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純霞
一、項目背景
新課標強調信息科技以素養導向為主,堅持立德樹人的目標,鼓勵“跨學科主題”課程設計,實現技術學習與技術應用之間的整合。為了創新人工智能教學課堂,本案例以體驗智能臺燈為主題,通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運用信息科技手段,有效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將人工智能、科學、思政、美術等多個學科進行有效融合,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充分認識和體驗智能臺燈,發揮人工智能教學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深入探尋人工智能教學模式。
二、學情分析
在知識層面上,三年級的學生已經了解人工智能的含義與技術應用,知道利用圖形化編程工具完成語音識別等。在第一課時,他們已經掌握了智能臺燈的搭建和開燈程序的編寫,并具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在能力層面上,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水平差異較大,程序思維較弱,因此要采用流程圖分析、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分析需求、利用計算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學習。
三、學科核心素養
(一)信息意識
1. 認識到編程是人工智能的基礎。
2. 能描述出智能臺燈的工作原理、應用場景和發展方向。
(二)計算思維
1. 知道如何下載程序和測試智能臺燈。
2. 體驗語音識別智能臺燈的知識與應用。
3. 通過合作探究編寫出智能臺燈的關燈程序。
4. 通過小組合作,能自主設計個性化智能臺燈。
(三)數字化學習與創新
通過自主學習任務單、小組交流合作和請教老師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持續探究智能臺燈的思維活動和學習熱情。
(四)智慧社會責任
通過學習,增強探究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改善學習與生活的責任意識。
四、教學總體思路與策略
本案例重點側重于第2課時,以“體驗智能臺燈”為主線,通過體驗、實驗、應用三個層次的活動了解智能臺燈的工作原理及制作。以學習內容模塊化、學習過程活動化和學習活動情景化為原則,以做中學和構建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遵循“一主三環”的課堂教學范式,培育學生信息科技素養和探索創新精神,助力課程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實此目標,結合科學、思政、美術學科進行跨學科融合,達成多個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五、學歷案
(一)主題與課時
教材選自廣州市人工智能三年級上冊第6課“體驗智能臺燈”(第2課時)。
(二)課標要求
1. 了解數據的作用與價值。列舉數字設備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2. 知道數據編碼的作用與意義,理解數據編碼是保持信息社會組織與秩序的科學基礎。
3. 在網絡應用過程中,合理使用數字身份,知道數字身份對個人日常學習與生活的作用和意義,規范地進行網絡信息交流。
(三)學習目標
本課是廣州市人工智能三年級上冊第6課第二課時內容,承接第一課時已經學習了解語音識別的工作原理和運用,搭建智能臺燈機器人和語音識別技術開燈的程序編寫,繼續學習編寫語音識別技術關燈的程序編寫,體驗智能臺燈的使用。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根據需求優化語音識別應用的情境,通過流程圖分析需求,能使用圖形化編程工具編寫簡單的程序,實現更豐富的語音識別效果。
(四)資源與建議
1. 教學環境:多媒體電腦室、云課堂平臺、101教育PPT系統、mind+軟件、問卷星。
2. 教學工具:智能臺燈套件、麥克風、彩泥、塑料瓶子、紙碟、無痕膠。
3. 教學資源:課件、板書、微課、學習任務單、學生編程素材包、個性化燈光編程素材包。
4. 學習建議:(1)可通過閱讀教材和學習任務單輔助學習。(2)課堂上可以根據教師的指引,通過自主上機操作、小組討論、觀看微課、全班交流分享等方式開展學習。(3)在學習過程中,總結歸納,梳理知識,進行課后反思,完成反饋調查表。
(五)學習過程
1. 創設情境,激活課堂
學習任務一:觀看微課:醒目仔家里的智能臺燈應用情境。(檢測目標1)活動1:學生觀看視頻。
2. 學習新知,共同探究
學習任務二:觀察并體驗智能臺燈。(檢測目標1)活動2:學生體驗智能臺燈的功能。
學習任務三:學習智能臺燈工作原理。(檢測目標1)活動3:思考問題:為什么智能臺燈能聽懂人的話?活動4:回顧梳理智能臺燈的工作原理。
學習任務四:懂得程序賦予了智能臺燈像人類的智能行為。(檢測目標2)活動5:觀察沒有下載程序的智能臺燈套件進行對比。活動6:觀看微課,將程序下載到智能臺燈中。
學習任務五:探究活動一:編寫智能臺燈關燈的程序。(檢測目標2、目標4)活動7:復習開燈程序的編寫?;顒?:編寫關燈程序。活動9:匯報、分享學習成果,歸納總結,回顧流程圖,鞏固知識。
3. 個性創作,成果交流
學習任務六:探究活動二:自主設計個性臺燈。(檢測目標1、目標2、目標3、目標4)活動10:欣賞微課智能臺燈燈光秀。活動11:小組合作,設計個性化臺燈。
學習任務七:匯報成果,分享經驗,點評交流。(檢測目標4、目標5)活動12:個性展示,拓寬視野?;顒?3:歸納總結深化提高。
4. 歸納總結,深化提高
學習任務八:課堂反思。(檢測目標3、目標4、目標5)活動14:發散思維,提升能力,將課堂延伸到課外?;顒?5:完成課堂反饋調查表。
(六)檢測與練習
1. 探究活動一:編寫智能臺燈關燈的程序。(檢測目標2、目標4)
2. 探究活動二:自主設計個性臺燈。(檢測目標1、目標2、目標3、目標4)
3. 展示自己小組的個性臺燈。(檢測目標4、目標5)
4. 點評作品和提出意見與建議。(檢測目標1、目標3、目標4、目標5)
六、案例反思
本節課以智能臺燈為主線,結合時政熱點,進行跨學科設計,符合現階段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內容營造數字化時代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能力和關心時事起到引導作用,落實立德樹人和信息科技的核心素養任務。
(一)遵循“一主三環”教學范式,打造生態課堂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應以通識學習為主,從體驗、實驗、應用三個層次來開展教學,讓學生從經歷體驗、親自試驗到最后升華應用。
(二)巧設課堂情境,突破重難點
本節課以語音識別為教學主線,在課堂導入設計了醒目仔做作業時使用智能臺燈的動畫,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在整堂課,筆者設計了由學生體驗測試教師的智能臺燈的活動,在探究活動一,學生實驗測試自己設計的開關燈程序,再到探究活動二,通過小組合作應用設計智能臺燈,并測試,層層遞進,讓學生輕松掌握知識點。
(三)多元化評價,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
在課堂上,無論是讓學生匯報自己的個性化智能臺燈,創作作品時充當小老師,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評價作品,談感受和收獲,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他們的技能,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通過課堂問卷反饋中可以看出經過堂上的學習,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掌握較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形成完整的“教—學—評”一致性。
不足之處是由于智能臺燈套件有限,每個小組五到六個人只能配套一臺,這樣導致學生沒辦法及時檢測作品的成果,并且由于語音識別對環境要求很高,這樣對測試效果影響很大。個性創作環節,由于時間的限制,大部分只能完成基礎的操作,只有少數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拓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