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妮

圖/視覺中國
在全力拼經濟的當下,民營企業信心的恢復被提到一個重要高度。
5月24日,上海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暨第六屆上海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表彰大會召開,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會上表示,要大力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著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更好引導民營企業家弘揚企業家精神。會上發布了上海市支持民間投資發展若干政策措施。
近兩年來,民營企業預期轉弱、信心不足是經濟領域的一個重要話題。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采取了多種措施提振民企信心,給企業吃“定心丸”。《財經》記者注意到,近期,除了上海,山東、湖南、江西、海南、遼寧、吉林等多省市都召開了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民營企業穩預期、強信心。
此前,時任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曾直言,換位思考“政”與“企”,企業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服務企業也是服務大局、服務群眾。我們要以眼里揉不進沙子的態度抓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除了省一級,諸多市縣也在給民企吹暖風。例如,在廣東省中山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帶頭向企業家致敬,之后直接公開自己手機號,并表示企業有需求可直接報給他。“我和市長當好你們的服務員,當好你們的后勤部長”。
在山東東明縣2023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誓師暨優秀企業表彰大會上,東明縣委書記孫遷國更是直言,誰跟企業過不去,縣委、縣政府就跟誰過不去。
當前,提振民營企業信心被認為是恢復中國經濟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信心比黃金更珍貴”,打破容易,恢復艱難。如何提振民營企業信心?什么原因導致民企預期轉弱?民企最需要的支持是什么?近期,在由武漢大學、騰訊公司主辦的2023數字經濟(東湖)論壇上,《財經》記者針對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
《財經》:您認為近兩年民營企業為何預期轉弱、信心不足?
楊偉民: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其中預期轉弱主要就是針對民營企業。
預期轉弱一方面由經濟形勢造成,另一方面則受到政策、治理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國有企業可能因經濟形勢帶來的預期轉弱,但不會出現因政策和其他因素帶來的預期轉弱問題。
民營企業預期轉弱的背景十分復雜,是多種因素影響造成的。首先就是疫情沖擊,過去三年疫情使經濟活動受到沖擊,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盈利都受到較大影響。
第二,國際環境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不確定性也在增加,美國對中國的全面打壓加劇,民營企業也受到較大影響。
第三,經濟治理方式和體系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在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等方面還需要優化,出現了長期目標短期化、持久戰打成攻堅戰、系統化變成碎片化以及“一刀切”等問題。
《財經》:近兩年來,民營企業的輿論環境也有所惡化,社會上存在一些對民營企業地位、價值的不正確議論,使一些企業家心存憂慮。導致這種不良輿論環境的原因有哪些?
楊偉民:近年來社會上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不良輿論環境是在上述各種復雜的背景環境下出現的,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長期因素。
2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黨的二十大都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都是為了扭轉這種不正確的議論。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民營企業遭遇不良輿論環境影響,2018年就曾出現過民營經濟離場論。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就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闡明立場和政策,強調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并走向更加廣闊舞臺,實際上就是為了糾正當時的不良輿論傾向,批駁民營經濟離場論。

楊偉民。
《財經》:您認為提振民營企業信心的關鍵是什么?
楊偉民:扭轉民營企業的弱預期、提振民營經濟信心需要短期的政策支持,更需要長期的理論供給和制度供給,這是最關鍵的。
從理論上,要進一步明確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民營經濟存在的必然性,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在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彰顯民營企業是自己人。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從理論上更加明晰化、系統化。
制度方面,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合法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應受到同等保護。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條款,繼續甄別、糾正侵害民營企業產權的錯案。企業家創辦了企業,保護產權也是保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5月5日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倍加珍惜愛護優秀企業家”,其中就包括保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
政策方面,要增強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一致性,政策的出臺要進一步明晰化、具體化、精準化。
此外,要進一步規范民營經濟準入范圍,破除民營經濟在可準入領域的隱性壁壘,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解決拖欠企業賬款等問題。
在具體措施方面,要減少對企業多頭、多層重復檢查,最大限度地減輕企業負擔。目前企業反映,現在各種檢查非常多,一些企業一天到晚都應付檢查。這需要整體性、系統性規劃,明確到底由哪一級檢查,哪一個領域、哪一個部門檢查,不能多頭都查。
最后,要進一步完善政商間法治化溝通機制。習近平總書記講要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這需要進一步從法治化上去實現,明確相關法律、法規。要解決地方政府政策多變、標準多變、新老政策不銜接、部門間不銜接等問題。在政策執行中要避免“一刀切”,一律關停等情況的出現。
《財經》:我們在對諸多民營企業的調研中了解到,相比于稅收、貸款、土地、補貼等各類優惠政策,企業對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一致性、確定性最為關切。您怎么看?
楊偉民:根本還是在于政策的出臺與執行要建立在法治化的基礎上,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現在政策多變,說明我們在制定政策時還是要增強法治觀念,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堅持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對于法律不健全、無法可依的情況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司法、行政上也要相應進行調整。如果完全是由于政府政策多變導致企業家財產權受損或企業利潤受損,讓企業家或企業能夠運用法律的手段去解決問題、維護權益。
《財經》: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企業家精神”,當前,張維迎等諸多專家學者在不斷強調企業家精神對中國經濟增長以及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您認為該如何激發企業家精神?
楊偉民: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牢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決不能偏離這個首要任務。要緊緊圍繞市場來配置資源,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讓市場來決定。
更為具體的就是從理論、機制制度、政策體制等各個方面去完善和改革,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給企業家信心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