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德興
摘要:森林火災具有危害性大、難以控制、處理復雜等特性,會對我國的生態環境安全以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在進行林場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火災的防范與治理,不斷提高防火工作人員以及周邊人民群眾的防火意識,為火災的撲救制定完善的措施,有效降低森林火災的發生概率,避免對我國的生態環境以及自然資源造成負面影響,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更高的保障。本文講解了林場森林防火工作與撲救中遇到的問題,并對林場森林防火工作和火災撲救的策略進行了淺析,希望能夠給林場管理人員提供一定的工作參考。
關鍵詞:林場;森林防火工作;火災撲救;現狀與問題;策略
引言
森林是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許多行業過度重視經濟的發展,忽視了生態系統的保護,導致我國的林業出現了大面積消耗的現象,嚴重影響到了我國的生態平衡。在我國經濟發展逐漸穩定的大環境下,生態系統的保護也受到了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森林保護的工作中來。在保護生態系統的過程中,森林火災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現象,由于森林中有大量的花草樹木,都具有可燃性,一旦發生火災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不僅讓森林周圍的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還會威脅到森林周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作為我國的林業單位,需要充分重視森林防火工作的開展與火災的撲救,需要為火災的發生進行有效的預防,建設完善的森林保護措施,提出多樣化的預防方案,有效降低森林火災發生的可能性。
一、林場森林防火工作與撲救中遇到的問題
(一)火源的控制難度較大
林場的規模較大、植被覆蓋率高,其中有著較大面積的花草樹木,這些植物都具有可燃性,在遇到明火或是溫度過高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燃燒的現象。一旦出現個別植物燃燒,會迅速蔓延到周邊,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較大的火災,覆蓋面積較大,很難對火源進行有效的控制。雖然我國大部分單位都高度重視林場森林防火工作,并且為防火工作建設了相應的監督機制,對森林的狀況進行實時監測,但是由于森林中地勢較為復雜,樹木數量較多,很難在發生火災的第一時間就對火源進行準確把控并及時補救,控制難度極大,需要更加先進的火災監測技術來準確的定位火災火源,控制火源蔓延[1]。
(二)防火意識較弱
防火意識較弱很容易出現非主觀意識的人為原因造成的火災,增大了森林火災的發生概率。首先,森林周圍也會居住人民群眾,甚至會有部分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會到林場中參觀、考察,這些人群都沒有受過專業的防火培訓,防火意識較弱,會出現亂丟煙頭、破壞隔離帶、在森林中亂丟水瓶等行為,這些行為都會增大森林火災的發生概率。其次,有部分林場森林防火工作的開展人員在自身的工作年限中并未遇到過森林火災,其對森林火災缺乏具體的危害觀念,導致其出現工作懈怠、防火意識較弱的問題,在火災預防與撲救的過程中,對防火技術以及撲救技術的掌握程度不足,缺乏撲救經驗,很容易導致預防措施制定不合理以及防火撲救事故的現象發生。
(三)火災撲救影響因素較多
在開展火災撲救工作的過程中,撲救人員需要根據火災發生真實的風向條件、火災發生地的地形地勢、道路交通以及防火裝備來制定火災撲救方案。由于火災有著不受控性,在撲救過程中會受到諸多自然因素的影響,比如:當風向發生變化時,火災的燃燒方向也會發生變化,需要及時的調整火災撲救方案,才能夠更大程度地縮減火災帶來的生態破壞以及經濟損失。
(四)火災誘因復雜
森林火災的誘發原因較多,其中包括人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首先,從人為因素的角度上來說,當森林中出現人為拋棄的玻璃瓶、手表、打火機等能夠發生光折射或是有點燃作用的垃圾時,在高溫或光照的影響下很容易誘發明火的產生,在森林中大量可燃物的支持下會直接誘發火災。其次,從自然因素的角度上來說,火災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其中包括地表火、樹冠火、地下火,地表火是由于森林中存在著大量的雜草、枯木、落葉,這些極易燃的物質會受到溫度、濕度、風力的影響產生燃燒現象,出現在地表上的火災,這種火災程度較弱,撲救難度較低;樹冠火則是由地表火引起的火勢較大的火災,其能夠燃燒到樹冠上,火苗高度較高,并且覆蓋面較廣,撲救難度也隨之增大;地下火在日常生活中較少出現,但是其很難被大眾發現,一般只有蔓延至地表時才會被防火工作人員發現并采取補救措施[2]。
二、林場森林防火工作策略
(一)加大防火知識的宣傳力度
人為因素是造成森林火災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林場附近存在著較多的居民,這些居民沒有受過專業的防火培訓,存在著防火意識較弱、對防火知識掌握不充分的問題,為了有效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概率,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需要加大防火知識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群參與到森林的保護工作中,為我國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經濟財產的安全性提供更高的保障。
首先,林業局需要在林場森林中設置防火標識,通過宣傳標牌以及標語的設置讓林場周圍的居民以及進入森林的人民群眾了解到防火的重要性與防火的措施,其中需要包含一些禁止行為的明確指令,對禁止在森林中丟棄的垃圾進行明確標注,避免民眾隨意丟棄垃圾給森林造成火災隱患。
其次,林場的管理人員需要通過線下渠道對周邊的居民進行防火教育,通過與村委會、居委會進行協作,組織居民參與森林保護講座、森林防火知識宣傳等活動,讓周圍的居民有更高的防火意識,了解到火災事故的破壞性,提高對森林安全的重視程度,充分掌握防火知識,自覺抵制火災的誘發因素。在這一過程中,除了宣講與教育的開展,還可以配合傳單、畫冊的分發,讓居民能夠在家中自主閱讀,提高居民對防火知識的接受程度[3]。
再次,在信息化時代中,林場也應該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來進行防火知識的宣傳,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對防火知識進行普及,讓大眾能夠通過互聯網渠道了解到森林火災的危害性以及有效的防護知識,提高我國人民群眾的防火意識。
(二)科學建造防火隔離帶
防火隔離帶的建造能夠有效地阻斷火災、控制火險等級、縮小森林火災的影響范圍,也屬于預防森林火災危害性擴大的方式之一。目前,在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防火隔離帶建造形式有三種:第一,用機械割灌的方式來建設防火隔離帶。利用專業的割灌設備來清理雜草,在防火隔離帶處鋪設石頭,并將石頭兩側的雜草、枯葉、枯木進行完全清除,在發生火災的時候,火災燃燒到防火隔離帶的位置時缺乏可燃物自然會出現火災削弱的現象。第二,運用人工砍伐的方式來建設防火隔離帶。由砍伐人員將預設隔離帶位置處的灌木、雜草等植物進行完全清除,然后栽種冬青、木荷等樹種,栽種距離保持在3×3米[4]。第三,應用藥物清理的方式來建造防火隔離帶。在防火隔離帶處噴灑足量的專業除草劑,對森林中的雜草、枯葉進行定期處理,保持每個月清理兩次的頻率,有效減少森林中的火災誘燃物,防范火災的發生,提高林地的利用率。
(三)制定完善的防火機制
為了有序地開展防火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的防火機制,從制度、工作流程、區域劃分、工作職責劃分等各方面入手,將防火工作落實到個人,讓每位參與防火工作的工作人員都能夠依照相應的規則開展工作,提高防火工作的質量。首先,在林場森林防火制度中需要明確防火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不允許出現的行為,并且構建完善的獎懲機制,當出現工作錯誤的時候,能夠依照制度對工作人員進行處罰,運用制度來對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為工作質量提供基礎保障。其次,對林場森林的區域進行合理的劃分,將每一塊區域的防火工作責任落實到每個工作人員身上,讓其能夠依照區域進行管理。這樣的工作開展模式,讓每位防火工作人員之間既存在聯系又相互獨立,能夠對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工作質量進行客觀評判。再次,需要明確防火工作的實際內容,比如:防火工作的開展需要對防火設施進行采購、檢查,還需要制定火災預防策略以及火災撲救預案等,這些都屬于防火工作的一部分,明確工作內容以后能夠讓防火工作人員依照相應的要求以及工作流程依次完成工作,保障防火工作的完成度[5]。
三、林場森林火災撲救的策略
(一)打造專業的火災撲救隊伍
要想合理的開展火災撲救工作,就需要為其打造專業的火災撲救隊伍,只有火災撲救人員的專業性與職業素養較高,才能夠讓火災撲救的效率與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首先,林場在招聘火災撲救人員的時候需要提高火災撲救人員的招聘標準,不僅需要對其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體能進行考核,還需要對職業素養、學習能力、團隊意識進行篩選,只有撲救人員具備專業能力的同時還具備良好的團隊意識,才能夠合理進行團隊配合完成火災撲救工作[6]。
其次,在組織完火災撲救隊伍以后需要對火災撲救團隊進行定期的培訓及演練,理論培訓是為了讓其能夠更加了解火災發展的理論知識,并對火災撲救設備的應用方式有充分的了解為其實踐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除了理論培訓以外,還需要開展實戰演練活動,通過給出的既定條件,讓火災撲救團隊自主建設撲救方案并進行實際應用,組織人員需要對火災撲救隊伍的專業性、速度、方案合理性進行客觀評價,讓其通過實踐來感受到火災撲救工作的緊急性,不斷完善火災撲救方案,提高火災撲救過程中的冷靜度。
(二)做好火災撲救的準備工作
火災撲救的準備不僅是人員的組織與培訓,還需要完善的火災撲救方案以及物資、設備等。為了有效提高火災撲救的效率,需要在火災未發生時就提前準備好火災撲救所需的設施與物資,并且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根據現實狀況,制定完善的火災撲救方案,讓撲救團隊能夠依照方案開展撲救工作,提高輔助工作開展的效率與流暢度。森林火災本就具有較強的突發性,林場的工作人員也無法預計火災的發生時間以及規模,為了避免由于撲救延誤而造成的火災規模擴大現象,需要為火災的撲救提前準備好基礎的設施以及物資,其中包括滅火器、灑水車、運輸車輛等,這些都能夠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對火災的規模進行控制[7]。
(三)制定完善的火災撲救方案
森林火災的突發性、延展性都較強,在發生森林火災的時候,倘若沒有及時采取正確的撲救措施則會造成火災面積擴大、破壞力增強的現象。因此,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林場的工作人員以及火災撲救團隊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完善的火災補救方案,讓撲救人員依照制定的方案開展撲救工作,盡可能地對火災的破壞性進行合理控制,避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和生態破壞。在制定火災撲救方案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到火災的火勢以及火場面積,還需要對火災發生地點的地形、風向、防火隔離帶的位置進行充分考慮,當火災撲救設施足夠的情況下,可以直接采用滅火的方式來控制火災的發展。當火災撲救設備無法控制火災蔓延的情況下,可以配合快速建設防火隔離帶來控制火災的蔓延,再對既定區域內的余火進行消滅。在火災得到控制以后不能立馬進行撤離,還需要留下部分看守人員以及滅火設備,避免出現森林火災復燃的現象,當火災和煙霧都徹底消除之后才可以進行撤離[8]。
結語
綜上所述,森林火災的發生存在著大量的不穩定因素,造成森林火災的原因也不僅有人為原因,還有一些自然因素,需要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群眾的防火意識,合理開展防火工作,建設防火隔離帶,有效降低森林火災的發生概率。當出現難以避免的火災時,作為林業單位,需要積極的參與火災撲救工作,為撲救工作做好充足的準備,并且提前演練火災撲救的流程,保障在發生不可避免的森林火災時能夠及時的撲救,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及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曾麗鋒.當前我國森林防火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2,13(10):116-118.
[2] 張思玉.我國森林防火工作的認識誤區及戰略擇決[J].今日消防,2022,7(04):1-4+8.
[3] 牛志武.國有林場森林防火工作和火災撲救措施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12):143-144.
[4] 魯忠梅.國有林場森林防火工作和火災撲救措施[J].農家參謀,2021(01):147-148.
[5] 傅升.新形勢下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0(14):69-70.
[6] 王春光.國有林場森林防火及火災撲救措施[J].種子科技,2020,38(02):126+128.
[7] 李德武.國有林場森林防火工作和火災撲救措施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20):198.
[8] 但召成.國有林場森林防火工作和火災撲救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7(14):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