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貽龍

2023年高考剛剛結束。
教育部網站日前發布消息,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人,比上年增加9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過去十余年里,全國高考報名人數歷經波動:2008年達到1050萬人的高峰,之后逐年回落,至2013年降到912萬人,五年間累計減少約140萬人;又從2014年止跌,并連續五年穩定在1000萬人以內,直到2019年重回1000萬人以上的高位,隨后繼續保持增加的趨勢。
“考生增加”,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擔心競爭加劇。
曾經,高考被比喻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過從近兩年的數據來看,全國高考錄取率接近90%,相當于絕大多數考生都有機會上大學。
隨著高等教育在學規模的持續擴大,202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6%,按照國際通用指標,已進入普及化階段。
然而,當人口進入負增長時代,要支撐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可持續發展,生源增量從何而來?學界專家的共識是,目前高校的擴招能力已趨于飽和,相比于過去追求規模增長,未來更應該聚焦質量提升和結構調整。
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2023年多個省份高考報名人數均有增長,其中,四川、湖南報名人數與全國同步創下歷史新高。
數據顯示,四川報名考生總計80萬人,上一年則是77萬人;湖南高考報名人數共有68.4萬人,比上年增加2.9萬人。
對于這一現象,有分析認為,這與高中普及的進度有關。比如京滬、江浙等地,教育資源比較豐富,所以高中普及較早,以后很難再有明顯增量了。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存在一定滯后效應,隨著這些年高中升學率的提高,參加高考的人數逐漸增加。
從總量上來看,高考報名人數上升趨勢已持續多年。
2019年,全國考生從2018年的975萬人增至1031萬人,此后一路走高,至今已連續五年突破千萬大關,并打破2008年創下的1050萬人的紀錄。與上年相比,2020年增加40萬人,2021年僅增7萬人,2022年大增115萬人,雖然2023年的增幅又有所收窄,但近五年已累計增加316萬人。
高考報名人數與適齡人口規模密不可分。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喬錦忠分析,從2001年至2015年,全國新生兒數量每年都穩定在1600萬人左右,2023年的高考生出生于2005年前后。這些適齡人口經歷了高等教育普及的過程,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結果。
也有觀點認為,相對穩定的適齡人口是高考生源的基礎,但并非決定性因素。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近期撰文分析,2013年高考報名人數僅有912萬人,但是對應到18年前,即1995年新生兒是2073萬人,1994年和1996年的新生兒更是分別高達2121萬人和2078萬人,均遠高于今年所對應的1617萬的適齡人口。由此可見,影響考生規模另有其他因素。
最直接的原因當屬政策拉動?!敖鼛啄陣议_始把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與普通教育地位相當的類型教育來看待,強調實體經濟、制造業和工匠人才的重要性,鼓勵職校生升學,尤其還對高職教育的招生規模提出一定要求,這導致高考報名人數出現明顯變化?!眴体\忠稱。
2019年,中國開始實施“高職百萬擴招計劃”。次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今明兩年繼續擴招200萬”。從實際效果來看,高職院校三年累計擴招413.3萬人。
此前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高職擴招以后,生源更加多樣化,除了原有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職畢業生,還有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高素質的農民和在職的企業員工。
談及這一現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感慨道,“高考報名人群的‘成分變了。”
相關統計口徑也發生了變化。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公布的高考報名人數,除了有全國夏季統考的普通高中畢業生,還包括參加省級春季高考、對口招生考試、高職單招的中職學生,有的省份甚至將已經考上大學的專升本考生也納入統計范圍。
不同省份的統計表述略有差異。以甘肅為例,雖然今年全省高考報名人數約為24.78萬,相比上一年扭減為增,但其中約20%(包括高等職業教育分類考試招生綜合評價錄取、中職升學考試、消防單招等考生)并不實際參與統一高考。
要觀察高考生源的變化,另一個備受關注的地方是“高考大省”河南。該省高考報名人數常年居全國首位,但具體來看,2021年,河南省考生數量進一步增加至125萬人,但如果剔除對口招生省統考6.98萬人、專升本省統考18.74萬人、高職單招已錄取20.4萬人,參加全國普通高考人數反而比上一年的85.7萬人減少了6.63萬人。也就是說,當年河南省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量主要來自職校,而非普高。
截至發稿,河南尚未披露2023年的高考報名數據。可以參考的是,河南省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全省普高招生人數達78.44萬人,這批普高畢業生構成本屆統一高考最主要的生源。
由于近幾年全國普高和中職招生人數仍在增加,可以預見的是,高考報名人數仍將持續增長。
高考報名人數持續增加,會拉低錄取率嗎?
從過往數據來看,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間,全國高校錄取率保持在接近90%的水平。在2022年報考人數增加100萬以上的情況下,全國高考錄取率降到了85.04%,相比于1998年的33.86%,20多年間翻了2.5倍。
“現在考大學相比過去確實更容易了。”喬錦忠坦言,雖然2023年的報考人數繼續大幅增加,但并不一定意味著錄取難度變大,理論上來講,錄取率取決于當年報名人數和招生計劃?!斑@屬于外部因素,個人是不可控的,考生和家長們不必太焦慮,最重要的還是要明確自己的目標?!?/p>
但是,省際的錄取差異不容忽視。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林勇通過整理2018年各省份錄取數據發現,清華北大錄取率排名靠前的是三個直轄市:北京(0.603%)、天津(0.135%)、上海(0.098%),排名最后五位的省份是河北(0.016%)、廣東(0.016%)、貴州(0.015%)、河南(0.014%)、江西(0.014%)。可以看出,排名靠后省份的清北錄取率與排名最前的北京相差至少37倍。
同年,在985、211高校錄取率上,排名靠后的省份與排名最前的天津相差至少4倍。
在2022年的全國兩會上,林勇建議,有關部門應按照“存量不變,增量調整”的原則制定相關政策以促進高考錄取率省際公平,將高等教育分配公平的重點放在增量分配的改革上,做好增量部分的分配。
儲朝暉的判斷是,從高校招生容量的角度來看,2023年仍能夠維持85%的錄取率,所以能不能上大學,其實早已不是競爭的關鍵。至于能上什么類型的大學,不同考生對于競爭壓力的感受或許會有所不同。
這里面有幾個“臺階”。儲朝暉稱,能夠站位尖部位置、進入一流大學的考生依然是少數,競爭也顯然更激烈;第二層是進入普通本科,而非高職院校,因為高職招生規模占到高校招生總量的55%左右;再之后就是能否被錄取了,所以真正有壓力的是在邊緣線上的人,“他們只有一個希望,就是能有學校上就行”。
中辦、國辦2021年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已明確,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按照高職年均(近三年)500萬人左右的招生水平計算,未來三年間,職業本科每年將吸納大約50萬名生源。因此,職業本科也被解讀為是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關鍵一環。

2023年6月7日,廣西桂林市中山中學考點,考生參加完第一天高考走出考場。圖/視覺中國
“這相當于一種位移?!眱Τ瘯熛颉敦斀洝酚浾呓忉尩?,原先本科院校也會招收專升本學生——這是它們的重要生源之一,截至2022年2月,全國專升本比例已達20%。隨著職業本科招生規模的增加,部分本科院校選擇退出,比如前不久,武漢紡織大學就宣布停止2023年普通專升本招生。
在教育部的文件里,職業本科被定位成“同等層次、不同類型”的普通教育。這一誕生于2019年的新物種,在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中得到“正名”。
就在2023年5月22日,教育部網站最新公示了一批擬同意設置本科高等學校名單,其中,素有高職界“清北”之稱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更名為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至此,全國共有33所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大學。
甘肅、江西、湖南等省份的“十四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顯示,有超過十所高職院校正公示升格職業本科。
不過,職業本科能否被更多考生和社會所接受,今后的發展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儲朝暉指出,今后更多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長的人?!昂芏嗳耸冀K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他們理解的‘高就是去考公務員做官,現在這個觀念要轉變了,也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2023年初,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要深刻認識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對教育布局結構和資源配置的緊迫要求?!?/p>
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張立龍等研究者對中國2020年-2035年學齡人口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未來學齡人口總規模將從3.28億人減少至約2.50億人,學前、小學、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學齡人口分別在2020年、2023年、2026年、2029年、2032年達到峰值,之后進入快速減少趨勢。
由于人口轉變對高等教育的沖擊有一個延遲的過程,可以預計,未來十年左右,高考適齡人口仍是持續增長的趨勢,“招考熱”同時延續。但窗口期過后,高校將不可避免地直面生源危機,這一問題也直接關系到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可持續發展。
然而,高校擴招20余年,辦學規模已趨于飽和。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應強等研究者在一篇論文中指出,根據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給出的相關數據,無論是從校均規模還是從生師比來看,中國高校已不具備進一步擴招的能力。
2023年,全國1291萬高考報名人數的另一面,是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58萬人。一時間,“文憑貶值”“就業難”等現象再度引發討論。
對于這一現象,喬錦忠提供了一種宏觀視角。他介紹,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為了緩解由此給國內增加的就業壓力,中國高校自1999年開啟了擴招,當時的做法是“簡單攤大餅”,20年間基本就是順著這一模式走下去的,導致的結果就是高等教育內部結構失衡。
“真正學術性的普通本科高校不應該占比太高,因為大多數學生最終還是要走向就業的?!眴体\忠告訴《財經》記者,在一些發達國家,應用型或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占整個國家高校數量的70%左右,但是在中國,根據他的粗略估算,目前高職、職業本科和擁有專業碩士點的高校加在一起只在50%左右。
近年來,頂層設計也在回應如何優化各層次、類型的教育形式在高教領域的布局。最重磅的文件當屬教育部2021年印發的《關于“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關于引導普通本科高質量發展方面,這份意見明確提出,“合理調控增量,注重優化存量,避免貪大求全、盲目擴張?!?/p>
在這一政策導向下,各地對于高校設置更加謹慎。比如河南省,現在的思路是側重區域平衡,支持沒有布局本科高校的市域發展本科教育,新增高校向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市域傾斜。
一個最新進展是,根據教育部近期公布的2023年度第一批和第二批實施專科教育高等學校備案名單,在44所新設(含升格)高校中,河南數量最多,占了11所,其中4所集中于省會鄭州,另外7所分別落戶于南陽、濮陽、商丘、周口、焦作、開封和洛陽。
設立如此之多的高校,似乎有跡可循。據《21世紀經濟報道》,河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刁玉華曾在第二屆中原高等教育論壇上說:“河南高等學校的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設備值在2019年達到峰值后,就開始逐步下滑,這說明現有的辦學條件已無力支撐高等教育規模擴大的需求,亟待增加新的資源?!?/p>
相比于外界對未來生源的憂慮,儲朝暉更關心的是,“新設高校之后,有沒有長期發展后勁?”在他看來,因為高??梢钥缡≌猩?,因此要從全國范圍內考慮供求關系,并把好質量關,而質量并非一個絕對的指標數據,關鍵看是否促進學生成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儲朝暉進一步說,在全球范圍內,支撐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杠桿是市場,即市場配置資源。然而,中國高校更像是行政管理體系下的一個附屬機構。多年來,他一直呼吁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賦予高校更多辦學自主權,真正建立起現代大學制度,如果這個關不過,很多高校都將面臨淘汰。
“高等教育布局必然要受到人口約束?!眴体\忠判斷,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會大量出現。同時,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由于經費投入不足等原因,也會慢慢轉軌應用型方向,“集中資源辦特色專業”。
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喬錦忠表示:“如果真正想往應用型方向走,就必須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可以嘗試引入企業師資,甚至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不妨多聽取一下企業、行業協會的建議?!?/p>
事實上,在中國此前漫長的高職辦學實踐中,一直有“訂單班”“校企合作”的傳統,但受到外部環境的擠壓,質量嚴重“縮水”。于是,很多人開始懷念起“老中?!睍r代,那個時候,職業教育還是“精英式教育”。
不過現在,變化的信號或將出現。據稱,河南此次新設的鄭州汽車工程職業學院、焦作新材料職業學院背后均有企業的影子。
無論是調控新設本科院校,還是加碼擴容職業教育,種種跡象都表明,中國高等教育正進入新一輪結構調整期。喬錦忠認為,這些舉措都是在幫助各高校重新定位,建立“用戶思維”,培養有創造力的人,從而真正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