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娣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群眾文化意識和服務意識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博物館的志愿者行列,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奉獻個人時間而不獲取任何報酬。志愿者的參與,緩解了博物館人員緊張的現狀,為博物館注入了新鮮血液。更重要的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的參與,吸引了更多的人關注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從而實現了傳播文化、教育大眾、服務社會的功能。《禮記》云:“來而不往,非禮也。”志愿者們抱著一顆赤誠的心走進了博物館。無私奉獻,不求利益回報。文章以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近年來的實踐為例,淺析如何為志愿者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留住志愿者,發展志愿者,提升志愿服務質量。
關鍵詞:博物館;志愿者;志愿服務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8.017
近年來,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充分利用博物館自身資源,通過組織學習、提供機會、搭建平臺等系列措施,走出了一條志愿者和博物館雙贏的內涵發展之路,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下面,筆者試結合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近年來的實踐,談談博物館志愿者隊伍的管理,懇請各位同行指正。
1 根據需要,招募選拔志愿者
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是地志類綜合性博物館。館內共有11個展廳,面積8000多平方米。隨著社會發展需求,人員愈感緊張。自2015年起,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開始面向社會招募志愿者。根據工作內容性質的不同,志愿者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公共秩序服務類志愿者,主要是在博物館咨詢臺做信息咨詢員,負責接待觀眾、解答咨詢、展廳指引;二是研究探索服務類志愿者,主要協助館內各部門進行資料整理和資料錄入,展覽或相關資料的翻譯,以及幫助博物館出謀劃策、提出展覽的構想等;三是講解服務類志愿者,主要協助博物館講解員對館內展品進行介紹。這些志愿者主要是文登區城區的中小學生。
招募的志愿者要符合四個條件:一是身心健康,熱心公益,愿意利用個人時間無償為公眾服務,能夠自覺遵守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的各項規章制度;二是長期在文登居住,平均每月至少服務1次以上,一年累計服務能夠達到40小時以上;三是熱愛文物博物事業,具有良好文化素養,教育、藝術、外語或社會學等相關專業者優先;四是報名講解崗位的志愿者,需具備普通話達標證書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2 全面了解,打牢志愿的根基
有愛才有家,有家才有歸屬感,有了歸屬感,才有奉獻的根基。對每年招募的志愿者,我們都會建立個人檔案,設立團隊負責人、聯系人,建立志愿者工作微信群、QQ群,使每位志愿者都能在自己的團隊中找到歸屬感。
每一期新的志愿者團隊成立,博物館都會集中安排一次主題為“我們是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游館活動(圖1)。由館長或副館長帶領,對博物館進行一次全面了解。首先是認識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包括每個人的辦公地點、工作職責,其次是對博物館的各個功能室進行參觀,最后對博物館各個展廳進行介紹。
一次完整的活動需要一整天的時間,但這次活動對志愿者產生的影響卻非常深遠。博物館敞開懷抱,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每名志愿者;志愿者敞開心扉,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博物館,把博物館當成了自己的家一樣去經營,去愛惜,從而為今后的志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 組織學習,提高志愿者素質
在接納了志愿者后,我們利用館內資源對志愿者進行免費的學習和培訓。
3.1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文登的圣經山是道教全真派的發源地,圣經山巔刻有五千余言《道德經》經文的摩崖石刻是文登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大多數文登人生于斯長于斯,卻對《道德經》了解甚少。于是,博物館以“了解身邊的歷史,讓身邊的文物說話”為主題,發起了《道德經》誦讀和研究活動。
第一步,組建博物館“經典誦讀志愿服務隊”,在博物館工作人員中推廣《道德經》誦讀工作,每天誦讀《道德經》半小時,每周開展1次誦讀心得交流會。在此基礎上開展第二步,向社會志愿者輻射延伸。不定期在博物館內舉行《道德經》誦讀分享沙龍,邀請社會志愿者參加。學習、分享、交流,由理論到實踐,由學習到生活,《道德經》跨越幾千年的古老智慧,通過誦讀、解讀逐漸走進了志愿者的心田,也開始走進了文登老百姓的生活。第三步,開展小志愿者誦讀。誦讀分線上、線下(圖2)活動。線下活動參與對象為文登區中小學學生及家長,共計開展12次,其間前往文登大眾小學、文登區文昌小學開展活動2次。后線下改為線上活動。線上活動自2021年1月8日啟動至今,線上堅持誦讀學生數為139人,每天堅持誦讀學生為20余名,其余基本每周進行誦讀,《道德經》經典誦讀學習群每天線上誦讀一章,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志愿者負責點評鼓勵。因線上誦讀形式日常化,孩子們常常耳濡目染于《道德經》的智慧思想中,中華文化的智慧寶藏將任其悠游探取。2022年7—8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又組織了3次線下《道德經》活動:“我的風采”“我的獎項”及“面對面研學座談會”,展示前期誦讀《道德經》的成果,交流誦讀《道德經》的體悟及存在的困惑,做階段性的總結。
如此一來,既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激發全社會對中華優秀文化和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廣大青少年的道德素養和語文素質。
2022年8月,博物館整理校對注音《論語》博物館內部使用本,準備帶領博物館小志愿者開展誦讀,同時探索博物館進校園工作,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厚植城市文化底蘊做好服務工作。
如今,誦讀志愿者隊伍越來越大,很多家長把孩子也帶了進來。現在經常參加活動的志愿者已經有100多人,在文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下一步,我們還將組織對《論語》《大學》《中庸》的學習。
3.2 培訓小講解員
文登自古崇文尚德,素有文登學的美譽。博物館各個展廳就是記錄文登文化的一部大書,能把博物館這部書讀透、讀懂,就是對家鄉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們把文登文化歷史編寫成文字凝練的解說詞,分發給中小學生志愿者,并由館內資深講解員擔任輔導教師,對這些小志愿者們進行講解培訓。
剛開始,每周六下午,小志愿者們齊聚展廳,邊看邊聽,對各個展廳進行了認真詳細的參觀;1個月后,有個別小志愿者開始報名參加試講;3個月后,20名小志愿者全部上崗,每周末輪流到館進行講解服務。培訓的過程很艱辛,從背誦講解詞到糾正每個字音,到每個人的儀態、心理素質,指導老師付出了很多心血。但看著小志愿者們個個都能流利自如地講解,贏得參觀者的高度贊賞,指導老師感到很欣慰。
如今,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已培養出90多名小講解員,他們有小學生,有初中生,有高中生,還有的已經升入了大學。他們是文登文化的代言人,也是文登學文化的傳承者。看著一批批小志愿者的成長,就如同看到了我們的文化在一代一代薪火相傳。
4 提供機會,提升志愿者內涵
博物館對于公眾來說是一座沉默的文化寶庫,而志愿者則是拿著文化鑰匙率先走進寶庫的受益人。經常走進博物館、為博物館服務的人就會有受益的機會。
4.1 服務展會交高人
博物館經常舉辦各種展覽,有機會邀請到全國各地的名家名流,為志愿者提供了免費的學習機會,可以不出文登就能結交高人,見大世面。
2019年8月,“守正·創新—大華禪畫師生作品展”走進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大華先生的弟子精英云集,在畫展的同時進行了多方面的展示交流。展覽期間,國際易學聯合會委員寇方墀女士舉辦了“《道德經》的智慧”的講座;古琴演奏家王志強先生現場進行了古琴演奏;北京中醫王佳琪女士,在展覽間隙為廣大市民提供義務就診。藝術家們用行動詮釋了“畫物即畫人生之道”的藝術觀點,將禪畫藝術和諧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了其高尚的藝術胸懷,也為志愿者們進行了一次生動的示范教育。參加活動的志愿者們深受感染,大為贊嘆。
更幸運的是,一位愛好書畫的志愿者仰慕大華老師高尚的藝術素養和為人境界,在與大華老師的交流中得到認可,當場拜師,成為大華老師的弟子。這也成為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在文登成就的一段佳話。
4.2 聘請文物做老師
文登明代學者劉必紹的著作《四書傳習心譚》,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經典。此書作為古籍塵封于圖書館已經多年。2019年,博物館與圖書館聯合,準備對此書進行全面整理出版。此套叢書一共20冊,整理錄入工作量很大。另由于此書年代久遠,采用手刻的形式記錄,且無標點符號,整理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經過招募,教研中心和圖書館的兩位老師加入了我們的整理行列。
“整理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兩位志愿者深有感觸地說:“感謝博物館給了我們學習成長的機會。”目前,兩位志愿者已利用業余時間整理了《大學》《論語》《中庸》《孟子》,預計下半年即可出版。正所謂“愛出者愛返”,在志愿者們無私奉獻的同時,博物館也默默地為其送上了豐富的文化養料,滋養著志愿者的成長。
4.3 研學服務提實效
2022年7月,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的文博工作要求,打造文登青少年暑期研學基地,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以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為基礎,以更好體現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為導向,深入挖掘館藏文物資源,精挑細選出111件館藏文物精品,時代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包括石器、陶器、釉陶器、三彩器、瓷器、古籍、拓片、錢幣等類別,布展于一樓臨時展廳。
2022年7月26日,“研古學今·回溯歷史—館藏文物精品展”研學活動啟動。資深藏品部的管理員親自向觀眾普及古代文登地區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歷年來文登地區的文物考古工作,做到見人見物見精神,努力為社會大眾提供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讓沉睡于庫房的文物“活”起來,使文物更好地發揮塑形鑄魂的作用。此次研學活動拉開了文登學子們博物館研學活動的帷幕,如今的每個周末都會有一名專業工作人員就展廳的某一件藏品或某一處刊版帶領小志愿者們展開深入的拓展研究。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打造文登青少年日常研學基地。
5 搭建平臺,促進志愿者發展
博物館是一所城市歷史文化凝聚、弘揚和傳承的場所,是傳播文化知識、進行品德教育和社會交流的平臺。在免費開放的同時,開展公益性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也是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近年來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5.1 把學生請進來
在舉辦各種展覽的同時,博物館主動聯系學校,以文登鄉土文化為主題開發校本課程,邀請師生走進博物館,把第二課堂搬到博物館。通過實物展示,學生近距離接觸文登歷史,對家鄉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家鄉自豪感油然而生。
學生參觀時,我們盡量安排本校的小志愿者進行講解(圖3)。這些小志愿者在鍛煉自我的同時,在同學面前充分展示了風采,樹立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每一批小志愿者的展示,都會吸引帶動一大批青少年的加入。這些小志愿者,就像一顆顆火種灑向了文登乃至祖國的大地。因為家鄉文化是根,青少年只有了解了家鄉文化,把根扎得深,才能有日后的枝葉繁茂。
5.2 帶博物館走出去
文登歷史悠久,當年秦始皇東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詩作賦、歌功頌德,留下“文人登山”的傳說,文登因此得名。漢代大儒鄭玄曾在文登城西的長學山開院講課,邑人讀書求學由此蔚然成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登這方重教尚文的水土孕育出了“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識、崇尚仁孝”的文登學精神。讓文登學精神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成為博物館教育的主要任務。
自2014年起,博物館積極開展“龍魂文脈進校園、進社區、進鄉鎮活動”(圖4)。由宣教部講解員、志愿者主講并制作課件,將博物館展覽、文登歷史文化以講座的形式送進學校、社區、鄉鎮。至2019年12月,“龍魂文脈進社區、進鄉鎮”系列講座,先后送展進入張家產駐地、高村大集、宋村、金都廣場、文登學廣場等近20個社區及鄉鎮,共計送展60余場次,參觀人數有10萬人。
文登千百年流傳的李龍文化、道教文化以及紅色文化再一次走進百姓心中,在百姓中引起強烈共鳴。許多群眾在聽了宣講后熱淚盈眶,握著志愿者的手久久不愿松開。有的志愿者通過宣講受到群眾熱情的感染,從此走上了講壇,成為文登的名人。
5.3 愛就是成就彼此
志愿者與博物館以博大的胸懷服務了社會、教育了公眾,也互相成就了彼此的發展。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自開展博物館志愿者活動以來,先后有400多名志愿者走進博物館,經常參加活動、長年服務的志愿者有60多人。在公益活動中,志愿者們心手相牽,增長了見識,結交了朋友,愉悅了身心。2019年,在文登優秀志愿者表彰中,威海市文登區博物館有兩名志愿者受到政府表彰。
如今,文登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親近博物館。博物館正逐步成為人們休閑、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場所,成為公眾時尚生活的重要元素。
一所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而在于有多少熱心公益事業的志愿者。提升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質量,逐漸壯大志愿者隊伍,志愿者精神薪火相傳,不但是現代博物館發展的需要,更是新時期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參考文獻
[1]王春法.打造新時代博物館新型智庫推動博物館高質量發展[J].博物館管理,2019(1):8-15.
[2]呂海弟.博物館志愿者服務管理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5):114-115.
[3]鄭小萍,周瑾璇.博物院志愿者管理工作初探:四川博物院工作實踐[J].博物院,2017(4):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