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航宇,張緒赟,曾 偉,牟小文,王思穎,張 虹,2△
(1.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15)
針刺運動療法理念自何廣新[1]在1978 年正式提出以來,經過諸多醫者的完善發展,逐漸出現了“阻力針法”“動氣針法”“運動針法”“互動式針刺”“頭針運動療法”等治療方法,雖然治法各有不同,但不離“針刺與運動二者同時配合以治療疾病”這一理念,并使得該療法治療疾病的范圍不斷擴大,被廣泛運用于臨床。
張虹教授為四川省名中醫,第六屆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其在近40 年的教學和臨床實踐中,虛心精研針刺運動療法的理論和操作,并結合臨床進一步發展了該理論體系。張虹教授將傳統復式針刺手法“燒山火”與運動針法巧妙結合,既取“燒山火”溫經通絡、祛風散寒之特性,又能結合運動針法治療運動系統疾病的特有療效,對于治療肩周炎效果顯著,本文結合廣泛文獻學習,擬將張虹教授運用“燒山火”運動針法治療肩周炎的理論依據和標準操作介紹如下。
在祖國醫學中,肩周炎當屬于“痹證”“肩凝”等范疇,病機主要為風寒濕侵襲人體,痹阻關節、肌肉和經絡,從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關節失于濡養,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中醫治療肩周炎,常采用針灸、拔罐、推拿、中藥等單一或多種療法聯合治療的方案。針刺運動療法自問世以來,就逐漸被運用到肩周炎的臨床治療中,因其療效顯著,越來越受到諸多醫家的關注和重視,筆者在中國知網(CNKⅠ)數據庫中,以“針刺運動療法”“肩周炎”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整理歸納如下表1所示。

表1 不同針刺運動療法在肩周炎治療中的應用
經檢索顯示,多數醫家運用針刺運動療法通常會聯合其他療法綜合施治。在操作方面,一部分醫家選擇先行針,得氣后再留針運動肩關節;另一部分則是邊行針法邊做肩關節運動。選穴上除了局部取穴,主要以對癥取穴和遠部取穴為主,其次多數醫家選擇交叉取穴法,即在患者健側取穴,這與黃帝內經中“巨刺與繆刺”法類似。在療效方面,針刺運動療法均顯示出不錯的療效,展現出其治療運動系統疾病的優勢。
2.1.1 針刺運動療法分類 針刺運動療法可分為狹義針刺運動療法和廣義針刺運動療法兩種,狹義的針刺運動療法是指在針刺前按摩穴位,在針刺同時運動患部或在起針后緊接著運動患部或活動局部;廣義的針刺運動療法,是指除了在狹義的針刺運動療法針刺與運動配合外,在整個針刺治療期間,患者堅持每天進行運動或活動患部或進行導引運動。
張虹教授臨床上所運用的即是廣義針刺運動療法,強調除了治療時針刺與運動相結合,在治療結束后,患者也要堅持活動肢體,保持氣血、經絡的通暢運行。肩周炎患者常因感受風寒濕邪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阻滯經絡而發病。《石室秘錄》云:“筋脈者,一身之筋,通體之脈,不可有病。病則筋縮而身痛,脈澀而體痛矣。然筋之舒,在于血和,而脈之平,在于氣足。”保持氣血調和,環流周身,是張虹教授治療肢體經絡疾患的中心思想。因此除了囑患者配合做狹義針刺運動療法的治療,還需要每天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活動全身肌肉關節,促進氣血周流全身,以達氣血調和,陰平陽秘。
2.1.2 “燒山火”與針刺運動療法結合“燒山火”作為常用復式針刺手法,最早可見于明代徐鳳的《金針賦》,在臨床上常被用作治療頑麻冷痹,虛寒性疾病等[11]。“燒山火”治病的理念源于《素問》,其施術方法深受《周易》影響,以調和陰陽為總則[12]。《金針賦》曰:“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張虹教授認為,通過嚴格的標準操作將“燒山火”溫熱特性激發出來,能調節患者氣血運行,使機體陽氣隆盛,達到祛除體內寒氣的作用。在此前張虹教授“宣通沖門法”[13]和“通督調神盤龍針法”[14]的介紹里,均有運用到“燒山火”針刺法,燒山火針刺法被張虹教授靈活的運用到多種疾病的聯合治療中,均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2.1.3 針刺選穴 張虹教授臨床上選用肩痛穴和陽陵泉作為針刺運動療法治療肩周炎的主要穴位,并采用“交叉取穴”法,在患者健側取穴進行操作治療。
肩痛穴(BP-LE6)又名“中平穴”,是王文遠提出的平衡針灸學中的代表性穴位,其定位位于足三里穴下二寸,偏于腓側一寸[15]。相關研究表明,針刺健側肩痛穴可以促進機體釋放大量的鎮痛介質參與鎮痛效應,對患側肩部病變部位起到良好的鎮痛作用;還能通過調節患肩炎癥區的微循環起到減輕或消除炎癥的作用,使緊張和痙攣的病變部位組織得到緩解,最后達到治療肩周炎的目的,并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16]。
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足少陽膽經的合穴及下合穴,位于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具有疏利肝膽、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等作用[17]。《針灸大成·標幽賦》載:“筋會陽陵泉……此言經絡血氣凝結不通者,必取此原、別、交、會之穴而刺之。”作為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除了可以治療相關的筋急、筋緩等筋病,亦可治療氣血凝滯不通所致的肢體經絡疾患,如肩痹、膝腫等癥。
針對肩周炎的治療,張虹教授在肩痛穴和陽陵泉二穴上施以“燒山火”針刺法,目的有二:一是借助“燒山火”針刺法治療頑冷麻痹,虛寒性疾病的作用,激發其溫熱特性,調節體內陽氣,以祛除凝聚于肩臂的寒氣。二是聯合肩痛穴和陽陵泉善治肢體經絡疾病的作用,以獲取最佳療效。
器械準備:華佗牌2 寸毫針(0.30mm×50mm)、持物鑷子、75%酒精棉球、無菌干棉球。
體位選擇:患者呈正坐位,充分暴露健側下肢。同時滿足患者能夠有做肩關節外展、內收、前屈、后伸等活動的空間。
針刺準備:一名醫者位于患者健側,持物鑷取一塊75%酒精棉球,對陽陵泉和肩痛穴進行消毒,同時醫者對雙手進行常規消毒,取0.30mm×50mm 毫針2根備用。另一名醫者位于患者患側,待前者施“燒山火”針刺法時對患者進行引導做肩關節運動。
操作:①右手持針,左手輔助定位陽陵泉和肩痛穴二穴,采取單手進針法,依次垂直進針,將針刺入淺層,此時左右手各持一針。②雙穴燒山火針法操作:將陽陵泉和肩痛穴的可刺深度分為淺、中、深三層或天、人、地三部,囑患者做規律的呼吸運動,呼氣時進針,將針插入淺層(天部),雙手各持一針針柄,垂直向下,由淺至深各做緊按慢提九數或同時做向左向前用力重的捻轉補法,此九陽數稱之為一度,如此反復操作數度,待針下得氣后(有溫熱感最佳)插至深層留針,最后結束時快速出針并用棉球按閉針孔片刻。③與此同時,另外一名醫者協助患者活動患側肩關節,依次做內收、前屈、外展、后伸等動作,活動時間10~15分鐘。具體操作細節如圖1所示。

圖1 雙手“燒山火”針刺法結合運動針法操作
2.3.1 “靶向”交叉取穴 各方醫家對肩痛穴的定位較為統一,多以王文元提出的“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虛穴上1 寸,以偏于腓側1 寸或腓骨小頭與外踝連線的上1/3 處[18]”為主。張虹教授認為,定位精準是基礎,在此基礎上,應配合“以痛為腧”原則,即取穴時應注意按壓肩痛穴周圍區域,取患者自覺痛感最強烈的地方作為針刺運動療法操作的穴區,以此點作為治療靶點。
首先,醫者在患者健側足三里下二寸區域,沿著脛骨前肌與腓骨長肌之間進行點按,與此同時囑患者活動肩關節,取壓痛最強烈的位置作為進針點。其次,肩痛穴定位與足少陽膽經巡行路徑重合,而“膽足少陽之脈,……,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靈樞》)。足少陽膽經巡行過肩,取肩痛穴既屬于對癥取穴,又有循經遠取之意。配合“筋會”陽陵泉,猶如“雙龍探穴”,結合“燒山火”之熱力,將溫熱之火經“龍嘴”向雙穴噴涌而出,“熱火”循經而上,以驅寒濕之氣外出。
2.3.2 操作連貫 張虹教授強調一名醫者施行“燒山火”針法操作時,另外一名醫者務必同時輔助患者做肩關節運動,上下遙相呼應,方能發揮出最佳療效,如圖1所示。需注意的是:①雙手“燒山火”針刺法對醫者針刺熟練度要求較高,醫者平時應提高左手的刺法操作熟練度,在此基礎上進行雙手的配合練習,熟能生巧,方能達到操作要求;②在輔助患者做前屈、內收、外展、后伸等肩關節運動時,以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受限角度為宜,既不可強制過度拉伸患者肩關節,同時也要滿足肩關節活動度達標;③合理控制操作時間,一般為10-15 分鐘,具體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耐受度而定。④該操作一般在常規針刺療法結束后進行,間隔時間不宜過長,應在取針結束后便進行針刺運動療法的操作。
2.3.3 注意事項“燒山火”針刺法結合運動針法常被張虹教授用于肩周炎粘連期和緩解期的治療,并不是作為單一的療法,而是作為常規針灸治療結束后的鞏固治療,有輔助、鞏固、加強療效之意,可加快肩周炎患者的病情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臨床上應注意辨證分期。患者在急性期不宜做過多的肩關節運動,因其滑膜水腫、炎性細胞浸潤、血管增生、組織液滲出而引起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痙攣、攣縮,在此階段做過多的肩關節運動會影響炎性積液的消散吸收,從而加重病情,影響患者康復。一般可采用痛點按摩及穴位按壓的方法以緩解疼痛,待急性期過后再結合適當的推拿按摩和肩關節運動,以達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炎癥消退的目的[19]。
患者劉某,男,62歲,大學老師,2022年3月22日初診。主訴:左側肩關節疼痛兩年余。現病史:患者于兩年前因感受風寒后出現肩部疼痛,外展活動受限,肩不能舉,遇寒冷天氣加重,伴腰膝酸軟,雙下肢輕度水腫,2 月前因外出旅游感受寒濕后癥狀加重,夜間痛甚。為尋求相關診治,患者遂至張虹教授門診就診。刻下癥:左側肩關節疼痛,外展、后伸、上舉受限,夜間痛甚,舌質暗,苔白,脈沉遲。西醫診斷:左肩關節周圍炎;中醫診斷:漏肩風(瘀滯型)。治則:祛風散寒,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選穴:肩痛穴(右)、陽陵泉(右)。操作:經常規針刺后,按照交叉取穴法取患者對側肩痛穴及陽陵泉,施以上文所述SOP 操作,15min 為宜,并囑患者每日適當活動肩關節。上述治療每周3次,隔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避風寒,生活規律,飲食營養均衡。1個療程后患者左側肩關節疼痛明顯緩解,睡眠質量提高,二便調,遂繼續當前治療;3 個療程后,患者左側肩關節外展幅度恢復近正常,后伸、上舉受限較前明顯緩解,夜間可安臥休息,二便調,遂離診。
針刺運動療法作為一種聯合輔助療法,因其獨特優勢而被廣泛運用于運動系統等疾病的臨床治療。早在之前的實驗和臨床研究中就已證實針刺運動療法具有較好的鎮痛作用[20],雖其機制較為復雜,涉及整個神經系統各部的功能[21],仍需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加以闡釋,但該療法在治療運動系統疾病中所具有的優勢和療效是有目共睹的。張虹教授利用該療法治療痛證的優勢,將其廣泛應用于肩周炎、腰腿痛、頸椎病、落枕等臨床雜病的治療,均取得了不錯的療效,值得推廣和學習。針對肩周炎的治療,張虹教授將“燒山火”針刺法與運動針法相結合,意在取“燒山火”之溫熱特性和運動針法善治運動系統疾病的特點,二者結合相輔相成。在治療過程中強調操作的同步性,即“燒山火”針刺法與肩關節活動同時進行,按照“交叉取穴”原則,兩名醫者“左右配合”完成治療。文章結合廣泛文獻學習,總結提煉出張虹教授“燒山火”針刺法結合運動針法的理論依據和SOP操作,供廣大醫療工作者互相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