植技術的難題。
(江西省瑞昌市農業農村局? 吳遠金? ?曹云婕? ?張丹? ?郵編:332200;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李秋生? ?郵編:3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