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科學謀劃了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并將教育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進行系統擘畫,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開設專欄,就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行闡釋解讀,為全面準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關于教育特別是德育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助力。
摘 要?黨的二十大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進一步明確了思政課的使命任務。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思政課建設高質量發展,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聚焦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課程思政、大思政課建設,把握教育數字化發展機遇,構建縱向銜接貫通、橫向協同聯動、外向延展融合的全方位立體化思政課育人體系,增強思政課育人合力;堅持守正創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思政課核心內容,并以其為準繩,優化學校“小課堂”資源,整合社會“大課堂”資源,開發網絡“云課堂”資源,完善思政課內容體系;堅持自信自立,突出教師在思政課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師自我修養、自我提高的意識和能力,著力提高理論修養,增強問題意識,加強師德修養,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創新理論;思政課;高質量
思政課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1],“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2],為思政課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對思政課建設的新要求,需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新時代新征程加強思政課建設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思政課在新征程的使命任務,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一、新時代新征程加強思政課建設的重大意義
與其他課程相比,思政課具有特殊的規定性。它直面學生的精神世界,以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為任務,以塑造價值觀為重點,解決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集中體現了教育的政治屬性,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的重要論述,把思政課建設提升到關乎兩個大局的戰略高度,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4]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挑戰。[5]面對復雜嚴峻的新形勢,思政課的關鍵課程地位更加凸顯。只有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全黨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凝聚起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
當今時代,國際競爭實質上是各國綜合實力的競爭。其中,文化軟實力是最核心、最高層的綜合實力。而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根本上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6]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意識形態之爭。[7]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復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黨的二十大對意識形態工作和價值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要求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8]這為思政課創新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同時也表明,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思政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而且必須提高水平”[9]。
二、思政課在新征程的使命任務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0]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這些重要論述和論斷,既有對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一以貫之的堅守,又有對教育戰略定位的新的闡釋,進一步明確了思政課在新征程的使命任務,概括起來就是為黨育人、培育新人、立德樹人。
一是為黨育人。黨的二十大把“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寫入黨代會報告,這在歷次黨代會中尚屬首次,昭示著教育在新征程上已經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黨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這同時意味著,以政治性為首要屬性的思政課必須理直氣壯講政治,旗幟鮮明為黨育人,教育引導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二是培育新人。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當代青少年生逢其時,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主力軍。為此,思政課應承擔起歷史責任,教育引導青少年筑牢信念信仰之魂,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四個自信”,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擔負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三是立德樹人。我們培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德”居于統領地位,人無德不立。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更應教育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努力成長為心靈純潔、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成長為有文化修養、有人文關懷、有責任擔當的人。[11]綜上可見,為黨育人、培育新人、立德樹人,是從不同側面對思政課在新征程的使命任務的生動描繪,具有內在統一性,最終都指向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三、推動新征程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思政課建設涉及課程、教材、教師等諸多方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思政課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課程教材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持續壯大優化,大中小學縱向一體化、橫向課程化的思政育人體系初步建成,[12]思政課的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但一些長期存在及新出現的問題亟待解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亟須深化,教學資源需要更加豐富鮮活,課程教材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素質需要進一步提升。如何打破瓶頸制約,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思政課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的重大創新理論,環環相扣、步步遞進,構成了一個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13]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新征程,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展,要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的重要論述的基礎上,以“六個必須堅持”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聚焦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著力增強育人合力,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一)堅持系統觀念,增強思政課育人合力
長期以來,思政課陷入與其他課程相隔離、與社會實踐相脫節的“孤島”困境,導致育人合力不足。這是制約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加強和改進思政課建設,創造性提出“思政課一體化”“課程思政”“大思政課”等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為增強思政課育人合力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推動構建起以思政課為內核、各類課程協同配合的思政課課程體系。進一步加強思政課課程體系建設,應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課程理念,堅持系統觀念,強化協同創新,統籌主渠道和主陣地、一體化和課程化、校內和校外、虛擬和現實,以思政課建設為牽引,推動整個育人系統協調發展。
一是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整體規劃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目標、內容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改革、教師培養、考核評價等環節,打造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把握好統一性與差異性、整體性與階段性的關系,推動加強資源共享,實現各學段思政課銜接貫通、層層遞進、互補互成。二是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統籌各學科專業、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科學設計課程思政體系,依據不同學科特點分類推進。深入挖掘各學科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找準課程與思政的結合點,遵循學科內在規律,將其有機融入學科教學。三是持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按照“八個相統一”的要求,[14]進一步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建好強勁有力的“大思政課”內核[15]。持續開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系。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推動思政課同社會實踐相結合,把思政課堂拓展到社會全域。把握好各類教育資源在育人功能、作用機理、作用場域等方面的不同特性,發揮其各具特色的功能作用,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四是穩步推進思政課數字化建設。抓住教育信息化發展機遇,開發利用數字化課程資源。依托數字化教育平臺,組織開展網絡集體備課、網上自主學習、網絡主題宣傳等活動,進一步推動資源共享、拓展教育時空,強化思政課的時代性和吸引力。著力構建縱向銜接貫通、橫向協同聯動、外向延展融合的全方位立體化思政課育人體系,增強思政課育人合力。
(二)堅持守正創新,匯聚思政課育人資源
內容建設是高質量思政課建設的關鍵環節。理論上講,凡是有利于學生思想品德成長和政治素質提高的內容,都應納入思政課。但對于一門課程來說,這同時意味著需要深入思考哪些內容最應納入思政課。實踐證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導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進一步加強思政課內容建設,應堅持守正創新,緊緊圍繞思政課為黨育人、培育新人、立德樹人的使命任務,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核心內容,并以其為準繩,廣泛匯聚各類育人資源,打造多元融合的思政課資源體系。
優化學校“小課堂”資源體系。一是優化思政課內容體系。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建設,系統設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內容。二是完善思政課教材體系。統籌規劃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建設,整體設計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內容,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重點教材建設,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的統編統審統用工作。三是創建特色校園文化。加強思政特色校園文化建設頂層設計,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創新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和載體,推動思政課教學融入文明校園創建活動、融入校園文化活動。
整合社會“大課堂”資源體系。一是整合課堂教學資源。緊密結合世情國情黨情民情,把黨的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現代化建設偉大成就、英雄模范人物事跡、社會熱點話題等及時引入課堂,融入思政課教學。二是整合實踐教學資源。統籌各類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和地方特色教育資源,開發社會實踐課程,用好“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三是整合育人隊伍資源。聘請地方黨政領導干部、行業專家、勞動模范、紅色基地講解員、志愿者等擔任思政課兼職教師。四是整合家庭教育資源。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為契機,調動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為子女健康成長創造良好家庭環境,培育向上向善家庭文化,用良好家教家風涵育子女的道德品行。
開發網絡“云課堂”資源體系。一是加強思政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依托網絡數字化平臺,廣泛匯聚教學案例、名師“金課”、短視頻等教學資源,探索研發虛擬仿真教學資源,推動教學資源建設常態化機制化。二是加強網絡教育宣傳平臺建設。打造集資源共享、在線互動、網絡宣傳為一體的思政課主題學習網站、微信公眾賬號等網絡平臺,創新網絡教育宣傳形式和內容。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信息技術,打造思政課智慧課堂升級版。三是加強校園新媒體建設。開發利用以互聯網、手機為載體的新媒體,鼓勵師生圍繞思政課教學創作健康向上、豐富多樣的網絡產品,推動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
(三)堅持自信自立,提高思政課教師素質
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教師是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各地積極推動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思政課教師的地位空前提高,規模和素質穩步提升。但是,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還存在不少短板,在人員結構、師德師風、專業發展、激勵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教育部及相關部門采取一些措施,加強思政課教師配備選聘、培養培訓、考核評價等,優先保證資金投入和資源配置,全力支持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16]然而,這些措施的成效如何,最終還是要靠思政課教師的能力水平提高程度、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程度來檢驗。因此,進一步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是,要進一步突出思政課教師的主體地位,調動思政課教師加強自我修養、自我提高的積極性。
當好思政課教師不容易。思政課承擔著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這要求思政課教師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政課涉及的知識面更廣,因此思政課教師需要具備更豐厚的知識儲備。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做到“兩個相結合”,[17]這要求思政課教師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思政課所面對的教育實踐,經常是解決社會現實中敏感復雜的問題,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具備更強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培根鑄魂為目標的思政課,對教師自身的信仰信念、價值觀念、道德情操、精神風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前所未有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機遇,思政課教師應堅持自信自立,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自覺按照“六要”標準,[18]努力加強自我修養。
一是自覺提高理論修養,堅定信仰信念信心。只有有魂之人才能鑄人之魂,只有有信仰之人才能講信仰。思政課教師要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增強講好思政課的底氣和信心,用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二是自覺增強問題意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政治引導、價值引導是思政課的功能,但這種引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和社會現實中復雜多樣的問題聯系在一起,通過問題呈現出來。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始終具備敏銳關注問題、積極回應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注重把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對問題的探尋中一步步進入思想價值觀念的“澄明之境”。[19]三是自覺加強師德修養,提高教學的親和力、感染力。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教師自我修養。思政課教師作為在人的思想、靈魂上搞建設的人,自身樹牢鑄魂育人的自覺自信,追求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應按照“四個相統一”的要求,[20]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中汲取營養,提升道德修養,升華人格魅力。始終保持健康向上、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以高貴的靈魂、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用真心、真情、真愛關心學生,實現以情感人、以心化人。
參考文獻:
[1][2][4][5][8][10][1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44,26,14,43,34,17-18.
[3][14][18]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6]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1).
[7]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EB/OL].[2022-05-06].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457713.
[9]一堂特殊而難忘的思政課——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側記[N].人民日報,2019-03-19(4).
[11]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N].人民日報,2016-09-10(1).
[12]孟慶濤,齊媛,侯金芹,等.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根鑄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學習研究之一[J].教育研究,2022,(1):11-22.
[13]韓慶祥.“世界觀和方法論”及其道理學理哲理[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2):57-63.
[15]沈壯海.把準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關鍵點[J].人民教育,2022(18):6-10.
[16]教育部.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EB/OL].[2023-03-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19]沈壯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重要論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6):1-8.
[20]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責任編輯︱劉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