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皙寅 王靜儀
這么冷,怎么發展新能源車?
高緯度地區的東北,擁有漫長的冬季,對動力電池是重大的考驗,充電時間被拉長、續航里程被縮短,消費者體驗不佳。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臺數據顯示,2022年,東北地區新能源汽車占全國總量的1.56%,遠低于全國均值。
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看來,現有的新能源汽車還不能滿足東北地區使用條件,從國土面積來看,還有很大一部分疆域有待滲透,新能源在東北地區的市場空間廣闊。
談及汽車工業發展史,繞不開東北。沈陽誕生了首輛自主生產的汽車,華晨中國成為中國首家海外上市公司;長春孕育了第一汽車制造廠,打造了新中國第一輛汽車;長期以來,長春、沈陽都是中國汽車產業核心區。
在東北,“中國底特律”是“共和國長子”提了多年的口號,但隨著底特律的城市破產、燃油車產銷滑坡、汽車面臨新技術革命,長三角、珠三角把握機遇,搶占先機。
如今,看清趨勢、下定決心的東北汽車城,動作越發快速。2023年上半年,兩大百億級項目(億緯鋰能儲能與動力電池、寶馬第六代動力電池)在沈陽相繼開工。長春不遑多讓,奧迪在中國的第一個電動汽車工廠正在施工,比亞迪動力電池一期、一汽中車電驅項目建成投產。

資料來源: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臺,《財經》記者整理制圖:顏斌
這得益于東北深厚的汽車工業底蘊。“沈陽建設東北地區新能源產業基地底氣十足。”沈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人士對《財經》記者說,既有華晨寶馬、億緯鋰能等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深耕厚植,也有細分龍頭的產業配套,一幅龍頭引領、產業鏈高度配套、上下游合理協作的新能源產業鏈圖景已初具規模。
從供給端來看,地方政府選擇抓住龍頭企業作為支點,撬動整個產業鏈實現提“鏈”升級;不斷打造百年工業重鎮的老底子基礎,爭取用足交通、人才、政策等多重優勢,優化營商環境。
從需求端來看,隨著公共充電樁和大型充電站的數量增加,新能源車的用車環境和便利性正在提升。國家監管平臺數據顯示,2022年極寒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城市的新能源汽車接入量同比增速在2倍以上,顯著高于全國平均同比增速。
“給我一個支點和足夠長的板子,我能翹起整個地球?!边@講的是在關節處發力,打造趁手的工具就能成事。在新能源產業大潮下,東北汽車產業的轉型正是如此。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沈陽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沈陽和汽車結緣很早,制造了首輛自主生產的汽車。
1931年5月,“民生75型”載貨汽車在遼寧迫擊炮廠下線,整車國產化率達到70%。新中國成立后,從工廠廢墟中重建工業的沈陽,趁著蘇聯156個工業項目的機會窗口,借助擁有主觀能動性、優秀的產業工人,快速成為全國工業的龍頭。
1953年,中國第一座汽車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在吉林省長春市奠基,新中國汽車工業從此起步。1956年7月,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駛下裝配線,1958年又造出第一輛東風牌小轎車和紅旗牌高級轎車。
20世紀90年代,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東北老工業區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冗員、債務和企業辦社會,成為壓在國有企業頭上的沉重負擔,特別是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和失衡的產業結構,讓地區發展舉步維艱。
改革創新帶來新的機遇。2002年6月,沈陽的鐵西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并授予市級管理權限,重新規劃鐵西老區,戰略調整原有企業,在此后數年間,通過盤活資源,完成了海外老工業區幾十年才完成的升級之路。
2003年,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成立,在龍頭企業的引領下,汽車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22年沈陽市汽車產業規模達3000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7%,其中華晨寶馬貢獻2309.8億元。
在長春,汽車產值占全市工業70%以上,一業獨大,尤以一汽集團為大。長春市和吉林省多次發文,提出各類支持一汽發展的措施。2023年1月,長春市市長王子聯表示,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主導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全力支持一汽擴能增產。
與汽車工業對底特律的塑造一樣,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汽及拖拉機廠、客車廠、紡織廠這些國企,推動了長春的快速發展,長春也是中國第一個喊出“要做底特律”的城市。
發展汽車產業對拉動經濟、帶動就業、促進消費具有重大意義?;葑u博華工商企業部副總監周紋羽對《財經》記者解釋稱,汽車制造業與上下游關聯產業的增值拉動比例為1∶2.64,帶動相關產業的就業乘數為7倍。
但汽車行業正處于新舊動能更迭期,燃油車走弱,新能源汽車趨強,疊加汽車行業固有的周期性,嚴重倚重汽車產業的城市正面臨更大的波動與挑戰。
企業已經先行。2023年1月,時任一汽集團董事長徐留平表示,紅旗品牌全力發展新能源,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技術創新及新增產能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車,停止傳統燃油車技術和產能的新增投入。目標到2025年,總銷量達到1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50萬輛。
產業底蘊正是東北老汽車城轉型的最大底氣。東北地區擁有數量眾多的高等院校和汽車設計研發機構,吉林大學、東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等院校可以培養技術人才和汽車生產人員。目前,優勢企業通過和本土高校合作,設置專項課程、培養專業人才,實現了從學校到企業,人才需求的無縫連接。
長春有900萬人口,30多所高校,80多家研究所,每10個人里面就有1個是在校大學生,這是一座知識濃度高的城市,而非像底特律是以汽車工人為主,決定了長春的轉型之路必將不同于底特律,更能適應這一輪汽車技術變革,并找到自己合適的身位。
倚重汽車產業的沈陽和長春,如今正在傳統汽車時代的優勢上,探索未來的方向。
在頂層設計方面,《財經》記者了解到,沈陽推出了雙鏈機制,一方面,在政府層面建立“鏈長制”,專題研究產業鏈發展情況,落實企業的重大事項,研究制定支持性政策,協調解決重大困難。另一方面,在企業層面建立“鏈主制”,由龍頭企業擔任“鏈主”,發揮連接上下游、帶動產業發展作用。
2022年11月,寶馬投資100億元的全新動力電池項目簽約,為了項目順利落地,經開區成立了項目服務專班。經開區相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每日開會研討問題,采取亮燈督辦、清單銷號的方式,確保任務按計劃完成;還邀請寶馬公司代表全程參與項目調度,接受全程監督,提高了效率。
“寶馬為什么一定要在沈陽投資,原因有三?!睂汃R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向《財經》記者介紹稱,一是投入,市長牽頭帶著相關部門每半年就會來工廠,了解企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現場辦公,很快就給反饋;二是關愛,政府花了大力氣建立沈陽國際學校,為外籍人員解除了后顧之憂;三是實力,沈陽市強勁雄厚的工業實力和積淀,提供了很多優秀的產業工人和人才。

2023年2月20日,一輛全新純電動BMW i3 eDrive40L駛下BMW iFACTORY沈陽鐵西工廠里達廠區生產線,標志著寶馬沈陽生產基地累計生產500萬輛車。圖/中共沈陽市鐵西區委宣傳部
用好龍頭企業,是兩地發展的主要思路。東北大學國際經貿系副教授安崗告訴《財經》記者,為了支持鏈主的可持續發展,沈陽配套了高標準的公路、地鐵、學校、公園等硬件設施,更重要的是,沈陽工業文化底蘊好,高等教育資源充沛,加上地方政府著力優化營商環境,這是企業與政府間的雙向奔赴。
近年來,吉林省先后制定了《吉林省支持中國一汽改革發展的意見》,推動長春等六市政府與一汽集團集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建設長春國際汽車城為契機,支持一汽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配套、產能、創新、人才回歸。
“所有營商環境的舉措,歸根結底要讓企業降本增效,有獲得感,能賺錢。”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寇宗來對《財經》記者表示,政府要從企業主體的實際運作和它的感受上去下功夫,去做文章。一切的成效,要看企業是否愿意以此為基地,繼續擴大生產。
在市場端,東北正推進公務及公共用車新能源推廣。國家監管平臺數據顯示,東北地區的新能源公交客車累計接入量占比相對較高,達到16.4%,而全國整體水平為3.7%。長春也是中國首批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城市。
據統計,東北的新能源車里,純電動車為64.1%,插混車占到35.8%,插混車占比明顯高于全國水平的18.7%。因此,多技術路線并行是現階段東北新能源車推廣的現實選擇。
事實上,東北冬季溫度與挪威相差不大,但挪威由于配套設施完善,消費者環保意識高和購買能力強,新能源車滲透率很高,其中舉措值得效仿。
一邊是擴大新能源整車生產能力,健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體系,實現供給側改革,一邊培育消費市場,讓更多的新能源汽車開進東北的沃土,東北汽車城正充分利用自身積淀的人才及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與其他城市共同撐起汽車產業鏈的全球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