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申,壽紀菲,楊朝燕,張帥,郭亞珂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myotonic dystrophy,DM)是一組多系統受累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以肌無力、肌萎縮、肌強直等骨骼肌受累為主。本研究對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2019 年4 月收治一家系確診的5例DM病人的臨床特點進行分析,旨在提高對DM的診斷水平。
先證者Ⅱ3,男性,47 歲,10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四肢無力,伴肌強直,主要表現為雙上肢活動不靈活,精細動作笨拙,持續握拳后不能立即將手松開,重復數次后才能放松,行走稍拖地,易出汗,主要為頭部大汗,無肢體麻木、肢體抽搐、肌肉跳動等,病情呈進行性加重。近4年出現言語不清,口角流涎、咽喉部分泌物增多,癥狀持續不緩解。查體:神志清,精神差,面容瘦長,雙側顳肌、咬肌萎縮,禿發,面部汗多,咽腔充血,雙肺呼吸音粗,輕度構音障礙,懸雍垂居中,伸舌居中,咽反射正常,吞咽未見異常,雙手握拳后不能立即將手松開,需重復數次后才能放松,雙側三角肌、骨間肌萎縮,肱二頭肌叩擊可見肌球形成,四肢肌張力稍降低,雙上肢近端肌力Ⅳ+級,雙手握力Ⅲ+級,雙下肢近端肌力Ⅳ+級,遠端肌力Ⅳ級,四肢腱反射減弱,雙側感覺、共濟試驗未見異常,病理征陰性,雙足下垂,跨閾步態。輔助檢查:心肌酶:肌紅蛋白:154.4 μg/L,肌鈣蛋白I:0.00 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2.8 μg/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71 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45 U/L,堿性磷酸酶:147 U/L,乳酸脫氫酶:330 U/L,α 羥丁酸脫氫酶:258 U/L;血脂:總膽固醇:6.62 mmol/L,三酰甘油:2.1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5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02 mmol/L,載脂蛋白A1:1.66 g/L;空腹血糖:3.41 mmol/L;腫瘤標志物細胞角蛋白19 片段測定:3.35 μg/L;同型半胱氨酸:21.2 μmol/L。眼科檢查有白內障和視網膜動脈硬化。心電圖:頻發室早,Ⅱ度竇房傳導阻滯。肌電圖:拇短展肌、脛前肌靜息狀態下可見肌強直電位發放,輕收縮可見運動單位動作電位波幅降低、時限縮短,符合肌源性損害改變。雙側尺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減慢;雙頸神經H 反射未引出。雙下肢運動誘發電位皮層刺激時未引出波形。雙下肢深感覺傳導通路雙側P40 潛時延遲。重復電刺激(右側小指展肌記錄)在高頻階段出現遞減現象。基因檢測:DMPK 基因3′端非編碼區CTG 三核苷酸重復次數大于50 次,診斷為強直性肌營養不良I 型。予苯妥英鈉、ATP、葉酸治療,肌強直稍有改善。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該家系成員共12人,其中5人為DM(男4人,女1人),成員非近親婚配,家系譜見圖1。先證者父親Ⅰ1,四肢無力、肌強直癥狀多年,斧狀臉、禿頂,已去世。先證者哥哥Ⅱ2 有明顯肌無力、肌強直癥狀,斧狀臉、禿頂,曾多次因呼吸肌無力就診于呼吸科。先證者妹妹Ⅱ5 斧狀臉,無脫發,肌無力、肌強直癥狀輕,先證者兒子Ⅲ3因年齡幼小,除輕度肌無力,暫未觀察到其他臨床表現。

圖1 先證者Ⅱ3,男性,47歲,其強直性肌營養不良家系譜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主要分為DM1 型和DM2型[1]。DM1 型也稱Steinert 病,是由于DM 激酶(DMPK)基因的3′端非編碼區CTG 三核苷酸重復序列異常擴增所致,致病基因位于染色體19q13.3。而DM2型也稱為近端肌強直性肌病(PROMM),則是由于鋅指蛋白9(ZNF9)或細胞核酸結合蛋白(CNBP)基因中CCTG核苷酸序列重復擴增引起,致病基因位于染色體3q21。目前研究認為發病機制主要為重復RNA 的毒性反應,異常擴增的CUG 或CCUG 在細胞核中異常聚集,影響剪切因子水平,使mRNA剪接缺陷所致,進而引起多系統受累的臨床表現[2-3]。
DM1 型是成年人中最常見的類型,發病率較DM2 型高,男性高于女性。DM1 病人主要表現為肌無力、肌萎縮、肌強直;初期以遠端肌肉受累為主,表現為手的無力、萎縮,精細動作不能,踝背曲力弱,足下垂;隨著疾病進展逐漸累及頭面部及近端肌肉,出現吞咽困難、飲水嗆咳、上下樓梯困難等癥狀。頸部肌肉萎縮、頭稍前屈,形成“鵝頸”,累及脛前肌肌群出現跨越步態及足下垂表現。顳肌、咬肌無力合并面部肌肉萎縮形成刀削樣面容,構成MD獨特的“斧頭臉”。本研究3 代14 人中5 例發病,均訴有肌無力、肌強直癥狀。Ⅰ1、Ⅱ2、Ⅱ3、Ⅱ5 均表現為斧狀臉。Ⅱ3 有明顯的足下垂,行走呈跨閾步態。符合DM病人的典型臨床表現[4-5]。
肌強直是該病典型的體征,如用力閉眼不能立即松開,咀嚼時張口困難,叩擊大小魚際肌、肱二頭肌等可出現局部肌肉隆起,形成肌球征。肌強直在反復活動后強直癥狀可有所緩解,稱為“熱身現象”。目前研究顯示,肌強直是由于骨骼肌細胞膜氯離子通道異常,細胞去極化異常,影響肌細胞興奮性而引起的[6-8]。肌電圖是診斷DM的重要輔助檢查,典型的肌強直放電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本組Ⅱ3、Ⅱ5 肌電圖提示拇短展肌、脛前肌、三角肌內側頭、股四頭肌內側頭安靜狀態下可見失神經電位,伴肌強直電位發放,呈飛機俯沖樣或摩托車發動聲音,輕收縮可見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s)呈低波幅短時限,大力收縮見早募集,提示肌源性損害,符合DM1 肌電圖特征表現。同時有研究顯示,在無肌強直癥狀的亞臨床DM 病人中也可見肌強直放電,提示肌電圖有助于DM的早期診斷[9-10]。
DM 本質上是一種多系統受累的疾病,大部分成年DM1 病人在早期可有白內障癥狀,甚至以白內障為首發或唯一臨床癥狀。本組Ⅱ3 眼科檢查提示白內障和視網膜動脈硬化。研究顯示DM 死亡原因中40%為吸入性肺炎引起呼吸衰竭所致,呼吸系統受累出現肺泡通氣不足,呼吸困難;由于肌肉組織營養不良,橫紋肌、平滑肌等肌纖維喪失,呼吸肌、膈肌無力,出現排痰困難、誤吸,易導致病人肺部反復感染[11-12]。本組Ⅱ2病人因呼吸無力、肺部感染曾多次就診于呼吸科。DM1 病人對心臟的影響主要是浦肯野系統以及竇房結和房室結,表現為房顫、Ⅰ度或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等,本組Ⅱ3 心電圖提示:頻發室早,Ⅱ度竇房傳導阻滯,心臟受累為該病的主要死因之一。肝功能異常也很常見,表現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門冬氨酸轉移酶及γ-谷氨酸轉移酶升高,與本組Ⅱ3相符。DM1病人也會出現代謝紊亂,如引起胰島素抵抗、膽固醇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癥。本組5例病人血糖正常,2例病人高三酰甘油血癥。內分泌受累主要影響性腺的發育,男性多表現為早禿、睪丸萎縮、陽痿,女性表現為不孕、習慣性流產、卵巢功能不全等,男性癥狀較女性重,本組3例男性病人均出現早禿現象,6例女性暫未發現異常。
研究表明,由于導致DM1 型發病的異常擴增(CTG)n 重復序列是一種不穩定的DNA 序列,使得同一家系在代間傳遞時,(CTG)n 擴增數量逐代增加,而發病年齡逐代提前,癥狀逐代由輕到重,即DM1 的“遺傳早現”現象[13]。本組Ⅲ3 患兒發病年齡11 歲,Ⅱ2、Ⅱ3、Ⅱ5 發病年齡為20~30 歲,均不同程度累及心臟、內分泌、骨骼肌等系統,其父Ⅰ1 可見斧頭臉、脫發,無其他體征,考慮輕型或晚發型。該家系符合“遺傳早現”現象。由此可見,成人型DM1第一代病人可能出現無癥狀或癥狀輕微而被漏診,應引起重視,避免延誤診斷。
DM 病人的典型骨骼肌病理特點為肌纖維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相嵌分布,由大量核內移、核聚集、核鏈形成,部分肌原纖維萎縮、腫脹呈肌漿塊。國外文獻顯示[14-15],確診的DM病人中肌漿塊檢出率不足50%,提示,未見到肌漿塊形成不能排除該病的可能。ATP 酶染色顯示Ⅰ型以肌纖維萎縮為主,Ⅱ型為肌纖維肥大。研究顯示CTG 重復數目越多,肌肉病理核內移受累程度越重,間接提示肌肉病理檢測的重要性。本組病人未行肌肉病理活檢,待隨訪后完善[16-17]。
基因檢測是DM 病人確診及分型的重要依據。正常人CTG 序列重復擴增拷貝數為5~37 次,而DM病人CTG 序列可擴增至50 到幾百個、幾千個不等,目前認為CTG 序列重復擴增數目大于50 即為異常[18-19]。本研究中4 例病人基因檢測結果提示CTG重復擴增序列拷貝數均大于50,結合典型臨床表現,證實為DM1型。
DM 在臨床上較為罕見,依據肌強直、肌無力等臨床表現,結合肌電圖、肌肉活檢、基因檢測可作出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