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復蘇的勢頭有所放緩,引發各方關注和諸多討論。針對增長放緩的原因,人們給出了諸多解釋,圍繞相關針對性舉措,人們也紛紛獻計獻策。這種關注和討論本身是誠可寶貴的,可以使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得到充分的暴露和探討,可供相關部門參考,避免決策盲區,也可以使社會大眾對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問題有充分認識,有利于大家群策群力共渡難關。
舊動能舊引擎乏力,新動能新引擎尚未能充分發力,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失速壓力的最主要原因。這是人們的基本共識。分歧在于如何看待舊動能,如何更合理地讓舊動能發揮更多的余熱,如何讓新動能盡快形成應有的勢頭,以期發揮更強大的引領作用,讓中國經濟盡快重拾增速。當然,更大的爭論在于當新舊動能轉換期比預想更為長期,如何更有效地加以應對,以更穩妥平順地度過動能轉換期,政策發力重點是什么,相應的宏觀政策和公共社會政策組合拳的較優配置是什么,如何達到較理想的效果。
有不少論者因為新動能不夠有力,便格外“懷念”舊動能,甚至對之前針對舊動能的調整頗有微詞,比如因為房地產投資成為拖累項,便認為此前一段時間宏觀面對房地產業“打壓”過甚。
從大趨勢和長時段來看,老齡化疊加少子化,中國房地產高光時刻成為過去式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房地產對經濟拉抬作用不復以往,既有的土地財政已經難以為繼。按照原有的發展模式一條道走到黑,只能加劇房地產過剩和泡沫化,地方債也將更加積重難返。
地緣政治因素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逆全球化潮流,疊加全世界經濟下行風險,令出口這一舊動能出現乏力現象。外貿榮景不再,壓縮了出口導向型民企的利潤空間和投資意愿,也從整體上推高了正在努力轉型升級的民企的“痛苦指數”。
應該說,當前出現的很多問題早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在呼吁中國經濟要警惕房地產依賴癥,作為大國經濟要避免過高的外貿依存度,也一直號召民企不要沉迷于低附加值低效益的“悲慘式增長”,而要加快轉型升級以變求存。如今當這些問題充分暴露的時候,人們應該為之前的前瞻性認知和預調整感到慶幸,而不能因為新舊動能轉換不如預期中順利便“悔不當初”,甚至萌發重走老路之心。
世上并沒有無痛轉型的捷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陷入滯脹的美國經濟,一直到八九十年代以信息科技為亮點的新經濟崛起,才重新煥發生機。而經濟泡沫破滅后的日本,更是經歷了“失去的三十年”才喘息稍定迎來復蘇。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可能較為漫長的新舊動能轉換期,人們更應該相信市場的力量,相信時間的力量,靠創新創造新動能,靠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舍此別無他途。
轉型升級、創新突圍不會一蹴而就。OPPO手機停止造芯充分證明創新之難。因此人們應充分估計新舊動能轉換期的時間之長和難度之大,對困難估計的越充分,宏觀工具箱和公共政策儲備庫準備的越充足,應對騰挪的空間越有余裕。這其中最關鍵的是,守住經濟增速的下限,筑牢社會穩定的底線,從而為新動能的發力成勢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守住下限筑牢底線并不意味著要按傳統方式對經濟進行所謂大規模刺激。一方面這種“強刺激”的收益已經越來越不劃算,另一方面其所導致的債務激增和產能過剩將進一步妨礙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并將進一步削弱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
當然,保持一定規模的投資還是很有必要的,關鍵是要把錢用在刀刃上,比如基建方面要著眼于建設全國大市場,以疏通內外雙循環梗阻點為急務。包括農業的進一步產業化市場化,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更緊密協調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等,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同時,要通過加大對社保民生的投入筑牢社會安定的底線。充分免除人民群眾對養老醫療負擔的恐懼,大力緩解失業的痛苦,充分凸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是樹立人們對未來信心的更為直接有效的途徑。
往事不可追,未來猶可期,當下須有為。假以時日,重裝上陣的中國經濟必將呈現“歸來仍是少年”奮發向上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