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飛,王愛田,趙華靈,付珊珊,張建軍,梁靜濤,李曉嵐
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AKI)為ICU 危重病人常見合并證,累計30%~50%危重病人,該類病人極易發展為終末期腎衰竭,延長住院時間,導致病人生存率及生存質量明顯下降[1-3]。因此,早期預測AKI 發生,對病人進行檢測并及時予以臨床干預,抑制或延緩早期AKI進展尤為關鍵。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金屬蛋白酶阻滯抑制劑-2(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2)、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7(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s binding pro?tein,IGFBP7)等細胞周期阻滯生物標志物可早期識別膿毒癥AKI、心臟病術后AKI,尤其是[TIMP-2]×[IGFBP-7]更具優勢[4-6],但其在老年病人中可否預測AKI 仍有待證實。基于此,本研究收集我院老年重癥病人入住ICU 即刻、4 h、12 h、24 h尿液標本,探究尿[TIMP-2]×[IGFBP-7]與重癥病人AKI 的關系,并尋找最佳檢測時間,為臨床早期發現AKI 提供重要依據。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5 月至2021 年6 月開灤總醫院150 例老年重癥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參考慢性腎臟疾病評估及管理指南中AKI 相關診斷標準[7],根據AKI 發生與否分為AKI 組(n=56)與非AKI 組(n=94)。納入標準:(1)入住ICU 后完成相關治療,未要求放棄治療;(2)入住ICU 后存活時間>48 h;(3)年齡>60 歲;(4)病歷資料詳細完整;排除標準:(1)入住ICU 前已確診AKI 者;(2)合并急慢性腎臟疾病史;(3)血液透析史者;(4)入住ICU 48 h 內病死者;(5)少尿或無尿者;(6)病歷資料不全者。
1.2 方法受檢者于入住ICU 即刻、4 h、12 h、24 h收集尿液10 mL,室溫下靜置30 min,4 000 r/min 離心處理10 min,分離上層清液,貯存于-80 ℃環境下待檢;美國Astute 公司提供儀器及試劑盒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尿TIMP-2、IGFBP-7,乘積標化后由機器直接報告測得[TIMP-2]×[IGFBP-7]數值,單位為(μg/L)2,操作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預后判定住院14 d內,死亡或轉為慢性腎衰竭病人判斷為預后不良;非死亡或非慢性腎衰竭病人判斷為預后良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 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取Bartlett 方差齊性檢驗與夏皮羅-威爾克正態性檢驗,均確認具備方差齊性且近似服從正態布,以±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同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取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χ2檢驗;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模型分析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與老年重癥病人AKI 關系;Cox 風險回歸分析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與重癥病人預后不良的關系;繪制受試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線得到曲線下面積(areas under the curve,AUC),檢驗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對老年重癥病人AKI 的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AKI 組年齡、高血壓、APACHEⅡ評分、血乳酸、肌酐、降鈣素原、谷丙轉氨酶、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與非AKI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老年重癥病人150例臨床資料比較
2.2 兩組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比較AKI組ICU 4 h、12 h、24 h尿[TIMP-2]×[IGFBP-7]均高于非AK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尿[TIMP-2]×[IGFBP-7]組間、不同時間點及組間·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老年重癥病人150例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比較/[(μg/L)2,± s]

表2 老年重癥病人150例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比較/[(μg/L)2,± s]
注:AKI為急性腎損傷,ICU為重癥監護室。
?
2.3 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與老年重癥病人AKI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老年重癥病人AKI作為因變量(非AKI=0,AKI=1),表1,表2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構建logistic回歸方程,結果顯示,調整年齡、高血壓、APACHEⅡ評分、血乳酸、肌酐、降鈣素原、谷丙轉氨酶、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等其他混雜因素后,ICU4 h、12 h、24 h 尿[TIMP-2]×[IGFBP-7]均為老年重癥病人AKI 發生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老年重癥病人150例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與重癥病人AKI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4 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對老年重癥病人AKI 的診斷價值以老年重癥病人AKI 為陽性樣本,非AKI 為陰性樣本,繪制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對老年重癥病人AKI 診斷價值的ROC 曲線,結果顯示ICU 4 h、12 h、24 h 尿[TIMP-2]×[IGFBP-7]對老年重癥病人AKI 診斷價值的AUC分別為0.78、0.83、0.88,見表4。

表4 老年重癥病人150例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對重癥病人AKI的診斷價值
2.5 不同預后病人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水平預后不良病人ICU 4、12、24 h 尿[TIMP-2]×[IGFBP-7]均高于預后良好病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預后病人尿[TIMP-2]×[IGFBP-7]組間、不同時間點及組間·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老年重癥病人150例不同預后病人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比較/[(μg/L)2,± s]

表5 老年重癥病人150例不同預后病人不同時間點[TIMP-2]×[IGFBP-7]比較/[(μg/L)2,± s]
注:TIMP-2為金屬蛋白酶阻滯抑制劑-2,IGFBP-7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7,ICU為重癥監護室。
?
2.6 預后不良Cox 風險回歸分析在校正年齡、高血壓、APACHEⅡ評分、血乳酸、肌酐、降鈣素原、谷丙轉氨酶、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等其他因素后,Cox 單因素、多因素分析均顯示ICU 4 h、12 h、24 h 尿[TIMP-2]×[IGFBP-7]與重癥病人預后不良有關(P<0.05)。見表6。

表6 老年重癥病人預后不良Cox風險回歸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老齡化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重要問題。據報道,2050 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由2013 年的12%預計增加值21%[8-9]。老年群體通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極易并發AKI,尤其是ICU 重癥病人[10-11]。本研究中選取了150 例ICU 入住的老年重癥病人,其中56 例發生AKI,發生率為37.33%(56/150),與以往研究[12]基本一致。相關文獻支持,罹患AKI 的重癥病人可明顯增加病人相關病死率,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負擔[13-14]。因此,早期及時預測老年重癥病人AKI尤為關鍵。
TIMP-2、IGFBP-7 均為細胞周期阻滯因子,在腎小管上皮細胞因炎癥損傷或缺血早期,二者參與腎小管上皮細胞細胞周期G1期的阻滯,以抑制帶有受損DNA 的細胞分裂,直至受損DNA 修復完成[15-16],故TIMP-2、IGFBP-7參與了AKI早期病理變化,有作為AKI 早期診斷標志物的可能性。相關研究指出,TIMP-2 對耦合α1β1 整聯蛋白對Shp-1 介導的細胞周期素依賴性激酶抑制劑p27Kip1 具有誘導作用,可促使其合成增加,使得細胞周期停滯在G1 期[17],推測這可能是為了避免有絲分裂節約能量,而保存能量正是腎小管上皮細胞受損后適應性反應。另有研究證實,TIMP-2 參與炎癥、小管再生、細胞凋亡或衰老及細胞周期停滯等過程,而上述生物過程與AKI 發生關系密切[18]。腎小管上皮細胞受損時,細胞周期停滯最早出現,故損傷早期受損腎小管上皮細胞分泌TIMP-2,而大分子蛋白無法被腎小管重吸收,因此可預測AKI 發生[19]。IGFBP-7 與TIMP-2 作用機制類似,同樣可誘導細胞周期停滯于G1 期,也用于AKI 早期預測。2013 年,國外學者最先報道了[TIMP-2]×[IGFBP-7]可在12 h 內預測AKI 2~3 級的發生,且優于所有目前已知的腎損傷標志物,如白細胞介素-18、腎損傷分子-1、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等,使得AKI 診斷時間得到極大程度提前[20]。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TIMP-2]×[IGFBP-7]可預測心臟手術后AKI 發生風險,且其在外科領域的應用獲得肯定[21],但上述研究病人均來自歐美國家重癥醫學科,提示其預測效果可能在不同國家、人種及醫療中心間存在差異,故[TIMP-2]×[IGFBP-7]預測效果在其他人群中仍有待確認。本研究嘗試將[TIMP-2]×[IGFBP-7]應用于國內老年重癥病人AKI 的預測,AKI 組ICU 4 h、12 h、24 h 尿[TIMP-2]×[IGFBP-7]均高于非AKI 組,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ICU4 h、12 h、24 h 尿[TIMP-2]×[IGFBP-7]均為重癥病人AKI 發生獨立危險因素(P<0.05),提示[TIMP-2]×[IGFBP-7]在老年重癥病人入住ICU 4 h即出現升高現象,且在入住IUC 后各時間點,隨著尿[TIMP-2]×[IGFBP-7]的增加,病人AKI發生風險越大。
有研究表明,心臟手術病人術后4 h 檢測[TIMP-2]×[IGFBP-7]升高病人最終發展為AKI 的風險顯著升高[22],而本研究繪制ROC 曲線顯示,ICU 4 h、12 h、24 h尿[TIMP-2]×[IGFBP-7]對重癥病人AKI 診斷價值的AUC 分別為0.778、0.830、0.875,其中ICU 4 h 尿[TIMP-2]×[IGFBP-7]預測AUC 值>0.6,具有一定預測效能,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提示老年重癥病人AKI 的早期預警可通過入住ICU 4h尿[TIMP-2]×[IGFBP-7]進行,可實施早期原因分析及干預。此外,本研究中AKI 組隨入住ICU 時間延長,尿[TIMP-2]×[IGFBP-7]繼續升高,且診斷ACU值明顯增加,提示AKI診斷成立,臨床應及時予以積極有效干預措施,以期改善病人預后。此外,本研究中預后不良病人ICU 4 h、12 h、24 h 尿[TIMP-2]×[IGFBP-7]均高于預后良好病人,且Cox 單因素、多因素分析均顯示ICU 4 h、12 h、24 h 尿[TIMP-2]×[IGFBP-7]與重癥病人預后不良有關,提示臨床監測老年重癥病人入住ICU 后[TIMP-2]×[IGFBP-7],有助于預測預后。但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研究,且未對病人進行長期隨訪,具有一定局限性,還需臨床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做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老年重癥病人入住ICU 后4 h、12 h、24 h 尿[TIMP-2]×[IGFBP-7]水平對AKI 具有早期評估價值,可作為AKI 早期預警、診斷指標,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