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瑩
摘 要:文物是城市發展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實物見證,是一個國家和一座城市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財富。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鄒城市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517處、館藏各類可移動文物12萬余件(套),其中儒家文物資源是鄒城市文物的重要類型。
關鍵詞:文物;鄒城市;儒家文物資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8.011
文物是城市發展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實物見證,是一個國家和一座城市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財富。鄒城,“鳧嶧聳于前,崗山倚于后,左環九龍之峰,右帶白馬之河,適兩京之通衢也”(《鄒縣地理志·形勝》),山川地貌良佳,交通條件優越,“大圣大賢畢產于斯”(《鄒志·沿革志》),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現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是亞圣孟子的故鄉。鄒城現有保存完好的遺址、墓葬、古建筑群、石碑石刻等。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鄒城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517處、館藏各類可移動文物12萬余件(套)。其中可移動文物中珍貴文物256件(套),包括一級文物38件(套)、二級文物76件(套)、三級文物142件(套)。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96處,其中國保單位8處、省保單位39處、市縣保單位49處。國有文物收藏單位13家。儒家文物資源是鄒城市文物的重要類型和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保護傳承和利用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營造全國文明城市的社會氛圍的重要支撐。
1 儒家文物資源組成情況
從保存形態上看,鄒城境內儒家文物資源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1 建筑場所類
1.1.1 林墓
歷史上的圣哲先賢及后裔棲息于鄒,有的逝后也擇葬于此。戰國時期孟子、孟母分別葬于鄒地的四基山、馬鞍山,歷代宗裔相繼附葬,植柏成林,蔚為壯觀。孔子弟子原憲、南宮適,孟子弟子徐辟、萬章,漢代大儒匡衡、韋賢,以及宋代張載、明代潘榛等后來以儒家思想為圭臬的名宦達人后裔,都留下了相關的墓葬林地遺跡,載于志籍,頌于村民,影響深遠,多已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1.1.2 祠廟
為紀念圣哲先賢,后人相繼興建了祠廟。有宋代景祐之時始建、宣和年間遷建的亞圣孟子廟,元代始建的述圣子思子祠、子思書院、孟母祠遺跡,明代創建的顏母祠、徐辟祠。還有數量眾多的宗祠、家廟等,其中尤以唐村潘氏家祠,太平秦氏家祠、劉氏家祠,大束杜氏家祠,北宿顧氏家祠、郭里王氏家祠為典型代表。這些祠廟建筑傳達了古人祭祀圣賢、緬懷先祖、不忘本源、傳承家風的思想和精神。
1.1.3 學校與書院
學校是以地方行政為主設立的教育機構,古代稱“庠”。據資料記載,鄒城各地散布有鄉學、義學等形式的學校,明清時期數量較多。書院多由地方有名望的知識分子主持,依靠社會力量進行營建,成為當地講學授徒、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場所。現存書院遺跡主要有元代始建的子思書院遺址,明代始建的孤桐書院遺址、春秋書院遺址,清代始建的嶧陽書院遺址、三遷書院遺址等。
1.1.4 民居村落
歷史上浸染儒家思想、遵信孔孟之道的地方姓氏家族,在耕讀舉業、重視教育子弟的同時,也形成了高墻圍護、院落相連、親族聚居式的傳統民居和村落,如建于清代的高李村李氏民居、東深井村鄭氏民居、東山頭村孟氏民居,以及上九山傳統村落、越峰村傳統建筑等。這些民居和村落選址考究、布局嚴謹,集中體現了遵禮守制、尊卑有序的儒家傳統理念。
1.2 檔案資料類
1.2.1 孟氏譜志
為“詳世系、辨親疏、厚倫誼、嚴冒紊”,亞圣孟子后世曾先后出現9種世家譜,孟子林廟碑刻也記載了11種世支譜。目前鄒城館藏有清道光譜與同治譜世家譜及流域各地支譜549冊、木刻版75件。此外,依資料記載,孟府先后還有明《孔顏孟三氏志》、嘉靖《三遷志》、萬歷《孟志》、崇禎《三遷志》和清雍正《三遷志》、光緒《重纂三遷志》、光緒《孟志編略》七種孟氏家志傳世。這些譜志都見證了歷代尊儒崇孟的歷史。
1.2.2 孟氏檔案
據文物普查登記,鄒城現存孟府史料紙質檔案及碑刻1000余件,內容涵蓋朝廷封贈、創修記錄、拜謁題詠、官府聯系、府務活動、林廟管理、地畝租項、賬目票單、手稿墨跡等,時間可上溯至宋,下延至民國時期。這些檔案真實客觀地記錄了孟子后裔在府務管理、祭祀活動以及交流來往中的方方面面,是孟府從事政治、經濟活動及處理家族事務過程中形成的第一手資料,是研究孟子、孟氏家族乃至儒家文化的十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1.2.3 文獻典籍
鄒城現存清刻本《孟子》《奎壁四書》《皇清經解》和民國印本《春秋左傳》《春秋谷梁傳》等文獻古籍,其中不乏稀有性的國家珍貴文物。這些典籍既是當時孟氏后裔及時代重視、弘揚儒學傳統的歷史見證,更是今天我們研究、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2 主要進展及成效
2.1 各級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扶持得到加強
文物保護歷來受到黨和國家以及各省、各市、各部門的重視與支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物保護被提上黨和國家重要議事日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物保護的政策法規,文物保護力度空前加強。例如,2016年3月《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發揮文物資源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豐富城鄉文化內涵,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優化社區人文環境。”2022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中更是強調:“要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的總方針。”
黨和國家關于文物保護的明確要求,為新時期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向指引,為鄒城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與政策支持。
2.2 機構改革深化推進
為進一步凸顯孟子文化的重要性,鄒城市于2013年成立了以“研究孟子思想,弘揚傳統文化,助推國學傳播”為宗旨的孟子研究院。2016年4月,經山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孟子研究院成為濟寧市人民政府直屬的正處級全額事業單位,2020年轉到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實行省市共建的管理模式。2018年,根據機構改革要求成立了鄒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為鄒城市人民政府正科級全額事業單位,負責全市文化、文物及旅游資源保護管理及宣傳利用等相關工作,為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 方法形式日趨多樣
以儒家文物資源保護為重點,先后整理出版《孟府孟廟碑文楹聯集萃》《孟府檔案輯錄》《孟府檔案全編》《孟子文獻集成》等圖書資料;實施“三孟”文物保護工程、孟子館展陳等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建設;以儒家文物遺產資源為交流和儒家傳統文化推廣為重點,先后推出孟子公開課、國學講座等專題講授活動;以保護教育宣傳為重點,先后利用孟廟、孟府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特色儒家文物資源推出政德教育、廉政教育、研學教育等精品路線。
2.4 社會影響逐步增強
以孟子思想、母教文化等儒家文化資源宣傳為重點,鄒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孟”景區先后被列為“好客山東”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精品線路、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港澳青少年游學基地、政德教育基地。
3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3.1 頂層設計有所欠缺,全盤規劃相對不足
就全市而言,主要偏重于孟子思想、孟子文物資源本身的研究,而對與之緊密相連的文化名人、宗祠家廟等文物古跡挖掘整理不夠,對館藏孟氏圖志譜錄、儒家文獻典籍的闡釋宣傳不夠,整體資源缺乏科學、統一的頂層設計,全盤規劃力度不夠。如孟母祠、子思書院、萬章墓、徐辟祠、南宮適墓等文物資源保護和宣傳利用力度不夠,有的尚未納入全市文旅保護宣傳教育線路。
3.2 技術支撐不夠,保護宣傳利用展示創新不足
限于思想、空間,特別是專業人才、新興技術的制約,縣域內的各類文物資源挖掘整理、交流展示、宣傳利用等工作手段落后、形式簡單。如“三孟”、鄒城博物館等儒家文物資源場所主要以接待游客實地參觀、面對面講解文物為主,尚未開發宣傳展示專題網站,雖然設有微信公眾號,配有自主語音導覽設備,但因缺少互聯網、數字化等新技術手段的支持,缺乏體驗性、互動性強的創新活動,進而影響了文物價值展示宣傳的提高。其他未列入全市文旅線路的儒家文物資源場所更是人跡罕至、鮮為眾知。
3.3 同質現象嚴重,品牌效應相對不強
縣域內的儒家文物資源以孟廟(圖1)、孟府(圖2)、孟林、孟母三遷祠、孟母祠等文物遺址為依托,開展以保護、祭祀、游覽、研習等為主要內容活動(圖3、圖4),以各地宗祠家廟為依托開展保護、節日祭祀、宗親交流等活動,內容上同質化、形式上相似性較為明顯,組織主體、參與群體較為固定,容易形成固化的模式,不利于整體保護、整體打造特色品牌。與此同時,和鄒城市一樣同屬濟寧市的縣級市曲阜等鄒城周邊區域有以“三孔”、六藝城、孟母林等著稱的儒家文物資源,也相繼推出了孔子文化節、尼山勝境等儒家文化宣傳利用品牌。一方面其活動內容、形式與鄒城同質,另一方面其文物品牌影響力較為強勢。這都是鄒城儒家文物資源保護宣傳傳承利用工作中所面臨的現實挑戰。雖然最近幾年里,鄒城先后與曲阜、濟寧等地旅游部門、旅行社及攜程網等單位、媒體開展合作推介,但成效不是很明顯。
4 有關建議
4.1 制定全域規劃,穩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
堅持“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在新時代中表現出新的活力”①的策略,積極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以中央“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為指引,立足實際、高目標定位,將全市儒家文物資源宣傳利用納入全市規劃重點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保護、科學規劃、統一組織、整體推介,穩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進一步凸顯孟子故里、孟子思想文化“原產地”的特有地位。
4.2 完善體制機制,著力增強產業融合能力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踐行‘融合發展’理念,繁榮發展儒家特色文化產業”②,從行業層面進一步加大文化、文物、旅游等領域儒家文物資源整合利用力度,增強文旅行業部門單位、產業企業的整體融合能力。從全市層面積極調動宣傳部、教體局、國土規劃局等縣域內各機關單位、組織團體及社會各界的智慧力量,集思廣益,統一部署,有序開展,進一步增強各行各業在儒家文物資源保護宣傳利用中的凝聚力。同時從決策層面制訂與之相適應的專業的高層次人才招引、教育培訓、獎懲激勵等扶持政策,完善和健全文物遺產保護與研究論述、教育研習與傳承發展、全域旅游與精品線路、資源整合與規模產業等關聯工作以及領域和產業融合的體制機制,促進文物保護利用與教育、農業及其他服務業等產業門類的有效銜接,實現共進共榮,相得益彰。
4.3 加大科技支持,深入推進動能轉化創新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大現代科技對儒家文物資源宣傳利用的支持力度,“努力創建以親民、時尚,又富含文化魅力的方式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③。一是借助數字化、“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對現有儒家文物資源進行再挖掘整理保護、展示利用、宣傳推介,增加互動體驗、網上云游等方式,逐步打破傳統文物資源展示和宣傳的固化模式,通過手段和技術創新進一步擴大受眾面。二是借助科技體制改革機遇,積極與優秀文物科研院所及其他社會力量合作,不斷推動資源、人才、技術共享,積極提高儒家文物資源保護傳承發展中的科技貢獻率,有效帶動合作共贏,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解決人才短缺、技術落后等瓶頸問題。
4.4 深化儒家文物文創產品的研發,有效提高儒家文物特色品牌效應
堅定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深入打造鄒城特色儒家文物品牌。一是精心研究、科學規劃,積極推出儒家文物系列精品旅游線路。在“三孟一日游”“重走三遷路”等現有儒家文物精品線路的基礎上,大力整合孔子孟子誕生圣地碑、子思書院、孟子館、南宮適墓、萬章墓等儒家文物資源及相關產業資源,合理補充增加新的內容,積極開辟新的旅游參觀、研學實踐、政德教育等線路。二是深化縣域儒家文物資源價值研究,積極開展其衍生的文創產品研發。在現有“孟府良品”紀念品、書籍等系列產品的基礎上,深入提取文物內涵、文化精神、當代價值,融入創意思想與科技元素,開發成彰顯優秀儒家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獨具孟子故里文化元素、便于攜帶兼具收藏與實用功能的系列文物衍生文創產品。三是強力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宣傳品牌。繼續借助中華母親文化節、孟子思想文化研討會、旅游宣傳推介會、文博展覽會等各種節會活動,進一步擴大孟子故里文物品牌影響力。
4.5 加強政策法規理論學習,進一步提高文物保護的能力
深入學習領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關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實際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相結合,提高政治思想,增強政策法規的理論素養與運用理論法規知識指導實際工作的個人業務能力。利用多種形式和途徑加強《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以及文物保護有關文件精神的宣傳。將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重要內容列入黨政干部教育培訓內容,將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普法宣傳等內容帶進企業、中小學課堂,進行詳細解讀,帶動形成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和風氣。
5 結語
儒家文物資源及其蘊含的優秀傳統儒家文化內涵,是推動和助力鄒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精神食糧,也是實現文旅大融合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新形勢下,孟子故里鄒城市應在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進程中,用好儒家文物資源的鮮明旗幟,立足地方特色文物資源,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激發文旅產業活力,打響地方特色文旅品牌,著力加強文化自信、文物品牌自信、城市自信,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發展、鄉村全面振興。
注釋
①朱光磊,董穎潔.新時代背景下儒家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36-40.
②王海波,李翠芳.曲阜:探索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新路徑[J].人文天下,2018(17):45-48.
③王素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儒家文化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