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吳 月
河南省人民醫院·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兒童心臟中心重癥監護室 河南 鄭州 451450
先天性心臟病是一類常見的疾病,一般是指胚胎發育時期患兒新增和大血管發育異常,或出生后心臟通道未閉合,具體可分為左向右分流型、右向左分流型、無分流型3 種類型,其危害性極大,可累及心、肺、腦等多臟器,會嚴重威脅到患兒生命安全[1]。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多采取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該類患兒年齡較小,易產生哭鬧情緒,疼痛耐受度也較低,會干擾到治療工作的開展,甚至引起一系列并發癥[2]。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護理難度較大,常規護理模式無法有效滿足其護理需求,不能顯著改善其生命體征和情緒狀況。安撫奶嘴聯合音樂療法是一類新型的護理方法[3]。本研究旨在探討安撫奶嘴聯合音樂療法干預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河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60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1~12 歲,平均年齡(6.50±1.40)歲;室間隔缺損15例,房間隔缺損9 例,動脈導管未閉6 例。研究組中男16例,女14 例;年齡1~12 歲,平均年齡(6.55±1.43)歲;室間隔缺損16 例,房間隔缺損10 例,動脈導管未閉4 例。納入標準[4]:(1)入選病例均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2)均為先天性心臟病術后脫離呼吸機患兒。(3)患兒心功能分級為Ⅰ~Ⅱ級。(4)患兒家長對本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排除口腔畸形。(2)在外界因素刺激下哭鬧。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主要包括采取哄、抱、撫觸等方式對患兒進行安撫。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安撫奶嘴聯合音樂療法干預。將安撫奶嘴前端蘸取甜味食物后放置在患兒口腔中,以手或膠布進行固定。根據患兒年齡播放不同的音樂,聆聽音樂時需有護士和家長在場看護患兒,1 歲以內患兒可采取胎教時音樂,如《寶寶搖籃曲》《媽咪的愛》等,1~3 歲患兒可使用輕快音樂,如《丟手絹》《拔蘿卜》等。
(1)臨床指標。比較兩組患兒心率、呼吸頻率、舒張壓、收縮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2)情緒狀態。患兒安靜的評價標準為在護理15 min后,患兒血壓、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恢復正常,情緒由哭鬧轉為安靜,面部表情趨于緩和或進入睡眠狀態[5]。(3)術后疼痛程度及術后監護治療時間。采用兒童疼痛行為量表(FLACC)對兩組患兒術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滿分為10分,得分越低,疼痛越輕微[6]。(4)并發癥。包括窒息、缺氧發作、屏氣、心功能衰竭的發生情況。(5)護理滿意度。采取我院自制量表進行評估,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兒臨床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心率、呼吸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血氧飽和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兒舒張壓、收縮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各項臨床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各項臨床指標情況(±s)
注:1 mmHg=0.133 kPa。
組別研究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心率(次/min)護理前158.85±7.74 159.06±7.80 0.105 0.917護理后96.95±1.55 93.58±1.52 8.502<0.001護理后117.79±5.58 128.86±6.64 6.991<0.001呼吸頻率(次/min)護理前57.66±5.14 56.69±5.10 0.734 0.466護理后35.12±3.25 44.45±4.21 9.608<0.001舒張壓(mmHg)護理前62.25±4.12 63.01±4.15 0.712 0.479護理后50.66±2.77 51.39±2.80 1.015 0.314收縮壓(mmHg)護理前99.22±5.13 99.03±5.10 0.144 0.886護理后88.76±4.46 90.12±4.51 1.174 0.245血氧飽和度(%)護理前91.21±1.77 91.02±1.72 0.422 0.675
研究組患兒護理后安靜率為90.00%,高于對照組的66.67%;研究組哭鬧率為10.00%,低于對照組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134,P<0.05)。
研究組術后12 h、24 h、48 h、72 h FLACC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監護治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后FLACC評分及術后監護治療時間情況(±s)

表2 兩組患兒術后FLACC評分及術后監護治療時間情況(±s)
組別FLACC評分(分)研究組(n=30)對照組(n=30)t值P值術后12 h 3.19±0.55 5.45±0.87 12.026<0.001術后24 h 2.08±0.81 4.55±0.96 10.771<0.001術后48 h 1.05±0.35 3.22±0.52 18.962<0.001術后72 h 0.85±0.30 2.10±0.87 7.441<0.001術后監護治療時間(h)172.20±25.56 355.56±38.86 21.592<0.001
兩組患兒窒息、缺氧發作、屏氣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心功能衰竭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研究組患兒護理滿意度為96.67%(29/30),其中非常滿意20 例、比較滿意9 例、不滿意1 例;對照組患兒護理滿意度為76.67%(23/30),其中非常滿意13例、比較滿意10 例、不滿意7 例。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92,P<0.05)。
先天性心臟病是一類比較常見的新生兒先天性缺陷,其發病率約為3%左右,且多為室間隔缺損。該病的發生與遺傳、胎兒發育的環境因素等有關,患兒多會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消瘦、多汗、疲乏、浮腫或腫脹、脫水等[7]。臨床中多采取介入、外科手術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進行治療,且最佳手術時機為1~5 歲,但因患兒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大多會出現哭鬧情緒,治療配合較差,會影響到治療效果,甚至引起多種并發癥,因此,做好護理服務工作對保障其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8]。
安撫奶嘴聯合音樂療法較常規護理具有更好的護理效果[9-10]。應用安撫奶嘴對患兒進行干預,能增加其吸吮動作,分散其注意力,減輕其疼痛癥狀,還可幫助患兒用鼻呼吸,促進胃腸蠕動,對于安撫患兒情緒也具有較好的效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非營養性吸吮能對患兒口腔觸覺感受器起到刺激作用,能提升患兒疼痛閾值,可對5-羥色胺的釋放進行調節,進而提升鎮痛效果[11]。同時非營養性吸吮還有助于穩定患兒生命體征,減少能量消耗,改善其呼吸狀況。不過需注意的是,在使用安撫奶嘴時要保持奶嘴衛生,為患兒選擇長度合適的奶嘴,以提升其舒適度[12]。音樂療法是一類新型的護理手段,具有調節患兒情緒的作用,能通過聽覺作用于人體大腦中樞神經系統,進而調節內分泌系統和心電活動,修復心臟穩定性和傳導功能[13]。臨床研究[14]證實,在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應用音樂療法干預后,其哭鬧情緒明顯改善,血壓、心率等指標也趨于正常,可見音樂療法的應用能有效穩定患兒生命體征和情緒狀態[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應用安撫奶嘴和音樂療法干預后,其心率、呼吸頻率明顯降低,血氧飽和度明顯提升,安靜率大幅提升,術后12 h、24 h、48 h、72 h FLACC 評分降低,術后監護治療時間縮短,心功能衰竭發生率僅為3.33%,家長護理滿意度高達96.67%,且上述指標均優于采取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與高明磊[16]的試驗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應用安撫奶嘴聯合音樂療法干預,可有效改善其生命體征,穩定其情緒狀態,降低疼痛評分,縮短術后監護治療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提升家長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